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广西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时间:2025-07-04 13:33:48来源: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万丽云

  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生态农业作为绿色发展与可持续经济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振兴与生态保护的关键路径。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大省,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与生态优势,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基础。然而,传统农业模式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技术创新不足以及市场化程度低等多重挑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文章针对广西地区生态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模式展开探讨,提出政策建议与实践路径,以期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

广西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的定义与特征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系统原理为基础,通过科学配置农业资源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循环性,通过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形成闭环系统,如广西地区梯田稻鱼共生模式,利用鱼群清除杂草、提供有机肥,稻田为鱼群营造生长环境,实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二是地域性,强调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农业,如桂北山区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沿海地区推广红树林生态养殖。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突破单一生产功能,构建起“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复合业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广西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

  广西地区生态农业经历了从自发探索到系统推进的演变过程。20世纪90年代,受喀斯特石漠化加剧影响,部分地区农民自发尝试“沼气—养殖—种植”三位一体模式,如在河池地区形成“猪—沼—果”循环系统,成为生态农业雏形。2005年后,随着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广西地区启动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在桂林市、百色市等地推广有机稻、生态茶园,但因技术标准缺失、市场认知不足,初期发展缓慢。2015年以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生态农业进入提质增效阶段。

生态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在广西地区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经济造血”与“生态固本”的双重作用。经济层面,通过开发富硒大米、有机茉莉花茶等农产品,使亩均收益较传统种植提升数倍。例如梧州市六堡茶产区形成“茶园观光—制茶体验—茶文化研学”产业链,带动农户年均增收显著。生态层面,桂西石漠化区推广金银花、任豆树种植,既有利于保持水土又形成了特色产业。社会效益方面,生态农业重塑乡村价值体系,在崇左市壮族聚居区,传统稻作文化与生态农业技术结合,发展出“那文化”生态农庄,既传承了梯田耕作技艺,又通过民宿旅游拓宽了收入渠道。这种发展模式正在改变“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的恶性循环,使乡村成为吸引人才回流、资本进入的价值高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广西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资源与环境限制

  广西生态农业发展的首要挑战源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承载力的矛盾。喀斯特地貌占全区面积的37%,导致耕地破碎化严重,土层浅薄且保水能力差,制约规模化种植与机械化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进一步放大矛盾,桂南沿海地区面临海水倒灌引发的土壤盐碱化问题,而桂北山区季节性干旱导致特色作物如罗汉果减产。

技术与人才瓶颈

  技术应用滞后与人才短缺构成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障碍。一是多数农户仍沿用传统耕作方式,智能灌溉、生物防治等技术的普及率不足,如在甘蔗主产区,因缺乏精准施肥技术,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问题持续恶化。技术推广体系存在断层,县级农技站设备陈旧且人员老化,难以及时为生态种养提供指导。二是人才流失问题尤为严峻,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高达七成,留守老人难以掌握生态农业技术要求,如桂林某有机茶园因采茶工老龄化被迫缩减种植规模。三是专业人才引进陷入“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境,如某生态农业示范园招聘的农业院校毕业生,因薪资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人才流失率高。这种人才断层使生态农业长期徘徊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初级阶段。

农产品销售面临困境

  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认知度低,缺乏权威认证,导致优质优价机制难以形成。例如,柳州某合作社生产的有机大米因检测认证费用过高,被迫以普通大米价格销售。销售渠道单一化问题突出,电商平台入驻门槛与物流成本使中小农户望而却步,如崇左市某芒果生态种植园因冷链物流缺失,每年鲜果损耗率超过三成。

广西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

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

  广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需以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刚性约束,构建“修复—保护—利用”的递进式发展框架。在喀斯特地貌区,重点推行生态敏感型农业布局,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划定农业生产红线,限制高耗水、高垦殖的种植模式,优先发展节水耐旱作物与林下经济。绿色发展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农业废弃物—有机肥—生态种植”的闭环系统,如将甘蔗渣转化为生物质燃料,畜禽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于特色果蔬种植。水土保持工程与农业生产的协同设计是核心,在坡耕地推广等高线种植、梯田改造等技术,既能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以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同时,这种发展路径要求政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实施生态种养的农户给予政策倾斜,形成“保护者受益”的良性激励。

  2.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技术赋能与产业链重构是提升生态农业竞争力的关键。重点突破精准农业技术应用,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水肥施用方案,降低资源消耗。产业融合聚焦三次产业联动,在农业生产端嵌入绿色加工技术,如低温冷榨保留油茶营养成分;在流通端构建溯源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透明化;在消费端开发农业体验、生态研学等增值服务。更深层次的融合体现在要素共享,如将农业光伏项目与菌菇种植结合,光伏板遮阴降温创造适生环境,电力收益反哺农业设施升级。这种融合需要建立跨领域协作平台,整合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推广的协同网络。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激活农业的多维价值,将生产空间转化为消费场景。依托喀斯特峰林、梯田景观等独特地貌,设计“农业+文化+生态”的复合体验产品。例如,在传统村落中复原农耕文化展演,将稻田收割转化为亲子研学项目。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资源整合与利益联结,通过土地流转组建联合运营体,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参与分红,旅游企业负责客源导入与品牌运营。基础设施配套需贯彻生态理念,采用竹木材料建造观光设施,利用清洁能源满足运营用电需求,废弃物通过沼气工程实现就地消纳。服务升级重点在于数字化赋能,开发虚拟现实导览系统,游客通过手机端即可获取作物生长数据、参与云端认养,产生线上线下联动的消费体验。

  2.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模式

  广西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构建的核心在于打通“生产—加工—营销”全环节的价值增值链条。针对八角、罗汉果、百香果等地域特色产品,重点发展精深加工技术,如将八角提炼为茴香油、开发罗汉果代糖健康食品,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品牌化运营是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建立“地理标志+企业商标”的双品牌体系,统一质量标准与包装设计,利用新媒体拓展消费群体。产业协同需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与订单收购,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标准化生产,农户专注种养环节。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尤为重要,在主要产区布局预冷仓储中心,发展电商直采与社区团购渠道,缩短从田间到餐桌的流通链条。

政策建议与实践路径

  1.加强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

  破解技术落地难题需重构农技服务体系,建立“省级专家团—县级服务中心—村级示范户”三级推广网络。省级专家团队聚焦共性技术研发,如喀斯特地区节水灌溉设备改良;县级中心负责本土化技术适配,将复杂技术简化为操作手册;村级示范户通过田间教学带动周边农户。人才培养实施“双向赋能”策略:一方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设置兼顾生态种养技术与短视频营销技能;另一方面推动科研人员“下沉服务”,将技术推广成效纳入职称评审指标。校企合作是突破口,农业院校开设定向培养班,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两年在龙头企业实践,毕业后直接对接就业岗位。激励机制上,对返乡创业青年给予土地流转优先权与税收减免,吸引青年人才扎根乡村。知识更新平台建设不可或缺,开发手机端农技App,通过动画演示与在线答疑降低技术学习门槛。

  2.构建市场化运作机制

  市场化机制的核心是建立可持续的价值实现路径。首先,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通过“认证贴标+溯源码查询”增强消费者信任,解决“优质难优价”问题。其次,创新产销对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与会员定制服务,城市社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签约,减少中间环节利润损耗。金融支持需突破抵押物限制,开发“生态资产权益贷”,允许农户以未来碳汇收益、生态商标使用权作为融资担保。此外,在风险分担机制方面,政府联合保险公司开发特色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当市场价格低于保底价时自动触发赔付。市场信息平台建设至关重要,整合全区农产品供需数据,实时发布价格走势与产能预警,指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社会资本引入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生态旅游项目中将基础设施投资与特许经营权捆绑招标,吸引专业运营商参与长期经营,通过市场力量激活要素流动,使生态农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内生增长。

广西地区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路径

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

  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效应体现在经济振兴与生态修复的双向赋能。生态农业通过绿色生产方式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如在石漠化区域发展特色种植,既恢复植被覆盖又创造经济收益,使农民从“生态保护者”转变为“生态受益者”。这种模式破解了传统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困境,通过高附加值农产品开发与三产融合,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资本。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为生态农业提供制度保障与资源倾斜,如土地流转政策促进规模化经营,基础设施改善降低物流成本,形成“生态优化—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二者的互动关系还体现在文化维度,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态技术的结合,既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又通过生态旅游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形成独特的区域竞争力。

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1.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通过地理集中与专业分工提升整体竞争力。在甘蔗、芒果等优势产区,整合种植、加工、物流企业形成垂直产业链,例如,将糖厂副产品用于生物质发电,余热供给食品加工企业,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横向集群建设聚焦区域品牌塑造,联合多个县域统一“桂字号”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通过共享检测中心与物流网络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政策层面需在产业园区配套技术孵化平台,吸引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工艺。

  2.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产融合的关键在于重构农业价值链。在农业生产端引入文创设计,将龙脊梯田稻作系统转化为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在加工环节发展预制菜产业,用现代食品工艺提升荔浦芋头、桂林米粉等传统食材的附加值;在销售端构建“生产基地+直播电商+社区直供”立体渠道,缩短价值传递链条。空间融合创新更具突破性,例如,在柑橘种植基地配套建设精油提取工坊与DIY体验馆,游客既可参与采摘又能学习精油制作,实现“一棵果树三次收益”。

  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

  基础设施的生态化改造是协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交通建设方面,推广“以桥代路”设计减少耕地占用,利用废旧轮胎铺设生态停车场,光伏路灯与5G基站集成杆体实现多功能覆盖。水利设施升级聚焦精准节水,在旱区推广滴灌系统与雨水收集装置,在洪涝易发区建设生态缓冲湿地。生态保护需创新实施机制,将退耕还林补偿资金转化为碳汇交易资本,引导企业通过购买碳汇履行社会责任。污染防治推行“以奖代补”政策,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标的养殖场给予设备购置补贴,形成“治理—受益”的正反馈。

  广西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路径。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广西地区生态农业的现状、挑战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化、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发现,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和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其发展仍受制于资源环境限制、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广西应以生态优先、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为核心原则,重点发展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等模式,同时通过完善政策支持、强化技术推广、构建市场化运作机制等措施,推动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本论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特殊使命与现实困境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3KY1590)的系列成果之一。

  终审:魏文源

  监审:赵彩瑞

  编校:董卫娟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