村委主任杂志

智媒时代视听传播助力黄河流域乡村旅游振兴

时间:2024-10-30 14:23:07来源:郑州科技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文字:卓玉娇

  智媒时代,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旅游智慧发展,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产业面临着转型创新的挑战。文章以河南省黄河文化的传承样态为研究对象,结合黄河流域乡村发展特色,分析智媒时代下“视听传播”助力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文章从乡村旅游这一支柱产业出发,结合传播理论,分析当下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业振兴转型的必然性和转型的现实瓶颈,结合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瓶颈,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期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把握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就把握住了乡村经济命脉。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所流经地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优势。河南省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与时代同频,打造智能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智媒时代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转型的迫切性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传统化发展模式难以满足时代需求

  黄河流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黄河流域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不高,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缺乏特色和竞争力。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主要以观赏自然风光为主,缺乏深入的文化体验和娱乐活动,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二是黄河流域的乡村旅游市场推广力度不够,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由于采用传统发展策略,许多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和浪费;三是黄河流域的乡村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智媒环境与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未实现有效渗透

  当前,河南省大多乡村旅游宣传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传播路径单一,传播效果和传播意义缺乏深度和广度。一是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提高。尽管新媒体技术为乡村旅游的宣传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宣传,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中,融媒体环境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专业的旅游策划和营销团队来推动。而宣传团队缺乏对融媒体环境的了解和心理认同,导致无法有效地将融媒体环境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广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视听传播效能可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契机

  视听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它能够将抽象的、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直观的、易于理解的形式,从而更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信息的接受度。乡村旅游发展的魅力往往在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通过视听传播,可以将这些深藏在乡村之中的文化和历史以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展现出来。视听传播的“传播效能”体现在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快速的传递速度、有效地提升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品牌影响力、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提供丰富的创新可能三个方面。

融媒体背景下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瓶颈

  媒介的深度融合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机遇。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通过对“中国画虎第一村”王公庄和“河南塞罕坝”民权林场申甘林的深入细致的采访报道,让更多受众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特色乡村旅游产业;自媒体旅行博主房琪对黄河尽头山东东营的短视频宣传,让受众感受到黄河入海处的旅游风光。融媒时代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因为传播内容表面化、传播视角单一化、文化符号与旅游IP打造的匮乏性等原因,成为助力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和转型的现实瓶颈。

传播内容表面化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不仅仅是对“河”这一形象的传播,更与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紧密相关。但是,在新媒介技术的冲击下,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传播的内容可能会受到流量的冲击,逐渐缺乏深度。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赢得更广泛的市场,如今的传播内容多以新媒介技术进行包装,运用特效、场景、广告等博取关注,这就会弱化其中的文化内涵,使传播内容流于表面,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对黄河壶口瀑布的宣传内容就浮于表面,仅停留在对黄河壶口瀑布的观赏性宣传上,导致游客对壶口瀑布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瀑布”上,大多数游客不会再有故地重游的想法。但其实黄河壶口瀑布不仅仅只有景,山西省临汾市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东边,人祖山脚下有一个千年古村落——太度村,该村落更是有“黄河岸畔‘桃花源’”之称,村子除美景外,更吸引人的是其独特的村庄演变史和文化魅力。

传播视角单一化

  由于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差异显著,不同乡村旅游地都有其特点和短板,“黄河文化”的影视传播多从自然风光、民俗美食等的视角入手,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效果,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例如,对于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视听传播中,多聚焦于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利用新的拍摄技术和手段,配上相应的音乐,集中展现当地的自然景色。黄河自然风光作为“黄河文化”的载体固然重要,但一味突出自然风光便会出现同质化的问题,甚至造成审美疲劳。因此,视听传播助推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还需挖掘多元内涵,创新传播视角,从而助力文化的可持续和长远发展。

传播方式局限性

  随着媒介技术不断进步,受众不再停留在单一感官感受之中,而是追求全方位、沉浸式、多角度的体验。传统媒体在传播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信息时,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虽然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优势,但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方面还存在不足。例如,一些乡村缺乏专业的网络营销团队,无法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

  以“黄河旅游村”“黄河流域旅游”“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为关键词在新媒体平台进行搜索,其呈现的多数视听传播内容感官互动较为局限,借助VR、AR、真实画面与CG动画结合的传播方式的更是少之又少,不能给受众沉浸式体验感。而且,现有的传播方式往往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难以吸引游客的关注和参与。例如,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宣传信息往往是单向的,缺乏与游客的互动和交流。

文化符号与旅游IP打造的匮乏性

  黄河流域目前还没有形成认知度高的文化符号或可统领性的文化IP,欠缺对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性元素、黄河文化精华的凝练等,这几方面将会影响黄河文化价值的呈现。尤其在建设具备国际属性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过程中,这个文化符号或文化IP的构建,重要度和迫切性都颇高。在黄河流域旅游的视听传播上,独属于“黄河流域旅游”的文旅视听传播账号也少之又少,文化旅游中对于视听传播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很多作为黄河之畔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故事,但对于黄河文化符号与黄河旅游IP的打造也是极为匮乏,这些资源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由于黄河流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缺乏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导致游客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和情感共鸣。此外,旅游IP的打造也是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难题。目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在IP打造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乡村之间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同时,一些乡村在IP打造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和市场化运作,难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视听传播助力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的革新策略

紧扣受众需求特征,丰富视听传播内容

  视听传播媒介的内容制作与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的相互参与和相互融合,应该充分利用视听传播媒介和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资源和优势,突出视听传播媒介和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内容的互补性和协调性,展现视听传播媒介和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内容的创意性和创新性。例如,针对黄河文化IP,可以实现视听传播媒介和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协同创作,《黄河之子》可以与黄帝陵旅游产品相结合,提供影视观光和文化体验;《黄河大合唱》可以与黄河流域的民歌旅游产品相结合,提供影视观光和文化体验等。针对黄河生态景观,可以实现视听传播媒介和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协同创作。

  黄河流域的乡村应充分利用视听传播媒介和乡村旅游的平台、渠道,突出视听传播媒介和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内容的关联性与契合性,展现视听传播媒介和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内容的传播性和竞争性。如针对黄河文化IP,可以实现视听传播媒介和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协同推广,如《行走黄河:大河文明涌“新”潮——沿黄九省(区)大型融媒直播》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平台和渠道,推荐游客到黄河沿线的旅游,提高黄河生态的关注度和认知度;《黄河远上》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平台和渠道,推荐游客到黄河沙漠旅游,提高黄河生态的关注度和认知度等。针对黄河流域乡村体验,可以实现视听传播媒介和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协同推广。

  黄河流域乡村应充分利用视听传播媒介和乡村旅游的内容和价值,突出视听传播媒介和乡村旅游的内容的共享性和互惠性,展现视听传播媒介与乡村旅游的内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针对黄河文化IP,可以实现视听传播媒介和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协同利用,《奔跑吧·黄河篇》可以利用黄河湿地旅游产品的收入和口碑,提高影视作品的收益和评价;《翱翔黄河》可以利用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的收入和口碑,提高影视作品的收益和评价等。针对黄河流域乡村体验,可以实现视听传播媒介和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协同利用。

开发创意视听作品,创新视听传播视角

  视听传播媒介的创意开发是指视听传播媒介的内容创作和制作,就当前时代而言,视听传播本身就具有思想引领价值、艺术审美价值、人文关怀价值、人文资源价值、文化产业价值等多维度价值体系。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特色文化符号非常丰富,以这些文化符号为主题制作系列视听节目,可以有效提升地方文化的知名度,进而提振乡村旅游。

  创意来源是视听传播媒介的内容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充分利用黄河流域乡村的丰富资源和多元文化,挖掘乡村旅游的特色和故事,激发视听传播媒介的创意潜能和创意空间。如针对黄河文化IP,可以从历史、神话、传说、民俗等方面寻找创意来源,如《黄河大合唱》的创意来源是黄河流域的民歌等,针对黄河生态景观,可以从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生态、动植物等方面寻找创意来源。

  创意表达是视听传播媒介的内容制作的方式和手段,充分运用视听传播媒介的制作形式和技术条件,突出视听传播媒介的创意特色和创意效果,展现视听传播媒介的创意风格和创意价值。针对影视制作形式,可以运用影像、声音、特效、剪辑等手段表达创意,如《黄河人家》运用真实的镜头和感人的旁白表达黄河的生动和温暖等。近两年,河南卫视节庆类系列文化节目通过虚拟技术、融媒体技术等创新方式制作了一批诸如《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优秀的出圈作品,从而引发了郑州、洛阳、开封等黄河流域的城市旅游热。

包装优化媒介平台,增强视听传播广度

  在平台的选择上,要根据视听传播媒介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受众,选择适合的平台和渠道,如针对大众市场,可以选择电视、电影等具有较高的覆盖度和影响力的平台;针对细分市场和细分受众,可以选择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互动性的网络平台。

  各乡村传播团队要根据视听传播媒介的市场需求和受众期待,创新平台的传播风格。例如,针对直播、短视频、音乐等制作形式,可以创新平台的主题和风格;主题直播、搞笑短视频、原创音乐等,提高视听传播媒介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针对影视、音乐、直播等制作形式,可以创新平台的合作和联动,如跨平台合作、跨媒体联动、跨界融合等,提高视听传播媒介的协同性和综合性。

重视黄河IP效应,打造深度文化共鸣

  黄河文化IP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符号、形象、故事和品牌,为乡村旅游提供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体验。重视黄河文化IP能激发游客兴趣,提升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媒介传播,扩大黄河文化IP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社会价值和公共影响力。应该充分利用视听传播媒介的平台特色和优势,突出视听传播媒介的内容的覆盖度、影响力、传播力等,展现视听传播媒介内容的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视听传播媒介的内容传播和影响的效果和反馈,充分考虑视听传播媒介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受众,突出视听传播媒介的内容的吸引力、影响力、价值等,展现视听传播媒介内容的传播效果和传播价值。针对黄河文化IP,可以评价视听传播媒介的内容是否能够提高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否能够增强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公共价值,以及是否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等;针对黄河生态景观,可以评价视听传播媒介的内容是否能够提高黄河生态的关注度和认知度,是否能够增强黄河生态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力,是否能够促进黄河生态的保护和协作。

  传播价值是视听传播媒介的内容传播和影响的价值和意义,充分体现视听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突出视听传播媒介的内容的教育性、启发性、引导性,展现视听传播媒介内容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如针对黄河文化IP,可以评价视听传播媒介的内容是否能够传承黄河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是否能够启发游客的文化思考和文化创新,是否能够引导游客尊重文化和交流文化;针对黄河流域乡村体验,可以评价视听传播媒介的内容是否能够传承黄河流域乡村的风貌和魅力,是否能够启发游客的乡村情感和乡村理想,是否能够引导游客关爱乡村和建设乡村等。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逐步多元化,媒介形态只会更加智能。黄河流域的乡村只有积极与智媒体“接轨”,紧扣新时代受众需求,做好传播内容质量;创新传播角度、传播方式,打造“新闻”式创新传播;摒弃唯“流量”至上的传播理念,注重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才能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取得一席之地。

  编校:郭欢

  网络:柳绣华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