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研究——以乡村振兴专题教学为例
摘要:文章立足于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实际,以乡村振兴专题教学为例,结合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接帮扶的江西省“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临川区嵩湖乡陈油村的乡村振兴资源,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践探索,梳理出乡村振兴资源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专题教学方案并揭示教学效果,旨在为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在2024年5月,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于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资源,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乡村振兴大课堂资源,是各高校普遍拥有的“家门口”的资源。本文紧扣地方医药院校的特点和专业,深入研究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如何有机结合,以乡村振兴专题教学为例,探索符合思政课教学特点的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创新应用。
基于乡村振兴专题教学的现状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基于乡村振兴资源开展的思政课教学情况,本项目课题组采取对部分在校学生、思政课教师和驻村帮扶队员进行问卷调查、采访和交谈等形式,分析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本项目课题组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23级大专药学1班和2班同学共109人,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目前思政课中有关“乡村振兴专题”的教学情况的意见,发放问卷109份,有效收回109份。在2023级药学系学生干部中随机抽取20名学生进行访谈或座谈,了解学生对乡村振兴资源的认知程度;组织思政部专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会,了解教师对乡村振兴资源的教学需求和改进建议;面向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陈油村的村民、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通过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特点。
调研学生情况
一是知识储备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乡村振兴专题教学有着浓厚兴趣,也认同乡村振兴资源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普遍对地方实际的乡村振兴资源的情况了解欠缺。二是行为能力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认知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思考和实践体验。
调研教师情况
由于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存在一定的差异,实践经验不足,部分教师在乡村振兴专题教学上存在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未有效利用地方资源、教学内容实效性和实用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
调研思政课程教学情况
临川区嵩湖乡陈油村拥有丰富的乡村振兴资源,如“丝瓜络产业、古村落文化和中医药资源”等,这些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专业特点,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然而,调查发现,目前这些资源尚未在思政课堂中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导致思政课程教学与乡村振兴实践存在脱节,主要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知识讲授偏少、学生情怀塑造不足,传播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实践教育阵地和实践劳动阵地建设薄弱,思政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化等方面[1]。
聚焦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挖掘和整合乡村振兴资源
乡村振兴资源的深入挖掘
陈油村作为江西省“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拥有独特的丝瓜络产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文化和丰富的中医药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为专题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
首先,针对丝瓜络产业资源,课题组成员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了解了丝瓜络产业的发展历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信息。同时,结合医药专业特点,将丝瓜络的药用价值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学资源。
其次,针对古村落文化资源,课题组对陈油村下辖的田南傅家古村落进行了详细考察和调研。通过邀请村小学校长作为传统村落讲解员进行助讲、组织学生参观古村落并听取讲解员介绍古村落历史和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并增强对乡村振兴的情感认同。同时,结合思政课程内容,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形成具有思想深度的思政教学资源。
最后,针对中医药文化资源,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依托在陈油村开设的知行本草园等实践基地,开展了中草药种植、制作中草药标本等实践活动。通过邀请专业教师现场讲解中草药品种药效、指导学生参与中草药种植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传承弘扬中医药精神。同时,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将中医药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学资源。
乡村振兴资源与思政课程的有机整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在深入挖掘和整合陈油村乡村振兴资源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索其与思政课程的有机整合路径,来提升乡村振兴专题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将陈油村乡村振兴资源融入思政课程教材和教学设计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思政核心课程中,结合陈油村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特点,设置了相关章节的专题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通过讲解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政策措施和陈油村实践成果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强化对专题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认知。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陈油村乡村振兴资源的紧密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参与劳动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果和面临的挑战。例如,在“绿色”丝瓜产业文化课堂中,组织学生参观丝瓜络产业基地并听取讲解员介绍丝瓜络种植技巧和产业历程等活动;在“古色”中医药文化课堂中,组织学生参观知行本草园并参与中草药种植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三是构建专题化团队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与陈油村乡村振兴资源的有效对接。通过搭建由思政课教师、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等组成的专题化团队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组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等形式,加强了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依托资源来共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实践计划。同时,鼓励教师深入乡村振兴一线进行调研和实践锻炼,并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等;并且,邀请“村民分享员”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并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聚焦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设计乡村振兴专题教学方案
“绿色”丝瓜产业文化课堂
以《乡村振兴专题“绿色”丝瓜产业文化课堂教学方案》为例,课题组详细制定了该课堂的教学主题、授课地点、接待人数、主讲人及实践课程安排等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丝瓜络产业基地,听取讲解员介绍丝瓜络种植技巧和产业历程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乡村产业发展路径和经济效益。采用“主讲+助讲”模式,来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青色”古建传统文化课堂
以《乡村振兴专题“青色”古建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方案》为例,课题组制定了该课堂的教学主题、授课地点、接待人数及主讲人等信息,并详细阐述了实践课程安排。该课堂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田南傅家古村落,并听取讲解员介绍古村落历史和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对乡村振兴的情感认同。同时,采用沉浸式体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参与度和体验感,让他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古色”中医药文化课堂
以《乡村振兴专题“古色”中医药文化课堂教学方案》为例,课题组详细制定了该课堂的教学主题、授课地点及主讲人等信息,并详细说明了实践课程安排。该课堂注重将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知行本草园”并参与中草药种植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并传承弘扬中医药精神。
聚焦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提升乡村振兴专题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式
一是采用“主讲+助讲”的教学模式。在“青色”古建传统文化课堂和“绿色”丝瓜产业文化课堂中,分别邀请村小学校长和产业技术指导员作为助讲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课堂增添了生动性和感染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上,主讲教师与助讲员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协作关系,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探索“双师同台”和“师生同堂”的教学模式。在“古色”中医药文化课堂中采用“双师同台”的教学模式,即由专业教师和驻村工作队员共同授课并分工协作完成教学任务。他们通过讲解中草药品种、药效、指导中草药种植等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亲身体验中医药的魅力和实用性。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探索中医药文化的奥秘和精髓。“师生同堂”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信心,还让他们深刻理解了思政课程的“活跃性”。
三是引入“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内容,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和实践等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探索课堂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一是“绿色”丝瓜产业文化课堂。该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让他们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参与除草、施肥、牵藤、摘花等农活体验活动,学生亲身感受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丝瓜络产业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同时,该课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探索丝瓜络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并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青色”古建传统文化课堂。该课堂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举行“摄影比赛”和“古村落游记”等活动,鼓励学生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古村落的美丽和变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是“古色”中医药文化课堂。在教学效果方面,该课堂不仅让学生全面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参与中草药种植和制作中草药标本等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中医药的魅力和实用性,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该课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鼓励他们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并为他们送去关爱与温暖。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温暖和力量,还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如何书写好思政课堂建设这篇“大文章”,进而耕耘好课堂育人这块广阔天地,需要思政课堂树立“大思政课”理念,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从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和奋进人心的力量[3]。以“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载体,以“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为核心,以“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为导向,善用地方乡村振兴资源,构建“新”“活”的教学方案,通过探究提高思政课教学引导力、吸引力和实效性,为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健,李增元.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挑战与路径[J].知与行,2023(02):34-46.
[2]央视网.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5-03-12].https://news.cctv.com/2016/12/08/ARTI1BMKu9e9d90txRHNBDX9161208.shtml.
[3]佘旭玮.思政课堂中的乡村振兴鲜活案例分析[J].中国果树,2022(08):124.
本文系2024年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改项目“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研究——以乡村振兴专题教学为例”(课题编号:JZJG-24-09)的研究成果;2023年江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重点项目“高专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配套‘活页式’教辅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XJG-23-4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赵彩瑞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