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美丽村庄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红色美丽村庄规划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文章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麻万镇麻抹社区红色美丽村庄的规划为例,通过挖掘麻抹社区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背景下,从传承红色文化、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村民增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
在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02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坚持试点先行,紧紧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依托红色资源,着力打造传承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高地、广大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红色地标”。麻万镇麻抹社区2023年被纳入全国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如何加强红色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村运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目前乡村规划师的重要思考议题。
麻抹社区的红色资源
麻抹社区地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麻万镇,位于独山县城北5km,坐落在麻万镇政府东南面1km。麻抹社区内的深河桥是广西进入大西南黔桂公路的必经之路,在二战期间是西南铁路终点站。1944年12月,中国军队和黔南各族人民在独山县深河桥奋勇抗击,最终迫使日军败退黔境,因此,独山被誉为“抗日战争的转折地”。2003年,为了隆重纪念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决定在“黔南事变”发生地深河桥建设“深河桥抗战遗址”。2020年9月1日,贵州省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麻抹社区发展定位
通过红色美丽村庄组织振兴引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以深河桥抗战遗址红色文化教育为出发点,完善乡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教育及研学服务,提供党性教育、红色研学、团队拓展等项目,打造全省知名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示范基地。
麻抹社区规划目标
以组织振兴为核心,通过五大乡村振兴工程,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组织振兴
加强麻抹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一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合作社,实现村庄持久发展和村民致富。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创新农村基层自治模式,发挥其在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移风易俗、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积极作用。
文化振兴
深挖麻抹红色文化历史,通过红色遗址保护利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深耕红色研学旅游市场,使红色文化阵地的功能明显加强,形成区域性红色研学中心。
产业振兴
依托现代农业基础,发展设施农业、精品果蔬;充分利用村庄宅间空地发展庭院中药材;推进农产品初级加工及物流,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加工自主化,实现产业品牌化;拓宽销售渠道,营销体系化网络化,塑造红色文化品牌,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人才振兴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生态振兴
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围绕村庄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景观治理,生态农田改造,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加强污染治理,大力提升村庄人居环境。
山:充分挖掘村庄周边山体红色遗址,对旧址进行保护,增设山体步道、村民观景台,凸显优美的山地森林景观,打造成自然的乡村山景。
水:在不破坏水生态的前提下,对主要河流水系进行整治,丰富两岸植被,营造山水景观和亲水游憩空间。同时,梳理两侧河沟水、山泉水,塑造天然泳池、合理景观,为老百姓增加幸福指数。
田:利用麻抹的农田景观,打造山水特色农业景观,红色艺术小品,增加田间景观性和互动性。
园:村民“三园”的提升改造,针对庭院功能分区不明确,布局混乱,环境质量差等问题,把庭院按“三园”要求提升改造,丰富庭院的空间层次,提升了空间质量,使之成为环境优美,适宜生活居住的美丽乡村。
村:充分利用现有丰富资源,进一步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统筹推进村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注重挖掘保护红色文化、传统农耕文化、彰显乡土特色风貌,着力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形成山、水、田、园、村生态建设示范。
乡村振兴背景下麻抹社区规划策略
红色文化展示及利用
1.讲好红色故事
聚焦深河桥抗战遗址,全面梳理挖掘抗战史实、红色故事、记录文献,结合史料撰写口述史、传承记等一批红色故事,创作花灯戏、微电影等一批文创产品。阐释新时代红色故事,构建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平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筑牢信仰之基的有效途径。健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落实好红色教育的任务,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学习红色革命历史、践行优良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党员干部的精神血脉中。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2.制定红色路线
依托深河桥抗战遗址现场教学点,完善具有教育性、体验性的基础设施设备,合理设置红色教育、户外拓展等功能区域。结合麻抹社区的工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发展红色文创产业园,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寻找独特的文化符号,制作红色文创产品,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项目。科学制定研学路线,通过打造深河桥抗战遗址至麻抹社区居委会至红色文创产业园精品示范研学路线,广泛开展瞻仰史迹、缅怀先烈等党性教育和现场教学活动。
3.打造红色微课堂
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开展培训,有年度、月度播放计划。加强对青年的思政教育,积极开发党史教育课程。加强党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宣传动员,发动群众,吸引青年和乡贤;宣传革命事迹,开展缅怀先烈等活动,增强群众保护意识。
构建红色主题空间布局
以深河桥抗战遗址为核心,以深河桥抗战遗址至麻抹社区居委会至红色文创产业园组成的红色文化研学路线为纽带,串联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红达研学基地、红色文化广场、红色名校等多个红色文化传承点,达成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红色文化区域大关联,发挥“红色+”的作用打造全省红色美丽村庄示范点。
完善乡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1.交通基础设施
通过硬化原有产业路、安装安全护栏等,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保留原停车场的基础上,规划在告年组新增1处停车场,停车场与活动广场共建;在深河组公墓旁新增1处停车场。
2.给排水工程设施
优先采用集中统一供水,规划远期最高日用水量903m³/d(人均供水量按120L/d考虑),在保留现状高位水池的基础上,对水池扩建扩容;市政道路周边的村组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污水设施采用分流制,分别建立雨水和污水两个系统,实现雨水就近排放至周边农田,村庄污水优先采用管网收集、统一处理方式。规划于告年组、交抹组、麻江组各新建一处小型排污设施,占地约80m2。
3.电力电信工程设施
电力线路接入镇区市政电网。供电线路的规划按照“梳理杆上线路、理顺入户线路、逐步改造入地”的原则,采用10kv主干配电线路接入。电信线路沿电杆架空敷设,与电力线同杆。无线通信覆盖率结合各规划区实际情况选取,站址按标准蜂窝结构布置,以满足后期用户发展的需求。规划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规划区内有线电视一级传输实现光缆传输,逐步实现向数字化的过渡。
4.环境卫生设施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日常保洁常态化,建立常态化的日常保洁模式,定期定时做好社区日常保洁和垃圾的集中清理工作,同时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源头减量和资源利用。
提升产业发展结构
1.产业发展目标
通过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统筹辖区红色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打造文旅、农旅融合新模式,拓宽产业发展、旅游带动、项目服务等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2.产业发展结构
一产筑基:依托现状农作物的种植基础,在社区内旱地推广玉米大豆复合带状种植、高粱种植、红薯种植;秋冬季接茬种植油菜,充分利用土地。通过扩大发展粮油作物种植基地,增加种植收益。在告年组、四方井组结合庭院经济发展中药材种植,主要种植无患子、黄桷皮、瓜蒌。在麻江、麻抹组发展精品蔬菜种植,以种植番茄、辣椒、莴笋、西兰花等高效益蔬菜品种为主。在告年组、深河组、干沟组,依托产业路的建设打造高标准精品水果种植区,主要种植李子、橘子、杨梅、梨子。
二产延伸:延伸产业产品链,利用已建设的油桐示范基地及研发中心,推广高产配套技术,加快作业机具运用,培育壮大油桐加工坊。以村集体经济经营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包括精品水果包装中心;精品水果转运中心;现代蔬菜分拣中心等,打造麻抹品牌。
三产助推:以红色文化为基础,以深河桥抗战遗址为载体,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三产新业态。在告年组周边至麻抹社区居委会周边加快庭院经济、农家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围绕家庭农场、农事体验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区。结合红色文化教育协同发展农耕体验教学,积极发展农文旅一体化产业,构建红色+农旅的研学路线促进全村产业发展。
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五区”的产业发展结构:
一心:以麻抹社区为综合服务中心。
一轴:以G210国道为依托打造产业发展轴带,串联各个产业片区,增加集聚能力,带动村庄产业融合发展。
五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红色文化教育区、精品水果种植区、特色农业种植区、文创产业园区。
3.产业发展策略
深化整合土地资源,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种植。通过合作社“返租”流转土地,以村“两委”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整合农户零散土地资源,对庭院进行改建建设,日常管理技术培训,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模式,确保农户利益。
提升和扩大现有的果蔬种植基地,通过集体注入资金,引进高附加值专业技术,提高种植规模和质量。打造品牌效应,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向加工、销售环节过渡,有效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利润收入。
依托现有红色遗产,配套红色教育相关服务设施,开展红色教育及研学服务:利用闲置农房,发展红色民宿、手工艺及特色食品等,带动村庄休闲体验服务。
4.产业效益
(1)经济效益
通过“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制定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发展红色文创、研学教育、庭院经济等新业态,建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加率为12%,确保集体经济年收入每年50万元。实现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增收的“双增收”目标。
通过推广一年多茬种植,实现优质稻种植及精品果蔬种植等每年每亩综合产值增加6000—8000元,经济收益300万—800万元,村集体通过组织经营管理每年增收5万—15万元,农户每亩增收400—800元。新带动80人左右在地发展和就业。
通过发展红色+服务产业,实现每年吸引游客15万人,综合收入达600万,带动40人左右在地发展和就业。
(2)社会效益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引导年轻化、高学历人才到社区支持工作。结合试点社区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农技服务机构、科技特派员及农业技术人员等联系指导培养,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基地实训”等方式精准培训,加快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按增收渠道建档分类动态管理,实现更多人才回村创业。
助推乡村振兴,帮扶村镇发展。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改进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开办多种村集体实业,村集体控股,个人参股,发展旅游及特色产业,实现共同富裕。
独山县麻万镇麻抹社区红色美丽村庄规划的成功规划为类似地区的村庄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通过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有效地推动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双赢局面。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