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郑州市沿黄乡镇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时间:2024-10-16 16:02:42来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文字:孟逸喆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河南省郑州市沿黄乡镇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围绕郑州市域内黄河沿线乡镇,针对其近年来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趋势,从发展优势、面临问题、发展思考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提供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成为引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因此,黄河沿线地区在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等方面,更需先行打造、全力打造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样板。黄河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这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发展的必然。

郑州市沿黄乡镇的发展优势

  随着近年来郑州市的整体发展,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深刻布局,目前郑州市沿黄乡镇普遍具备扎实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优势。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随着绕城高速、郑云高速、沿黄快速通道等多条道路架设,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城市布局充分放大,沿黄乡镇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便利的交通优势为沿黄乡镇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荥阳市为例,荥阳之名,来自《尚书·禹贡》中的“荥波既潴”,即夏禹治水,将济水自温县引入黄河,南溢为荥,汇集成泽,称为荥泽,素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史记》中记载荥阳的地名就有140多处,出土有仰韶文化中期、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负有盛名的楚汉鸿沟对垒、三国和隋唐时期的虎牢关皆在此处。诸如此类的文化符号,如颗颗明珠散落在沿黄地带,仿佛长夜的星辰般浪漫而静谧。

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因受海拔落差、河流冲积等因素影响,自黄河中下游为界,两端分别衔接着纵横沟壑和千里沃野,自然风貌呈现出明显的丘陵向平原过渡的特点,全线生态廊道覆盖道路绵延不绝,自西向东更是有着数以万亩的广袤森林。

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经过长期积累沉淀,郑州市沿黄乡镇本着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受区位、政策、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布局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或发展工业,造就了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产业明晰的“建筑机械之乡”等;或依山傍河,大力发展出了河阴石榴;或依托黄河文化、本土文化,造就了底蕴雄厚的“康百万庄园”等精品文旅项目,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群众在黄河岸边从事着不同种类的生产活动,生动书写着精彩的“黄河注脚”。

郑州市沿黄乡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面临的问题

产业发展方面

  主导产业不强、新兴产业不活、传统产业不优,是当前沿黄乡镇社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实体经济市场需求不旺、成本上升,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市场风险冲击下勉力支撑,面对环保、技改、科创等任务均表示力有未逮。

  1.传统产业亟待转型

  在过往发展过程中,地方民营企业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不具备前瞻性,其家庭式、作坊式的经营规模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当前宏观大势下均被长期挤压,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萎缩,因原始资金不充裕,部分民营企业对科技投入、技术改造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产业高能耗、粗放式的发展,已逐渐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2.主导产业支撑不足

  沿黄区域受交通、政策等因素影响,发展相对缓慢。其主导产业或因产品始终处于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底端而缺乏后劲;或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致使大量的沿黄乡镇在主导产业方面存在不足。

  3.旅游产业发展缓慢

  郑州市沿黄乡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但在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地标符号上仍显单薄,区域之间彼此独立,景点之间互不串联,配套设施始终不能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具体表现为开发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单一,文创产品既缺新意、又缺质感,对高端客源市场吸引力不强,景点分布较散,缺乏空间、功能上的有机规划,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不协调。

城乡建设方面

  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沿黄乡镇与大多数乡镇一样,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体上落后于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供给能力、精细化管理水平滞后于城市。

  1.私搭乱建问题突出

  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私搭乱建的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城市新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内乱象横生,极大地影响了沿黄乡镇的发展。

  2.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地下管廊架设不足,污水处理设施老旧,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等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对群众生产生活、工业企业发展造成了诸多不便。

  3.整体规划缺乏特色

  沿黄乡镇的发展规划注重土地空间利用,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统筹,尚未突出地方特色,缺乏个性及文化特征。

  4.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

  主要表现在现有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沿黄乡镇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对劳动力缺乏吸引力,资金、人才不具备向沿黄区域流入的必要条件。

资金投入方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经济、政治、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资金需求量大。郑州市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来,试点乡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但是,整体来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长效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以及资金利用效率不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城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利用效率不高,一些村庄的道路、房屋、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与质量不高,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环境保护设施有待完善。

  2.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

  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应从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生态环境方面入手,向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做到高质量建设施工、高标准长效管理同步推进。但是,由于资金持续投入机制不健全,乡村的公共服务短板较多,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缓慢,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便捷化、舒适化程度不高。

人才队伍方面

  虽然近年来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但沿黄乡镇当中集体收入富足的村庄仍占少数,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情况的影响,村干部因难以把握市场规律,无法带动村民致富,农民合作社发展受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村民自主投资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管理服务跟不上,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沿黄乡镇虽然努力通过外引内培扩大人才储备库,但因缺乏良好载体,对各类人才始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关于郑州市沿黄乡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

统筹兼顾抓好产业发展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盘活土地利用价值,带动全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升级,促进传统农业向增产农业、现代农业转变,引导企业加强与本地农业的合作,在促进当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同时,调动本地种植散户的积极性,带动本地种植业规模扩大,实现农民增收。注重培育新兴产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围绕各项实验涉及领域,畅通数据链,聚焦实验平台的数据成果转化应用,积极营造适合科创研发的基础环境,缩短科研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周期,在积极为承接更多科创实验项目提供条件的同时,加快打造项目辐射的产业链条,着眼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目标,打造以实验数据为基础,以技术成果孵化为前端,以高端设备研发制造为目的的“产学研”一体化沿黄科创高地。要充分整合盘活资源,实现全要素联动、全产业提升、全区域塑造,创新探索精品村与周边区域的合作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注重壮大集体经济,努力摆脱单一的“门票经济”,筹划项目引进,布局三产融合,实行公司化运营管理,增加集体收益,让广大村民享受美丽乡村建设的红利,从而推动沿黄乡镇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

  要始终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方向,立足“国家中心城市”的整体定位,坚持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复合发展理念,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和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建议采取“一带、两廊、五区”的连点成线规划思维。“一带”即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贯穿郑州市域沿黄区域的整体范围,囊括地方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重要因素,具备独立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布局,涵盖沿黄快速通道等多条道路形成的交通路网,由其纵横交错分割出数个区块,其中可布局高质量农田示范方,落地主导产业、大型科创项目以及依景点布局文旅产业,充分体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再细分“两廊”,即沿黄生态文旅长廊和沿黄科创走廊。沿黄生态文旅长廊以生态文旅为主要功能,沿线贯穿各沿黄乡镇,促进主要文化风景区和魅力景观点的联动发展;沿黄科创走廊以高新区为牵引,联动科研院所、高校及大科学装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区域脊梁。“五区”即按照地方发展特点,因地制宜,重复且交错布局创新示范区、现代农业展示区、绿色转型发展区、旅游度假区和文化传承区。

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沿黄乡镇推进乡村振兴,应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进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一是按照新建村、续建村、建成村三种类型,建立市、县、乡各级美丽乡村建设财政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完善农村地区的交通、能源、水电、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促进农村道路硬化、房屋规划等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二是整合资金,集各方之力,干全局之事,统筹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公路建设、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等各类涉农资金,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创新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精准对接方式,拓宽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制度化渠道,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创新村民利益联结机制,为片区村庄引进高质量产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党建引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镇工作“三结合”的重要指示,“把改进作风和增强党性结合起来,把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把抓发展和抓党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引领作用,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带动、引导党员干部主动担当、干事创业,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升战斗力、凝聚力,以高质量党建带动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平台打造。以高端产业、优质田亩示范方、生态文旅节点等为基础,精准打造多维度发展平台,尽可能丰富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渠道,为人才实现价值提供平台,在持续的外引内培中,逐步实现人才集聚。注重发挥乡贤优势,征求群众意见,发动群众参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立工作专班,实行一线办公,全程跟踪监管,确保项目蓝图切实落地。

  沿黄乡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变得越来越重要,应持续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以点带面、特色带动、抱团发展,形成“建好一点、带动一片”的示范效益,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坚持发挥精品村示范效应,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原则,实行组织联建、利益联结、发展连抓,推动区域抱团发展,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