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共舞

时间:2024-10-24 14:20:11来源: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文字:孔维铮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是一个热点话题。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存在区域联动不充分、带动效应不明显、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改善空间较大。因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方案和策略;第二,实施区域差异化政策,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第三,打造区域性增长极,发挥区域发展带动效应。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二元化愈发凸显,如何促进乡村地区发展成为重要课题。在我国,乡村振兴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解决乡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但实现这一战略仍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为主体的金融服务发展不足导致的乡村经济发展受限。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通信、大数据、智能风险管理、加密货币等数字技术,赋予传统金融共享、便捷、低成本等特点,有效弥补了偏远和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短板,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金融的普惠性、健全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体系。因此,金融机构可以将金融服务扩展至乡村地区,提升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以往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指标测度与发展水平。例如,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测度与空间特征分析(郭峰等,2020)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指标测度与实证分析(张挺等,2018)。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某一指标的影响作用。例如,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收敛(宋晓玲,2017)以及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覃朝晖等,2022)。第三,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综合指标的关系。例如,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存在正向线性关系(谢地等,2021)、“U”型关系(葛和平等,2021)、门槛效应(田霖等,2022),也有学者对我国省域区域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特征进行探究(谭燕芝等,2021)。

  诸多实践也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密切相关,数字金融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例如,数字支付和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渗透到乡村地区,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支付宝、微信支付和云闪付均是成功实践的典范,目前也取得了良好成效,特别是在我国河南省。河南省是我国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经济发展迅速,乡村地区广袤。但是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发展存在区域联动不充分、带动效应不明显、区域发展不协调等诸多问题,仍有较大改善与发展空间。因此,亟须厘清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关系,为后续研究与实践奠定基础。

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机理

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我国金融发展具备典型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普惠金融将数字化、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相结合,有效化解了上述问题。一方面,我国乡村地区土地辽阔、人口较为分散,导致金融机构很难识别潜在用户。但是,数字普惠金融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融入金融发展之中,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与乡村分散化特征协同互补、完满契合,冲破了以往技术下乡的藩篱,摆脱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时空限制,能够使金融机构以较低成本为乡村地区的潜在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乡村地区金融排斥始终是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金融资本和金融服务往往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提升,而要解决乡村金融问题则需要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提供关键支持。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以“普惠”为目标,兼具公平与效率,在更为全面的向度上探寻乡村发展的可能性:数字普惠金融不仅使金融资本和服务流向产业、人才与组织,更使金融资本和服务扎根乡村生态与文化,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金融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数字普惠金融实践路向

  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较之以往,其所绘制的战略图景具有结构性转变,突出发展本身的“全面性”与发展对象的“主体性”,突出更加深层次、高质量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在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化、文化产业化、农业生态化等方面的改善为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地区实施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向。一方面,以往乡村发展战略以单方面支持为主,而乡村振兴战略是全方位振兴。全方位的乡村发展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提供了更多潜在可能性,如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模式的多模块创新,以便为缺乏硬信息和抵押资产的乡村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以往乡村发展战略以政策支持为主,而乡村振兴战略具备较强的主体性,更加注重深层次、高质量发展。深层次、高质量的乡村发展更加注重乡村的内涵建设与内生性增长,为数字普惠金融扎根乡村提供了良好沃土,为金融机构构建乡村信用体系、完善抵押物制度提供了新试验田,改变了以往金融机构单方面“输血”的局面。

  综上,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融入了互联网的广覆盖、深触达特征,兼顾普惠金融的普惠性特征,既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潜在的技术条件,解决了普惠金融长期以来技术下乡难的问题,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优质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乡村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深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乡村振兴可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广阔沃土,金融机构也可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提升经济效益。

  研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区域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标,强调在乡村不同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因此,选取作为农业大省和经济大省的河南省作为研究样本,厘清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可为乡村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良好范本,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现实困境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其乡村经济在省内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河南省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第一,区域联动不充分。一方面,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河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说明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率较低、效果不显著。河南省地区发展不平衡,郑州都市圈相对发达,而豫西南地区则较为落后。这一情况导致郑州都市圈的区域联动效应明显减弱,相邻地级市无法充分受益。此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不均匀,使得区域联动的效率低下。郑州都市圈的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较多,金融服务较为发达,但豫西南地区的服务设施相对匮乏,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覆盖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因此,缺乏有效的区域联动机制,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在河南省乡村振兴中的整体推进。

  第二,带动效应不明显。虽然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在某些地区得到了推广,但其带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效果却不明显。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乡村的经济结构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金融产品设计不足、金融知识普及不广泛以及金融服务不深入,其在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不够显著。例如,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郑州市乡村地区,虽然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已较为完善,但是受限于乡村居民的认知水平,带动效应较弱。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河南省乡村振兴中的带动效应有待加强。

  第三,区域发展不协调。河南省乡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数字普惠金融虽然可以为乡村地区提供金融支持,但由于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金融资源配置存在偏差,河南省某些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依然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依旧突出。《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郑州市和周口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差59.9。《202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郑州市和周口市城镇化率相差35.1个百分点。

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路径

  为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区域内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本研究提出如下实践路径。

  第一,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方案和策略。河南省应当从乡村地区的需求点和痛点着手,将市场资金引入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上,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效应。首先,河南省可以通过加强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如扩大宽带和移动互联网覆盖范围,确保乡村地区能够接入优质的数字金融服务。其次,推广移动支付等现代支付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乡村地区信贷资格的评估过程,降低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和风险。这不仅可以增强交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还能提高乡村居民对数字经济的参与感。再次,河南省应该培育和引进金融科技企业,特别是那些专注于农业和乡村市场的创新型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激励这些企业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小额信贷、农业保险、供应链融资等,这些都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最后,加强对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组织金融知识讲座、工作坊等形式,提升乡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使他们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新兴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提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第二,实施区域差异化政策,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针对河南省各地区多梯次的发展水平,应提供区域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因此,针对周口市等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城市,政府部门应重点加强乡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包括扩大宽带和移动互联网的覆盖范围,提高网络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接入能力。针对郑州市等数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政府部门应引导金融机构深入乡村地区,广泛宣传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知识。这包括开展面向乡村居民的金融教育活动,如理财知识讲座、数字支付工具的使用教程等,以提升乡村居民的金融知识素养和自我服务能力,提升乡村居民的数字普惠金融软实力。

  第三,打造区域性增长极,发挥区域发展带动效应。从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局部自相关的分析来看,区域间的耦合协调度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正相关性,应充分利用这种空间联动效应。一方面,积极打造郑州市为中部地区“增长极”,为附近更多城市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助力。政府应利用郑州都市圈的战略优势,积极构建辐射、互动和联动机制,通过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政策引导,扩大其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推广数字普惠金融方面,郑州市可以通过分享技术、经验和资源,帮助周边城市建立起符合自身特色的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这不仅包括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服务创新,还包括培训金融技能人才,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周口市为豫东南地区“增长极”,辐射带动周围乡村发展。位于豫东南中心的周口市,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可以有效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借助周口港等重要的区域资源,周口市可以加快物流、贸易和信息流的互联互通,从而快速推动经济发展。此外,通过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周口市不仅能够促进当地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普及,还可以拓展到乡村振兴领域,通过金融支持农业升级和乡村产业发展,引导更多资本和技术流向乡村,促进豫东南地区的发展,构建更加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结构。

  通过分析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发展,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首先,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乡村地区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增强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便利性。其次,区域差异化政策的实施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关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差异较大,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地区的发展。最后,打造区域性增长极是发挥区域发展带动效应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中心城市和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可以形成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综上所述,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构建更加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结构。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