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让贵州生态旅游成为亮丽风景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贵州应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优势,探索适合自身绿色发展的特色道路。首先,贵州有茂密的森林、蜿蜒的长江和珠江上游及奇特的支流、壮观的喀斯特地貌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贵州生态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其次,贵州的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是打造贵州特色旅游的宝贵财富。然而,如何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发挥贵州生态文化优势,探索产业链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21年,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动旅游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推进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此外,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而生态旅游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顺应“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科学指导和新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对乡村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联合、生态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的创新以及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旅游扶贫和民族特色村寨生态建设与保护等,表明生态旅游既要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又要维护生态环境和保护文化遗产,最终推动乡村振兴。可见,研究生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通过对贵州生态旅游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探索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径。
文献回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些学者强调,发展生态旅游必须确保农村地区能够在旅游经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时不牺牲生态环境,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学者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绿色理念,将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有部分学者强调,发展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不仅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生态旅游,可以激发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并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良好风尚。此外,高质量生态旅游还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共同富裕,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意义。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主要停留在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的简单展示阶段,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的创新。这种“单核”式的发展模式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也无法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综合而言,国内学者就生态旅游研究视角还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从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价值以及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基于此,文章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对贵州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民族”“山水”“乡愁”等文化元素,把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贵州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贵州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
贵州有着“天然氧吧”之称,森林覆盖率达62.81%。2023年,贵州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8.6%。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9.1%。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成为贵州吸引游客的密码。贵州省地貌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在世界目前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占了10种。贵州集中了除冰川喀斯特外几乎所有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喀斯特岩溶出露面积约13万km2,是我国最大的喀斯特分布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8个国家地质公园等,都是贵州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本。
从旅游资源类型来看,贵州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具有三大优势:一是以原生态为主的自然风光资源。贵州省境内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如梵净山、黄果树瀑布等。二是以历史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资源。这是贵州生态旅游资源中最具魅力和吸引力的部分,如侗族大歌、布依族文化等。三是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的民俗风情资源。贵州省境内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如苗族、布依族等。这些民族风情资源不仅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
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优势。在游客接待量方面,贵州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从2016年到2019年间,旅游总人数的年增长量相当可观。具体来看:2016年贵州全年接待的旅游总人数达到了5.31亿人次;2017年旅游总人数达到74417.43万人次,增长率为40.0%;2018年旅游总人数增至9.69亿人次,同比增长30.2%;2019年,全省旅游总人数实现了17.2%的增幅。尽管在2020年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旅游总人数出现了45.6%的下滑,旅游总收入也下降了53.0%。但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复苏,2021年至2023年期间,贵州旅游接待人数再次稳步上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新兴的“村超”和“村BA”民族特色体育活动的兴起,极大地提升了贵州的旅游吸引力。2023年,贵州的旅游总收入比2022年增加了29.2%,达到了7404.56亿元,相比上年增长了41.2%。这些数字背后反映出游客对于贵州生态美景、民族文化以及乡村生活的高度认可。
从长远来看,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应着眼于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坚持新发展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贵州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民族文化优势以及特色产业优势,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走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特点
1.生态旅游特色突出
贵州省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多彩贵州”品牌形象,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涌现出了一批主题公园、红色景区、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还打造了一批特色小镇、美丽村庄、特色村寨等,极大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以梵净山、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胜地和以马岭河峡谷、万峰林等为代表的山地体育文化旅游景点都是贵州吸引游客的亮点。
2.挖掘和传承生态历史文化
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的都匀毛尖茶、“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等,逐渐成为贵州享誉中外的靓丽名片。贵州拥有丰富的民族风情文化,当地的传统服饰、节日节庆活动以及饮食习惯等都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可以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3.科学高效的政策保障
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从而使其发展更加顺利。例如,黔西南州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从而使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才队伍更加充实。
4.注重品牌塑造与保护生态
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注重塑造生态旅游品牌,从而让该地区的生态旅游更具吸引力。例如,贵安新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注重打造“贵安花海”品牌,兴义市打造马岭河峡谷景区的“中国最美六大乡村古镇之首”和“万峰林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节”等。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旅游资源挖掘深度不足。贵州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隐藏着众多历史悠久、意义非凡的历史遗迹,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变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尚未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中深藏的文化底蕴及其蕴含的经济价值,未能将这些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旅游收益。
其次,部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贵州部分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仍然不完善。尤其是那些位于偏远山区或乡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交通不便,使得当地的住宿条件相对简陋,餐饮服务也常常无法满足旅游的需求。这样的条件不仅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更对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阻碍了其可持续发展。
最后,生态旅游产品创新力度不足。关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创新,目前贵州在这方面的努力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虽然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但是提供给游客的生态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且缺乏新意。这种情况下,很难引起游客的兴趣,也难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贵州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贯彻新发展理论,结合贵州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度,以及贵州省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经验,提炼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如下。
深度发挥生态文化优势,推动创新发展
生态旅游要突出生态特色,追求更深层次的生态环境和人文体验。例如,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利用山地、森林、水体和大气等自然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贵州独有的山地特色,还体现了当地丰富多样的民族风情,如苗族的服饰、侗族的歌舞等,从而形成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生态景观体系。同时,还应该深入挖掘贵州这片土地上所蕴含的生态文化资源,如民族民间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农耕文化等人文宝藏。通过系统地整理和研究这些文化资源,能够发掘其内在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宝贵的人文遗产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通过深度开发和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生态旅游产品的创新发展,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体验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生态旅游就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观光旅游,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化和经济相融合的综合发展模式。
挖掘内生竞争力,实现开放发展
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要发挥政府在人才引进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并留住优秀乡村旅游人才,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积极吸收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将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推动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积极引进优秀旅游企业和品牌企业到贵州开展合作。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广贵州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不断提高贵州生态旅游产品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样不仅能促进贵州旅游业的持续繁荣,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从而形成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
构建特色产业链
坚持“以旅兴农”“以旅强工”等发展思路。首先,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不仅要能够展示贵州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也要能成为连接不同地区、促进区域经济融合的桥梁。其次,要加大对贵州特色农产品,如茶叶、辣椒、水果等的开发力度。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通过开发更多种类的农产品,可以为当地农民带来更高的收入,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最后,要积极推进“互联网+乡村旅游”模式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贵州生态旅游发展注入新动力。互联网的力量可以更有效地推广贵州的乡村旅游资源,让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便捷地了解并享受到贵州的美丽乡村和丰富文化。此外,通过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旅游数据的精准分析,以便更好地制订旅游发展策略,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游客体验。
提高产品附加值,坚持绿色发展
加强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包装和宣传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消费者。在确保生态安全、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要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树立乡村旅游产品绿色环保意识。
发展生态旅游对贵州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策略,更是一项全面而深远的社会工程。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显著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同时,生态旅游的兴起也将推动着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从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向更加可持续和多样化的经济发展路径。此外,生态旅游还能帮助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使之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保护和延续。通过旅游活动,村民们能够展示和宣传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和实施管理措施,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又能够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董亚泥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