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新工科人才培养
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由产业、资金等因素整合内外动力的发展,但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借助人的能动性。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大力培养一批具有“三农”情怀,具备扎实学识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高校培养的新工科人才能很好地契合这一使命的要求。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乡村振兴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变化,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然困境,以及培养模式创新的应然选择,以期为乡村社会的发展提供内生性和科学性路径。
问题提出
广阔的乡村发展天地既是农民群体不可割断的情感纽带,也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器”与“蓄水池”。进入新时代,“三农”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关键核心位置,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新型复合型人才、现代科学技术力量等有着更高的需求,高等学校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针对性更明确。新工科人才在新业态、新路径、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具备着宽厚扎实的学识基础、开拓的创新能力、端正的品行素养、强大的跨界视野。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技术赋能愈发成为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而目前乡村的经营主体受限于自身的能力不足,专业性、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从而陷入技术性“治理陷阱”困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民富裕,农业繁荣,农村和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科技和人才是源源不断的驱动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当前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传统的工科相比,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区别于以往针对乡村“输血”的模式,而是在全方位、全过程中将乡村特色产业、智慧农业、数字乡村、“互联网+农业治理”等方面进行技术“造血”赋能,充分利用好惠农政策、发展机遇,深化资源、平台以及政府、企业、社会的强力支撑,持续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充分挖掘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资源,不断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乡村振兴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变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挑战的日益复杂,传统的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领域的需求,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与更新迭代迅猛的科技发展,新业态、新技术、新链条、新路径、新模式对人才需求侧有着新的思路。现阶段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高标准、综合强、素质高存在着一定差距,尤为凸显的是在学识基础、创新能力、品行素养、跨界视野等方面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法等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在此背景下,需要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强化新工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善于在新农科、新工科“知行合一”,既能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生,也能成为农业“重大缺口”“卡脖子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传统的工科教育往往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培养,而乡村振兴则要求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
跨学科性和跨专业性是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之一。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的领域包括农业科技、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社会研究调查等。跨学科交叉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多场景、多业态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是新形势对人才的新要求。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前沿知识积累、综合素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构建都有着正向作用,能够很好地规避以往对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难以融合的问题,既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乡村场域中找寻到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又能夯实新工科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中的根基。
乡村振兴产教融合未来路向明确
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具备着链条式发展路径。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这一模式主要表现为实现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平台、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以及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等方面,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界限,整合学校、社会、政府、企业、教育等方面的育人资源,加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内部资源和外部链条的融合发展,形成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产教融合“资源库”。此外,通过深度融合的方式,能实现各要素的充分耦合,搭建以需求为导向,协同多个发展力量,围绕重点领域的平台。针对乡村人才外流、难留等问题,产教融合可以帮助吸引和稳定人才。通过培养既拥有高学历,又愿意踏实锻炼的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乡村社会发展特性需要创新型创业人才
知行合一,专融专创,打破现在形成的专有轨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乡村的振兴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更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引领与驱动,需要不断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创新创业,他们能够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他们还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乡村的日益变化,也为新工科人才的创业发展提供了沃土,实现在乡村中成长、干事、创业的不凡追求。
个人自我价值的身份认同
在乡村振兴战略、新一轮科技革命等背景下,对于新工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个人自我价值的身份认同,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与发展,更与乡村社会的长期繁荣发展息息相关,需要将个人在课堂学习的知识与乡村中的实践不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思想过硬,专业精湛、甘于奉献的新工科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充分挖掘乡村社会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价值引领,启智润心,厚植“三农”情怀,不断引导新工科人才扎根基层、勤学耕耘,深入广袤的乡村土地中,成为专才、通才。这样不仅能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能拓展新工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胜任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然困境
乡村地区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与素质偏低
乡村振兴的发展与技术人才的数量形态分布,纵向来看数量严重不足,且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其中缘由主要是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研转换能力不足和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胜任力不足。此外,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力度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乡村地区科技人才总量不足。
人才培养结构与乡村振兴需求不匹配
突破农业发展壁垒,要求农业科技人才具备多元化、复合型、专业性和内生性特征。然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缺乏一体型培养方向,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上未能充分考虑到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工科的通专融合的推进程度较浅,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乡村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无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此外,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地区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等原因,导致新工科人才在就业选择上更倾向于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人才流动的不匹配使乡村地区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新工科人才,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短缺问题。
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对于农业发展的知行融合,发挥专业特色以及乡村社会的需求,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反观现阶段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开设的课程体系不完善,沿用的教材以及技术相对陈旧,对于解决乡村社会的现实问题不具说服力。此外,师资队伍与创新能力培养不匹配。部分高校的教师队伍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原创性研究和前瞻性探索还有待加强。现阶段的科学技术发展更新迭代较快,教师教育队伍以及平台建设相对欠缺,对于既能熟知乡村发展需求,又能讲授乡村发展所需技术的教师少之又少。基于此,对于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教学质量,缺乏专通结合、创新性强的专业人才,是探索培养路径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与需求发展不同频。校地、校企协同育人的广度、宽度仍然存在诸多的限制条件,使学生缺失了在“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方面,高校与乡村企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的合作不够紧密,难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从而导致新工科人才难以掌握乡村一线生产所需要的科研力量、教育咨询、发展服务以及科技指导等需求;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实践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实践教学的需求,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难以运用到实践中,难以聚焦融合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
社会参与度不高
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社会参与度并不高。一方面,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合作不够深入,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平台和项目,难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乡村居民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认识和参与度有限,缺乏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应然选择
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协同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工科人才模式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培养“场景式、探究型、模块化”的新工科人才,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企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搭建人才、成果共享平台。例如,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推出科技小院模式,这种将高校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与服务乡村相结合的运营模式,通过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活动,学校可以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乡村发展中,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推动乡村经济的创新和升级。推行跨学科融合,统筹推动学校在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等建设,以基础学科搭建大模型,构建灵活多样的选修、研修机制,满足学生需求。深化推动“新工科+思政”“新农科+思政”的建设,完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入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项目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论文写在土地上,科技转换反哺农业发展。通过各类专业竞赛,以赛促学。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多元力量赋能新机制,耦合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工科人才内外需求
通过深度融合的方式,实现各要素的充分耦合,搭建以需求为导向,协同多方发展力量,围绕重点领域的平台。加强校地合作,对社会需求调研和对接。学校应加强对乡村振兴的调研,深入了解实际需求和问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乡村地区开展调研、宣传、培训等工作。加强校企合作,与社会主体进行对接,确保学校的教学和研究与社会需求相匹配。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了解乡村发展的需求和挑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加强校政合作,建立学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实践项目和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和社会合作平台。
助推教育结构迭代升级,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促进“教学、科技、人才”的多元交叉融合发展,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将课堂教育与乡村实践相融相促,全方位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和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引进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培养和提升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教师提供乡村振兴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使其了解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和最新发展。学校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和顾问参与教学活动,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激励教师队伍对于团队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探索。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深化新工科产学研合作、多元力量赋能、教育结构迭代升级”这一方向,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价值指向,建立集约高效、开放共享、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环境。以乡村社会需求和解决乡村核心问题为导向,多元主题资源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同向同行。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实现乡村资源与高校人才资源的有序衔接和有效整合,从“课堂”走向“战线”,实现新工科人才生态链在“田间地头”自助式内生性发展。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