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一田一景 诗画乡村——记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王吴村

时间:2025-07-22 16:18:56来源:本刊编辑部 文字:李佳睿

  北纬37°的春风掠过潇河,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王吴村的千亩梨园正泛起雪白的涟漪。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人均一亩二分地”的玉米田。如今漫步村道,果香引路,春有梨花雪海汉服翩跹,夏有葡萄架下孩童嬉闹,秋品玉露香梨润肺甜,冬尝立体草莓映暖阳。


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

  从“种玉米”到“种风景”,从“守老房”到“活文化”,王吴村村“两委”带领村民,把北纬37°的阳光、潇河的活水以及祖辈的农耕智慧,酿成了会讲故事的土地。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老人在新建的文化广场打起太极,这个传统的农业村早已完成了自我超越——每一亩田都是会呼吸的诗行,每一处景都是能触摸的乡愁,绘就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农业发展:农田里的致富经

  王吴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过去,村中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虽然种植规模较大,但村民的收入并不多。王吴村村“两委”决定调整村中农业结构,打破传统的玉米单一种植方式,流转闲置土地,推进集体规模化经营,村“两委”积极上门走访,开展夜谈会,向村民介绍流转土地的优势,致力打破“人均一亩二分地”的细碎格局。


王吴村党群服务中心

  王吴村在保持原有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特色种植,培育“早黑宝”葡萄,建设玉露香梨基地,打造紫花苜蓿生态链,通过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形成高附加值农产品矩阵。

  如今,王吴村不再是清一色的玉米田,村中还建设了“早黑宝”葡萄园。“早黑宝”葡萄是村子里的“明星”葡萄,王吴村因处于北纬37°黄金种植带,地理位置优越,昼夜温差大,如此环境下生长出来的葡萄口感甘甜、色泽紫黑。每逢七月丰收时节,园中的藤蔓上都会悬挂紫黑色的果串,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为提升产业附加值,王吴村还建成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引入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无土栽培等技术,培育“早黑宝”改良品种,在培育过程中,积极推广葡萄无公害种植技术标准,从而更严格地确保葡萄的质量。

  夏季吃葡萄,冬季吃草莓,王吴村的葡萄满园飘香,王吴村的草莓同样引人注目。深冬时节,草莓大棚内温暖如春,红彤彤的果实点缀在绿叶间,白雪公主、红颜、章姬等品种长势喜人。棚内采用立体栽培模式提升空间利用率,通过精准温控系统将昼夜温差稳定在12℃以上,使糖分积累高于露天种植。种植过程中,村民们严格遵循《绿色食品草莓生产技术规程》,采用熊蜂授粉、生物防虫等绿色防控技术,以确保每一颗草莓都饱满鲜甜。除开发多品种的新鲜草莓外,王吴村还开发草莓果酱、冻干草莓脆等深加工产品,让冬日里的“红宝石”真正成为百姓的“致富果”。


村中的宣传标语

  与草莓园相邻的是梨园。2018年,王吴村与小店区果树技术推广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引种玉露香梨。这片北纬37°的沙质土壤,配合潇河灌溉的天然优势,成就了梨果“皮薄核小、汁多无渣”的独特口感,深受消费者青睐。除了种植鲜果,王吴村还积极开发梨膏、梨酒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去王吴村不仅能吃梨,还能赏梨。2025年4月10日,村中举办的以“梨花香雪海·醉美乡村行”为主题的第三届王吴梨花文化节顺利开幕。游客既可参与梨树认养活动,在专属铭牌上题写寄语,也可观看农具科普展,还能在网红打卡点更换不同制式的汉服留影。沿着蜿蜒的梨园小道漫步,但见虬曲苍劲的老梨树绵延成海,青砖黛瓦的民居点缀其间,雪白花海与翩跹汉服裙摆相映成趣。文化节期间推出的梨花酥、梨汁酿等时令美食摊位前,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游客踏着青石板路穿梭于古村巷道,感受“梨花院落溶溶月”的诗意与“家家灶火旺,户户梨羹香”的淳朴民风。

  村南的紫花苜蓿,是王吴村的“生态纽带”。苜蓿不仅能当菜,还能喂羊,以苜蓿为食的羊,肉质紧实无膻味,熬制的牺汤最地道。王吴村的牺汤,源于三千年前西周的“牺牲祭祖”仪式,后逐渐融入农耕文明。牺汤讲究“三现”:现宰、现熬、现喝,每逢“羊汤节”或其他民俗节日,家家户户的大铁锅就支了起来,沸腾的牺汤浮沫少、汤色白。游客围坐品尝,热气腾腾间,欢声笑语不断,这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乡村记忆的传承。

  从葡萄架到梨园,从苜蓿地到熬汤的灶台,王吴村的土地孕育着无限可能。村民不再守着传统作物,而是用限根栽培的精细、林下套种的巧思、种养循环的智慧,让每寸土地都长出特色。村民们在农业转型发展中尝到甜头,收入显著增加,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王吴村正逐步成为农文旅融合的典范。

文化肌理:文脉的“活态传承”

  王吴村是承载着丰厚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村落,如今,正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观音庙为清代建筑,是王吴村最具诗意的文化地标,庙宇坐南朝北,呈一进院布局。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正殿,两侧配东西厢房,典型北方四合院形制,檐角高挑如飞燕,檐下梁头雕回纹,额枋彩绘虽经百年仍隐约可见花卉图案。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王吴村

  正殿为全庙核心,砖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覆盖灰瓦,六檩前廊式构架尽显清代建筑规制。明间置六抹隔扇门,裙板浮雕寿字纹,次间设槛窗。殿前石鼓柱,柱身无漆,保留原木肌理。东西厢房各五间,平顶结构,墀头砖雕瑞兽含珠,虽局部风化,仍可见匠人“天圆地方”的造像意趣。

  2022年,小店区文旅局对王吴村观音庙启动保护性修缮工程,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等佛像栩栩如生,成就了古村与时代最动人的对话,修缮后的庙宇焕发新颜,香火鼎盛,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祈福。

  除了观音庙这一文化地标,王吴村的文化肌理还深植于同样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民居建筑之中。吴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原为吴姓大族居所,二进院落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南房、二门、正房次第展开,尽显晋商民居的严谨格局。门楣“有竹居”木雕出自清代书法家杨二酉之手,暗含主人“以竹明志”的高洁志趣;砖雕《兰亭集序》,曲水流觞的雅意与耕读传家的祖训在院内交融。砖雕、彩绘都是祖辈留下的活历史,行走在吴家大院,院内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讲述过去的岁月,文化与历史的交融,让这座百年大院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代际传承中,王吴村非遗技艺通过活化实践持续迸发时代活力。“胰子洗手不裂口”,这是小时候总能听到的老辈人的智慧。用传统技艺,将皂角、草木灰等天然原料精心熬制的胰子,不仅温和去污,更滋养肌肤。每逢节庆,村民们依旧沿用这一古老习俗,洗手净面,寓意洁净迎新。这份传承,如同村中老树,根深叶茂,见证了岁月流转,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吴村乡村记忆室

  王吴村制作猪胰子已有三百年历史。2009年,王吴猪胰子制造技艺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王吴村,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时常飘着猪胰子的药香。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王吴猪胰子制作技艺传习所——吴氏皂业有限公司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传承人手把手教授并注重技艺研发,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猪胰子焕发新生。游客在此不仅能体验制作过程,还能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王吴村在文化滋养中焕发独特魅力。观音庙的飞檐映衬蓝天,砖缝中飘散着清幽的皂角香,斑驳的彩绘、刻满岁月痕迹的墀头、砖雕,仿佛诉说着古村的悠悠岁月,重现往日风采。游客驻足感受古建筑的历史质感,村民用传统胰子水洗净农忙的双手,积淀三百年的文化有了生动注脚。这份代代相传的文化坚守,如同村口那棵百年古槐,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治理革新:家门口的幸福清单

  近年来,王吴村村“两委”一肩挑,通过“老带新”结对培育机制,将老干部的基层经验与年轻力量的创新思维深度融合,在党务规范、村务公开、项目推进中形成可持续的人才梯队。该村以“民生微实事”为切口,系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升级与乡风文明建设——硬化路网串联家家户户,以文化空间激活闲置资源,以制度约束破除陈规陋习,家门口的教育医疗保障网与网格化服务体系,让村务公开从“纸上规范”转化为“心头信任”。从土地流转的产业蝶变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从生态宜居的村容焕新到治理效能的迭代升级,王吴村正以“绣花功夫”织就乡村振兴的民生图景,让制度创新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书写新时代的乡村答卷。

  王吴村村“两委”持续深化民生建设,聚焦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提质。该村高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建乒乓球室、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系统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改造,同步实施街巷硬化、太阳能路灯安装,推进生态环境、村庄路网与照明体系全面升级;流转土地,改造闲置地块,广邀非遗入驻,发展现代农业或现代旅游项目,让公共空间兼具颜值与实用价值。同步推进的乡风治理中,因地制宜,制定《王吴村红白理事会章程》,以制度化约束破除陈规陋习,“好婆媳”“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持续涵养文明乡风。

  王吴村村“两委”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推进硬件设施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村中配齐村内幼儿园、小学、卫生所,构建起家门口的教育医疗保障网,解决村民后顾之忧;划分村民小组并设立网格长,通过定期走访民情、精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服务到户;将村务公开从墙上“明白纸”转化为心头“定心丸”,实现治理体系迭代升级,让村民在共建共享中切实获得幸福感。


王吴村智能大棚

  从人居环境到公共服务,从乡风文明到基层治理,王吴村以“微实事”撬动“大民生”,用持续改善的村容村貌、不断提升的服务效能,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民生答卷。如今漫步王吴村,硬化路连通家家户户,太阳能灯照亮夜归路,这些润物无声的改变正转化为村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福利,实实在在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玉米地到四季果园,王吴村以实践诠释乡村振兴,以农旅融合重塑土地价值,将传统种植升级为“可体验的田园经济”;以活态传承激活文化基因,让百年砖雕、非遗胰子成为王吴村“会呼吸的名片”;以微更新推动治理升级,从街巷硬化到智慧村务,织就家门口的“幸福网格”。

  通过一系列系统化的治理举措,王吴村不仅实现了产业振兴,更探索出可推广复制的转型经验:在保护中发展,于传承中创新,让农业有文化说头、农村有生态看头、农民有生活甜头。而今,潇河岸边的这片“试验田”,正成为三晋大地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王文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