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赋能共生: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时间:2024-10-16 15:45:43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王 瑞

  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既是职业教育自身所肩负的使命,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然而,在实践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文章首先阐述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关系,其次梳理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策略,希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共生共享。

  在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一方面,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赋能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产业的升级转型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虽然在价值目标、功能作用等方面高度契合,但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难以融合、赋能不足的情况。如何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促进、共生共享,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依靠人才资源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

  首先,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资源。随着农业科技和乡村经济的转型,传统劳动力已逐渐不能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要求,“三农”问题要想得到解决,人才瓶颈问题是重中之重。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变人口资源为人力资源,聚焦乡村发展需求,结合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各项要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专门的管理人才。

  其次,职业教育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仍集中于传统产业,乡村发展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产业升级与转型是必经之路。然而,当前乡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成为制约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多样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乡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引导劳动者通过现代科技和管理方式,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培育丰富多样的乡村新业态。

乡村振兴助力职业教育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赋能职业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首先,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提供机会,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验与推广提供了新的生态空间,职业教育可以充分把握乡村振兴的发展契机,为涉农专业提供丰富多样的实验机会与产品服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其次,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对于农业科技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职业教育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提高人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职业教育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为乡村发展增加内生动力。

协同发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紧密贴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特殊性质,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是推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引擎。实现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加快形成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借助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乡村产业生产效率。同时,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突破、资源更新和生态空间又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为产教融合提供新的发展契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乡村经济向前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职业教育赋能不足,融合发展效果欠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深入与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探索如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乡村发展的协同作用。然而,尽管职业院校的意愿强烈,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赋能不足、融合不深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对乡村振兴的认知了解不深,难以提供精准的教学服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此外,由于职业院校与乡村之间的沟通渠道闭塞、产学研合作模式尚不成熟等问题,乡镇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形式多以职业院校师生的个人技术服务为主,企业参与产学研一体化的积极性不足,导致部分帮扶工作流于形式。这种浅层次的合作模式限制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作用,使得融合发展效果欠佳。

  另一方面,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存在明显差异,农民群体庞大,导致职业教育的普适性不强,涉农职业教育无法形成统一的系统化教学模式,教育资源整合难度大,难以形成具有针对性的适应性人才专业培养模式。此外,乡村振兴战略尚未全面融入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相关项目转化成果利用率较低,使得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融合发展效果不理想。

职业人才供给不足,综合素质相对落后

  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聚焦乡村发展需求,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专门的管理人才,以此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然而,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涉农职业教育人才不足、乡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的问题。

  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和人才“离农”趋势明显,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相对匮乏。职业院校学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工资回报高、任务强度小的工作,导致大部分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愿意回乡村,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乡村“空心化”的孤岛效应不断加剧,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不足,造成乡村振兴的人才资源欠缺,乡村振兴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传统农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高,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乡村、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必须依靠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来实现。然而,由于涉农职业教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回流量低,青壮年劳动力“离农”率高,导致乡村劳动力综合素质难以适应乡村振兴发展要求。此外,由于乡村职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乡村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与提升受到了师资力量、设备设施、政策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劳动力技能水平偏低,综合素质提升面临诸多挑战。

创新发展动能不足,传统产业有待转型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发展乡村经济。这就要求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不断创新为传统乡村经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合作可能,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着创新发展动能不足、传统产业有待转型的问题。

  一方面,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既体现在对乡村经济发展科研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科技研发滞后;也体现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先进技术未能有效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部分乡村地区仍然采用传统农耕方式,农业科技进步难以真正惠及农民。

  另一方面,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当前乡村地区往往以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尚未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多样化产业。部分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种植养殖业,缺乏多元化和特色化的发展,限制了乡村产业的增值空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另外,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落后也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乡村地区仍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农业现代化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保障机制亟须完善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虽然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实际问题。

  一方面,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涉及多领域、多部门,需要地方政府和职业教育院校加强合作。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时,存在执行力度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协同发力的机制构建尚不健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出现了校、政多方联动工作不够明确和不够具体的情况,影响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效果。

  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的条件保障方面也存在问题。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来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就地方政府而言,部分地方乡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难以为职业教育的引入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问题等方面的保障,也难以为职业教育提供育人空间和就业岗位。就职业教育而言,在专业设置上未能充分契合乡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师资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耦合协调:注重协同发展,实现共生共享

  办好面向乡村的职业教育,找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点,既要保障职业教育有效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技术支持;也要保障乡村振兴反哺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是要整合资源,找准融合点。整合现有土地、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精准定位资源融合点,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着力解决教学与应用“两张皮”的问题,构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要在此基础上,始终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技术培训、人才培养、资源供给为方式,打造互联互通、共生共享的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合作新模式。

升级转型:聚焦“三农”需求,培养职业人才

  职业教育只有顺应国家发展、乡村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促进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必须做到,在教育定位上精准对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实际需求,使乡村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嵌入乡村社会;在价值引导上,提高农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在培养模式上,不断提高乡村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一是要明确职业教育定位。坚持创办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突出涉农特征,聚焦“三农”发展需求,开设具有针对性和精准度的相关专业,精准培养乡村振兴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二是要加强价值引导。职业教育要加强宣传教育,改变农业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的负面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致力于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三是要优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仅要为乡村振兴输送专业人才,还要通过技术培训、讲座授课等方式,全面提升乡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让科学技术走进广大农民的生活。

创新发展:善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乡村振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善用数字化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要善用数字化技术,提高职业教育的育人实效。通过整合数字化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涉农职业教育的课程资源;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聚焦职业教育专门人才,提高课程精度,精准把控教育对象,培养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数字化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实现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

  二是要善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乡村经济的产业转型。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乡村管理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借助网络平台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利用线上电商平台,不断拓宽农产品销路,实现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激发乡村振兴的发展活力。

政策保障:多元协同联动,完善保障机制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不仅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制定统筹协调的有效机制和完备的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各方协同作战。打通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组织沟通合作的渠道,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实现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二是完善保障机制。既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保障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提高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待遇补贴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更多职业人才流向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又要确保评价反馈渠道的畅通,准确把握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及时作出反馈与调整。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共生共享的关系,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关乎国家发展的理论命题与实践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必须厘清其运行逻辑,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其现实困境,并加以克服。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赋能乡村振兴,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