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璀璨光辉的历史,延续独一无二的文明——记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丁村
临汾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众多壮美的诗篇。有人说,“临汾是一个捏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汁液的地方”。回溯10万年前,丁村人在这里燃起生命的火种,用古朴的石器敲击出文明的火花。
丁村坐落于襄汾县城东南5公里处。东依东陉山,南临山冈,北接平坦开阔的农耕地带,西有汾河穿过。汾河与村庄形成三面环抱之势,呈“腰带水”之状。丁村气候温和,盛产粮棉,位于历史上“金襄陵、银太平”的膏腴之地,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传统村落”。有人说“南有周庄,北有丁村”,也有人评价丁村为“中国国宝级古村”,这些说法和评价是对丁村历史文化最好的诠释。
丁村村口石牌楼
丁村的“国保”历史之源
丁村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它有“一村两国保”的巨大优势,“两国保”说的是丁村拥有丁村民宅和丁村遗址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内牌坊上的对联写着“五百年明清民居,十万年人类文明”,足以概括丁村民宅和丁村遗址这两处文化遗产的地位,也充分展示了汾河流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丁村民宅是我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其是丁氏族人一代代繁衍,一批批扩建而成的,历经明、清、民国几百年的历史才形成如今的规模。历史虽已成为过去,丁村民宅却依然可以用自己的一梁一柱、一砖一瓦、一街一巷让我们感受古代的气息,感叹时光的流逝,感慨岁月的沧桑。
据村民说,丁村建筑格局形似“金龟戏水”,这是有讲究的。丁村寨外的四角建筑分别为魁星阁、财神阁、文昌阁、玉皇庙,四座殿阁为龟足,东面的狼虎庙、西面的弥陀院为龟的首尾,再往西有汾河。把整个村落当龟身看,像一只大龟爬在沙滩上。“金龟戏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寓意着人们在生活中保持平衡,享受自由和快乐。金龟戏水更展现出一种生活态度,折射出丁村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龟象征着长寿。至今,丁村一直流传着“千年蛤蟆万年龟”的谚语。
走进这座古香古色的村庄中,每个建筑物都充满岁月的痕迹,这是丁村民宅的特别所在。丁村内有明清民宅院落33座,房舍接近500间,占村庄的大部分面积,大都保持明清时期原有的格局。徜徉其中,潜心静气,漫步于宅院之间,仿佛穿越到几百年前。
沿着街巷往中间走,走到观音庙,这里便是丁村民宅的中心。民宅整体格局为“四方村落丁字”型。东西主街与南北巷子将住宅区大致划为四个大区域,据如今村民的俗称,分别称北院、中院、南院、西院,南北长约11千米,东西宽约5千米。当前保存完好的院落大部分留有明确的年款题记和匠师姓名,由所留题记可知,北院修建于明末,中院修建于清初,南院修建于清末,其余多为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其中,明代及明代以前的院落9座,清代院落31座,民国时期的院落3座。街巷主要以“丁”字为经纬分布于四方,丁村民宅总体呈现出沿汾河自东北向西南发展的趋势。
丁村民宅院落
丁村民宅所有的院落均为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在北、中、南三座院落中,有众多建筑,包括正厅、厢房、观景楼、门楼、绣楼、倒座、牌楼、牌坊等。明代的院门位置大多在东南角,清代的院门位置则没有固定规律,且不同的位置造型也不尽相同。丁村民宅整体而言结构严谨气派,平面布局匀称美观,院墙较为高大,门楼考究。如今我们走进民宅院落内,宏大建筑带来的震撼让人久久不愿离去。每座不同的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我们似乎亲眼目睹了丁氏家族的兴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丁村民宅的各个院落建筑风格多样,且注重装饰。雕刻艺术充斥着整个民宅,是丁村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尤以木雕和砖雕为甚。大部分建筑物门楼上都镶嵌着雕刻过的门匾和楹联,雕刻题材多样,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是中国明清民居中雕刻艺术的佳作,展现了丁村人对美和文化内涵的追求,也蕴含了丁氏家族的家风家训。门匾和楹联上镌刻的文字更是发人深省。“耕读、敦厚、坦荡”宣扬的是家风,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凝瑞、履祥、朝阳”表达的是祝福;“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是为家训,是祖宗对后代子孙的告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民宅”石刻
这些文字镌刻的不仅是家风家训,更是丁氏家族的文化传承,是他们的优秀品质,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是宝贵的历史文化。如今,繁华逝去,留给我们的这些文字无声胜却有声,每个字都有道不尽的寓意。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专门记录了丁村,名为《丁村——以和为贵》。“和”是丁村建村以来的主流价值观,并且这一价值观还在以各种方式传承着,直至今日。据村中老人所言,丁村人虽各有自己的小家,但不论何时,都是和和气气,团结一致,大事小事商量着来,全村人拧成一股绳。
丁村民宅见证了丁氏家族的兴衰。丁氏家族的兴衰寥寥数语道不尽,但丁村民宅留给我们更多的思索。如今我们聆听着岁月的低语,踏着悠哉的步伐,扣响锈迹斑斑的门锁,走进这座底蕴深厚的民宅,仰视青砖灰瓦的院落,领略这座充满道德与教化、勤劳与智慧的建筑,心中充满了敬畏。这段璀璨光辉的历史也将在岁月的长河中传承下去。
丁村闻名中外的除了丁村民宅外,还有丁村遗址。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一带的汾河河畔,发掘于195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区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我国正式发掘的第一个露天旧石器时代遗址。如今,我们透过遗址中的石器打制现场、用火遗迹、丁村人的牙齿化石等,可以想象在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祖先们如何用自己的智慧生存并不断繁衍。10万年前的“丁村人”书写的“丁村文化”填补了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50万年间的空白。丁村遗址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考古的重大发现,入选了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遗址”石刻
丁村遗址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再现了原始人类的生活。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在《中国原始人类生活环境》中写道:“当丁村人在汾河岸上居住的时候,汾河不像现在那样,河水急而混浊。当时汾河水势应当很大很深,还可能比较清些,流得也缓慢一些……丁村人在群居生活中,对这些动物(指犀、象、斑鹿、野马、原始牛)的侵害,已经不害怕了,但是脱离了群体而单独生活,仍然还是不可能生活下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漫步于丁村遗址,踩着古人曾经踏足过的土地,头顶古人仰望过的天空,注视着这个令世人震惊的文明发祥地,感慨良多。
丁村遗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集文明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宝贵遗产。如今,丁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和保护工作一直都在进行中。保护好丁村遗址,对中国古人美学和旧石器考古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将这项保护工程持续发展下去,远古时代的先祖创造的奇迹,也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延续我们的璀璨的文明。
如今,丁村民宅和丁村遗址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物地位为中华文明的烛火增添了一丝光芒,其修复工作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认可。1988年,丁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丁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丁村荣获“第六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9年,丁村被命名为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此外,丁村民居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
中国传统村落丁村牌匾
丁村的当代振兴之路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新时代,新变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丁村不负众望,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振兴之路。
丁村振兴的第一步便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丁村村“两委”不断投资建设村内的基础设施,新修的道路和绿化是最好的证明。为了改善丁村生态环境,村“两委”投资建造了规模庞大的蓄水池用于处理污水,修建排水管道排放污水。此外,丁村还建立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村里的老人提供方便,实现老有所居。
丁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开启振兴新篇章。文旅产业对于乡村发展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若没有文旅产业的推广,乡村魅力再大也只能孤芳自赏。新时代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文旅产业的需求也逐渐增长。发展乡村文旅需要有历史文化根基和政策扶持。丁村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丁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古建筑遗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丁村成立山西省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丁村村干部为了推动合作社的发展,不遗余力地引进了农家乐、农业休闲观光等,积极投资建设农家客栈,并请专业指导老师前来指导游客开展剪纸、木版年画、模拟考古等一系列活动,极大丰富了游客的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村民也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丁村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了民俗博物馆,馆内陈列众多文物以及刺绣、剪纸、木版年画等。每逢节假日,民俗博物馆还会展示太平绣球、土布和平阳麻笺等非遗产品,不仅丰富了民俗博物馆,还让游客感受到丁村的文化魅力。
丁村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不断提高景点品质,加快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精品旅游线路,持续丰富文旅融合场景,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丁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揭示了文明的演变。相信在岁月的长河中,丁村将继续书写辉煌。
编校:董亚泥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