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为农民增收加把劲

时间:2024-10-12 10:37:47来源: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文字:于 琦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已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少农民负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文章以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地农民增收问题的形成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期望能够调整当地农民的收入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摆在突出位置,重点从挖掘产业增收经营增收潜力、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拓展转移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四个方面着力。农村经济发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使农民的生活品质有所提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发展速度较缓,部分农民收入结构比例失衡,劳动力流失,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居多,农业收入模式较为单一,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文章对影响该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当地发展的现状提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对策。

影响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民增收的原因

宏观原因

  1.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因地理位置及地势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导致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受到一定影响。农民与外界出现断联,当地无法及时接收到外界相关创新信息,当地特色产品包装及销售渠道落后,在销售及包装方面创新意识较弱,产品市场覆盖率不足、竞争力减弱,相关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农民增收。第一,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扩大保护区域后,部分林地划入自然保护区内,林地内种植的草果、杉木、砂仁等经济作物均不能进行采摘及交易,农民收入受到影响。相应的补偿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难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出现惰性发展,导致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第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村庄多为坡地和山地,企业入驻困难,农产品开发种类较少。因距离市区、县城较远,运输途中易产生较高运输费用及损耗,虽然当地开通了电商服务,但农产品的生产及销售产业链不完善,相关业务在当地村庄难以开展,导致对当地经济发展效果影响较小。第三,农民自身经济能力条件及自我推销能力较弱,村庄与当地的销售衔接机制不健全,政府出台的相关帮扶政策难以满足当地农民需求。当地农民对农业保险了解不全面,风险意识较弱,导致农民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成本增加,收入下降。

  2.缺乏专业技术指导,产业经营模式单一

  因地处大围山自然保护区附近,虽然当地土地资源丰厚,但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少,种植农作物较为困难,当地农产品相关产业发展缓慢。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有限,引进人才具有一定难度。同时,相关设备难以进入,导致当地无法形成产业化或规模化发展,对当地农业进行充分发展需要耗费较多人力及物力,无法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经营模式老旧,提升经济收入的效果微弱。一方面,当地缺乏相关专业技术指导人员对农业规模及种植规划进行有效指导。在土壤、气候、湿度等必要条件均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缺乏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技术人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种植指导及建议,容易出现村与村之间盲目跟从、相互效仿的“种植跟风”现象,村庄之间出现互相竞争的关系,导致当地农民的盈利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当地农业品牌意识淡薄,特色产业未得到充分推广及发展,当地农民缺乏与外界的竞争意识,较少考虑农产品的品质、农产品的包装以及农产品融合创新等方面。虽然有部分较高质量的农产品,但对于外界来说知名度较小,难以在产品销售单价上有所提升,导致经济收入受到一定影响。

  3.闲置资源情况不清晰,农村劳动力外流

  第一,由于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部分村组不清楚当地闲置资源的数量和利用情况,缺乏相关资料及数据,无法对闲置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村民不能合理开发闲置资源,无法拓宽其财产性收入渠道。第二,大围山自然保护区闲置资源开发困难,就业机会较少,农民工资性收入较低。家中青壮年为保障家庭的基本开销,大多到就近的县城及外省城市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家中耕地无人耕种,闲置资源无人开发利用,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受到影响。

微观原因

  1.农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创新意识有待提升

  农民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程度不高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一,根据实地调查走访得知,当地村民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整体劳动力的80%,高中文化程度占1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非常少。受文化教育程度高的多为年轻人,大多在外读书或工作,村内缺乏具备灵活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当地农民与外界存在信息差,无法根据外界变化而改变自身发展经营模式,影响力当地经济发展。第二,农业风险意识不足,农业保险购置率较低,部分农民安于现状,缺少冒险意识,导致部分农户无法应对危机事件造成的后果,农民收入稳定性受到影响。

  2.农民生活开支大,基本生活负担重

  村内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居多,农民存在“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农户存在缺少农业肥料、饲料、资金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首先,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部分农户人均土地面积较少,家中没有劳动力,导致无法长期对土地进行耕种及开发,农产品规模化受限,抗风险能力较弱。目前,村中以老人务农为主,农产品单价偏低,农业产量较少,农业品种类型单一,种植周期较长,无法对农业产业进行创新,导致农民收入受到影响。其次,农民使用的肥料、饲料、种子价格较高,在生产运输和销售中都存在损耗,支出多为农民自行承担,负担较重。

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民增收对策

加强农村补贴政策,强化惠农政策落实

  第一,相关部门加强耕地补贴、种粮补贴、农机购置等相关涉农补贴,针对相对困难的农户加大补贴力度,加快农业发展速度,提升农业产量及农业经济效益。第二,鼓励农户参与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大范围宣传农业保险,给予农民相应的保护,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自然灾害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农业损失。第三,加大对农业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缓解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扩大乡村金融的范围,使农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品产业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网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完善农产品产业链的基础条件,减轻生产过程中不良因素造成的农产品经济损失,提高当地农产品产量及农产品质量。对当地特色产业进行宣传推广,提升当地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吸引相关企业入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及农业规模化发展。

盘活闲置资源,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首先,按照“一村一策”的办法,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将闲置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村组详细了解辖区内土地和房屋的使用情况,对闲置资源的产权及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将适用于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特色产业等发展的闲置房屋和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运用。对于不适于开发的闲置资源,鼓励将其进行土地流转或租赁,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地势、气候等因素,发展相关产业经济,拓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销售渠道,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与创新,以此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其次,地方政府应深度了解当地特色产业,发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优势,引导当地农民进入企业工作,给予部分失业人员再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根据当地文化的特殊性,打造当地乡村特有的文化标签,推广当地特色文化,吸引外地游客,带动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扩大第三产业发展。

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

  第一,相关部门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现状,出台相关政策,调整当地产业发展模式,引入现代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及机械设备,推动农业向规模化及专业化转变,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培养农户科学种植意识,创新传统种植技术,扩大农产品品牌效应,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户进行针对性培训,拓宽农户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劳动力,使当地农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高自身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农民创新及发展意识。第二,当地政府需引进农业专家对当地农业发展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作物种植,协调当地与相邻村庄的“种植跟风”,避免出现竞争关系。根据不同村庄的特点,进行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种植,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利益提升至最大化。依托当地现有特色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发展,采用“一村一品”模式进行推广,加大当地农产品推广力度,打造当地品牌效应,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速村内相关产业发展,与相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第三,优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水平。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化经营,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农业规模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与农业相关产业的专业化运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使农民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完成市场与当地发展情况之间的适度调配。第四,持续培养当地知名企业,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吸引外来企业入驻当地,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产业竞争力。利用当地特色,推动当地文化传播及发展。

提高农民素质教育水平,激发农民创新意识

  增加农村教师数量,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当地农民基本素质,从根源上加强思想建设,鼓励农民学习新思想、新技能,吸引高素质人才返乡建设新农村,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推动思想创新,带动当地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第一,鼓励当地农民多学习新思想,根据现实情况适当调整当地经营模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注重文化教育,提升村民的思想创新意识。第二,提倡“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积极宣传相关思想,大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重点扶持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充分利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提供融资担保。树立先进带头人典型模范,凝聚榜样的力量,鼓励青年多学习,支持青年返乡创业,积极开发新兴行业,传播当地文化特色,提升当地知名度,推动旅游业发展。

  综上所述,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支持青年返乡创业、合理开发闲置资源、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激发农民创新意识、积极与相关单位协作配合,坚持党的政策方针,坚持农村的民生建设,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村委主任》杂志 雷鸣浩摄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李霞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