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嵌入性理论科技小院助力古生村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科技小院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具有科技服务直接高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覆盖生产全程、工作可持续性、促进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等优势。文章以嵌入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古生村为切入点,从身份嵌入、资本嵌入、文化嵌入和科技嵌入四方面,深刻剖析了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策略。旨在通过这一深入探索,为其他科技小院赋能乡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进而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坚实力量。
科技小院相关概述
科技小院模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科研团队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首创。科技小院师生坚持扎根生产一线,与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一起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相关活动。15年来,科技小院师生深入村屯农家和田间地头,通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新模式、“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四零服务新体系,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实现了农业生产从种到收、全程“保姆式”系统服务,帮助老百姓实现增产增收,助推农文旅发展,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科技小院5508个,涉及培养单位290个。2023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强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要求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推广科技小院模式。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生村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进一步作出“守住守好洱海”的重要指示。面对洱海治理中面源污染来源不清、作物产值低成本高、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难的巨大挑战,张福锁院士带领团队,荟萃各方资源开展洱海科技大会战。洱海科技大会战主要包括洱海水质保卫战、高值农业攻坚战和乡村振兴阵地战。为打赢洱海科技大会战三大战役,2021年12月建立了洱海第一个科技小院,之后陆续建立15家科技小院,组建了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集群,发挥学科优势互补、团队联合攻关、技术一体化落地的优势,统筹推进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系统创新。目前古生村有9家科技小院,各自发挥小院功能,人文与科技协同,共同助力洱海保护。
众多研究学者以科技小院为载体,一方面是探索科技小院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宁刚、李赟等人依托乐陵科技小院构建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赋能乡村振兴的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乡村人才振兴“输血”和“造血”,促进乡村振兴有效精准落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张木楠和龙梦晴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构建科技小院生态链中各要素之间的链式关系,指出科技小院生态链连接四大主体、五条主线以及若干副线,可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完善提供参考,促进整个系统高效运转、助推形成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是以小院学生为主体,探索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谢志坚、安志超等人根据新时代乡村振兴对农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出要多学科交叉培养多元化知识体系、多途径拓展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分阶递进,五育并举”全过程培育农业人才模式。唐继卫指出科技小院是一种新型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解决民生实际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郭鑫、王美玉等人以中国农业大学创建的科技小院为例,剖析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实难题顶层设计科技小院育人专项、完善发展体制机制、夯实支撑条件等方面发力,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有关科技小院文献的梳理,为文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当前关于科技小院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乡村振兴中应发挥的显著作用。为了更加精准地响应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需要从嵌入性理论的视角出发,对科技小院群体的嵌入机制进行详尽而深入的剖析,以促进科技小院群体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创造新的价值。
嵌入逻辑:科技小院参与古生村乡村振兴
嵌入性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史学家、哲学家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提出,并将此概念用于经济理论分析。“嵌入性”概念的提出,促使后续学者逐渐认识到要理解市场问题、克服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约束,就必须深入研究人和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嵌入性理论的核心概念为嵌入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理解的“嵌入”是将某种事物埋入或藏入另一种事物之中,存在着一种事物进入另一种事物的意思。但是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嵌入性”有着独特且抽象的含义。随着理论研究的推进,产生了两种嵌入性的概念,即本原概念和延伸概念。本原概念即波兰尼所提出的“嵌入性”是指经济体系的运作过程中所蕴含的社会体系的影响,侧重于经济体系与社会体系间的双边联系,强调从经济行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嵌入性,侧重于组织经济行为与社会体系各方面的多边联系。延伸概念根据嵌入的主体来看,可分为业务嵌入、工作嵌入、社区嵌入、行业嵌入等;从嵌入的维度看,包括时间嵌入、资本嵌入、政治嵌入、市场嵌入与技术嵌入等。
在当下乡村振兴这一宏伟蓝图与全面行动的大潮中,科技小院群体的参与无疑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本质是一种深度嵌入的治理策略。这种嵌入的过程,实际上意味着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对乡村治理架构的重塑与优化,从而有效地为乡村振兴赋能,具体嵌入逻辑见下图。
图 科技小院嵌入乡村振兴的嵌入逻辑(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身份嵌入
科技小院群体通过扩大乡村人力资本,盘活乡村人力资本、重塑乡村人力资源结构的方式,壮大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力量。中国要实现全面现代化,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在于科技与人才的双重驱动。这两者,正是科技小院为农村地区输送的宝贵资源。一方面,师生们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农民易于掌握和应用的实用技术,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推广培训、科普服务等多种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培养出一批能够长期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留得住”的人才。高校师生与农民携手合作,共同形成了乡村人才振兴的不竭动力源泉。借助科技小院这一平台,学生们走出书斋,深入村庄,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科学研究,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扎根大地、接地气”的精神内涵,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科技小院群体深知,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在扩大乡村人力资本方面,他们采取了多种策略,确保乡村拥有一支高素质、有创新意识的团队。首先,科技小院群体积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他们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吸引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前来乡村实习、研究,部分人甚至毕业后选择留在乡村发展。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为乡村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也激发了乡村的创新活力。其次,科技小院群体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挖掘。他们与当地的教育机构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他们还积极发现和培养乡村中的“土专家”“田秀才”,让这些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本地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此外,科技小院群体还通过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乡村人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他们定期组织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让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才共同探讨乡村振兴的问题和挑战,分享经验和做法,形成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在扩大乡村人力资本的同时,科技小院群体还注重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他们通过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优秀的人才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同时,他们也鼓励人才在乡村之间、产业之间进行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资本嵌入
科技小院师生在古生村常驻期间,依靠社会资源积极吸引企业投入。2021年1月,云南农垦集团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古生村,流转古生村1220亩(约0.813km2)土地,流转费用为每亩2000元,预计第六年上升至每亩2300元。该公司与科技小院师生合作,围绕绿色和有机的种植方式,种植具有地标性代表的云南高原特色有机大米“云粮•洱海留香”软香米,成为大理市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有机水稻生产种植基地。该公司的入驻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显著的收益增长,更在深层次上改变了村民的生计能力。村民得以拓宽就业渠道,有机会从事除传统农业生产之外的多样化工作。一部分年轻人为了谋生,向非农业产业发展,特别是在民宿文化旅游、餐饮和住宿服务等方面。云南金顺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大理喜洲马帮世家公司也相继入驻古生村,与村民“双向奔赴”,加快推动古生宴的推广和市场化运作。在驻村期间,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巧妙地利用业缘和地缘的优势,广泛动员和号召外来人才以及乡村外流人员回归乡村,共同投身于创新创业中。与此同时,他们充分利用多重社会资本资源,积极争取各类资金、项目和人力支持,为村庄产业的培育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些举措不仅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文化嵌入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深入挖掘并传承那份浓厚的乡土气息,那份凝聚着淳朴、真挚和正能量的乡村文化,更要将城乡文明交融的硕果——现代文明的种子,精心播撒在乡村这片富饶的“文化土壤”中。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小院群体的文化嵌入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前沿的科技知识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更是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元素与活力。这种文化嵌入的实践,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村民的传统文化认知在碰撞中焕发新的光彩。在科技小院群体的引领下,乡村文化形态得以重塑,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在这里交织、碰撞,最终孕育出独特的乡村文化新生态。这种革新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改变,更在精神层面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乡村在潜移默化中焕发出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情境。
自多家科技小院入驻古生村以来,给村庄带来了人气,师生们以科技赋能洱海保护,助力乡村振兴。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师生就土八碗美食文化深入开展调研,发现大黑皮、酸辣鱼等菜品有待改善。基于此,小院师生提出“古生宴”并与村民合作创新菜品,打造古生村特色美食品牌,达到油减少30%、盐减少10%的目标。目前,古生宴菜品多样,主要包括大黑皮、雕梅排骨、饵块黄焖鸡、酸辣鱼、炝拌海菜、乳扇糯米卷、时令青菜等。此外,在小院举办的第一届古生宴菜品创新大比拼活动中,小院香锅、古生凉鸡、酸辣大黑皮、腐皮肉卷、清蒸鱼、蒸排骨等新菜品也将列入古生宴。古生宴不仅让远道而来的客人赞不绝口,也唤起了大理游子味蕾的乡愁记忆,成为村民增收的新机遇。虽然土八碗在保持原有传统风味的基础上,部分菜品及制作工艺都有所改良和创新,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和祝愿”的传统寓意始终不变。
科技嵌入
2018年,大理为了守护洱海的生态环境,毅然实施了“三禁四推”的综合性政策。政策明确禁止销售和使用含氮磷的化肥以及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有效减少了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同时,也严格禁止大面积种植依赖大量水肥的农作物,从而降低了对洱海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围绕洱海流域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各小院充分发挥优势,构建一系列绿色高值模式,如“稻-油”周年轮作绿色高值模式、洱海流域油菜绿色高值生产体系、创新绿色智能肥料等。科技小院师生还创新研发养分再利用和生态修复模式,构建了古生片区面源污染系统防治体系、绿色高值蔬菜体系、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绿色防控体系等,很好地助推了流域农业产业从传统的单一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绿色高值和农民增收协同发展的新路径,目前洱海保护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逆城市化的趋势下,科技小院师生以其身份、资本、文化、科技嵌入到乡村振兴中,这一行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城乡文明的交汇融合,更新了村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构建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振兴文化生态体系。同时,他们有效应对了乡村人口流失的挑战,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优化了乡村人才结构,进一步充实了乡村振兴的精英队伍。值得高度关注的是,科技小院师生凭借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成功实现了乡村内外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整合,促进了经济、社会及人力资源等多维度资本的回流与汇聚,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及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董亚泥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