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以文化建设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时间:2024-10-12 11:27:05来源: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王 婷

  乡村文化振兴是我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赓续文化根脉的底蕴所在。乡村文化建设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传承断层、文化振兴主体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衡、农民文化价值观念转变等现实困境。为保障乡村文化建设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加强对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育管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加强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以乡村文化振兴助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要深刻理解乡村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发挥乡村文化滋润人心、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打造有影响力、凝聚力的乡村文化,奋力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化振兴的意义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环节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振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在物质层面上,关键在于保护好乡村的自然风貌和原始生态,同时利用乡村现有的文化资源,如古老的村落、戏台、祠堂等,深入挖掘其蕴藏的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社会持续繁荣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乡村精神文化面貌。在精神层面上,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广大农民的情感归宿和精神寄托。要重视乡村文化的力量,将乡村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坚持乡村文化育人,发挥其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让乡村文化展现出永恒的魅力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传承乡村文化的必然要求

  乡村文化源自农村生活,与城市文化截然不同,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气息,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传承性是乡村文化的基本属性,是乡村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等乡村文化,正悄然淡出我们的视野。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要深刻认识到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性。保护乡村文化,既要追溯其历史根源,守护好文化根脉,也要在顺应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我们要努力激发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着力塑造乡村新面貌,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满足广大农民精神需求的现实选择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广大农民真正过上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美好生活。在乡村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生活已不再满足于形式简单的读书、看报,而是渴望更丰富、更高层次、更加多样化的文化生活。为充分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实效性,要坚持需求导向,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有效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

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文化困境:乡村文化传承断层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乡村社会传统的结构逐渐被打破,乡村文化的传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使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影响了乡村文化自我演化的进程,还使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许多独特的乡村文化面临着商业化、碎片化的风险,农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迷茫和认同危机。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面临着断代风险。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传承方式也存在问题。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传统建筑、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学习传统技艺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不愿意让孩子涉足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此外,由于大部分传承者的年龄偏高,对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使用水平不高,难以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率。

主体困境:文化振兴主体缺失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更是推动乡村建设的核心力量。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依靠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近年来,部分地区的乡村建设并未触及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一方面,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乡村的活力逐渐减弱。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壮年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远离家乡,长期在外地从事非农业工作并不断向城镇迁徙。这不仅导致了乡村人口的减少,更让部分农民在精神上与乡村渐行渐远,对乡村的归属感逐渐淡薄,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也随之减弱。同时,部分懂知识、懂技术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使乡村文化的发展缺少了引领和实践的主体。留守在乡村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在传承发展传统农耕文化、地方特色技艺时,因年龄、经验及教育水平的限制,难以担起大任,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断裂。另一方面,农民主体意识有待加强、专业人才短缺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农民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意识,对自身的文化价值和能力信心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自身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传承者和建设者。因此,大多数农民往往不会以主体身份去认识乡村文化,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此外,乡村文化人才整体匮乏,人才总量不足。部分乡村在发展中虽认识到科技人才、农业人才的重要性,但对乡村文化人才的隐性价值重视不够,导致文化人才短缺,制约了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供给困境: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部分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然存在服务供给和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一方面,服务供给内容失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坚持以农民为文化服务的主体,要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但实际上,部分乡村的公共文化供给难以与农民的需求紧密衔接,文化资源不能满足农民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文化服务产品供给难以与乡村文化紧密联系,供给针对性不强造成乡村现有公共文化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加大了地方乡镇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服务供给模式固定化。政府向乡村地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输入型供给模式,虽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过于单一化、标准化的供给模式,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求。例如,文化书屋、文艺演出等形式与农民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且多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持续性运行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此外,在文化服务供给中过度重视“输入”,忽视了“培育”,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并未真正扎根于乡村之中,往往变成了“热闹一阵子”,难以持久发展。

价值困境:农民文化价值观念转变

  文化价值观在乡村文化中占据核心位置,能够起到规约农民日常行为、反映乡村文化发展趋势的效用。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农民普遍注重家庭、家族和乡土观念,强调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价值观念也逐渐由传统的农耕文明观念向现代社会的文明理念转型。现代文明的传播使农民的思想更加开放,同时也使一些追名逐利的经济理念在农村盛行,给传统的道德规范带来了冲击,乡村伦理道德面临被削弱的风险。当多元化价值观念涌入乡村,农民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变化,农民开始重视个人发展,追求自由独立,不再过分依赖家庭和乡土。这种变化虽然带来了个人的自由与成长,但也引发了乡村文化的认同危机。长此以往,乡村社会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部分农民参与文化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会逐渐淡化,不利于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文化赋能: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要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是注重乡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相关部门应深入挖掘和利用乡村地区的古建筑、古村落、民俗活动等文化资源,并对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和宣传,将有益的文化元素贯通于教育体系,将其蕴含的优秀传统美德融汇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延续历史的记忆。同时,要善于利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助力乡村文化资源的搜集、保存与传播工作,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乡村文化,为乡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二是要注重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其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为乡村文化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要立足本地特色,利用乡村的传统习俗、节庆活动,让乡村文化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深耕于地方特色土壤的乡村文化。此外,发挥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积蓄的精神力量,举办乡村创意文化节、主题性文艺演出等活动,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扩大受众面,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文化活动,从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

人才赋能:加强对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育管理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一是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育。乡村党员干部作为文化振兴的推动者,要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乡村基础教育和文化教育,将文化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在提升农民文化素养的同时,激发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组织动员留守在乡村的妇女、老年人等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增强农民的参与感和荣誉感。二是加大对传统文化艺人的培育和管理。政府要大力挖掘传统手工艺人、非遗传承者等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乡村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大对乡村文化艺人的扶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发展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三是推动城乡文化人才双向流动。推动城市人才下乡、乡村人才进城,搭建人才资源和人才交流平台,支持乡村人才外出学习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促进城乡人才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城乡文化要素的互学互鉴。

供给赋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大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基础设施是重要保障。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的针对性。随着农民需求结构的不断升级,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应以人为本,坚持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服务定位以及服务规模,狠抓公共服务的质量关,确保农民可以获得良好的文化服务体验,不断提升农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二是创新服务供给模式。传统的政府单向供给公共服务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农民需求的变化,要鼓励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公平竞争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渠道。在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让农民享受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三是注重培育式供给方式。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时,理顺服务对象和供给主体的关系,改变过去单一的输入方式,注重培育乡村的文化增长点,强化公共文化产品与农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培养独具本土特色、融入百姓生活的乡村文化,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真正在乡村落地生根。

价值赋能:加强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

  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认同危机,必须发挥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重新审视乡村文化对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使其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一是培育农民的文化意识。充分挖掘乡村的传统道德资源,如仁孝礼义的伦理价值、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等。这些优秀的乡村文化是推动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可以使农民体会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唤起农民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增强对乡村文化的情感链接。二是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学习活动,对其内涵进行深刻阐释,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力和践行力,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的有效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规民约中,成为农民日常交往的基本准则。三是理性看待多元文化共生的价值诉求。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念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而是共存共生的。引导农民在认同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不同的文化,清楚地知晓乡村文化的特色,推动乡村文化的蜕变、成长与发展。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和根基,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可以滋润乡村的“精神气”,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要深刻认识到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期性、复杂性,积极应对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挑战,激活乡村文化蕴含的生机和活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李霞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