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洛阳农产品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5-04-25 10:43:20来源:河南科技大学 文字:艾星翱

  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一种亲农性知识产权,能够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洛阳市拥有丰富的蔬果、道地中药材等地理标志资源。文章探讨了洛阳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理标志资源,发挥其“一个地理标志,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功能性价值,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能够促进地理标志更高效地保护好农产品,也可以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大环境下创造更大价值”。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某农产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农产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型,农产品地理标志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更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

洛阳农产品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提高市场溢价带来经济价值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舶来品,最早起源于法国,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就已经通过颁布法律或者缔结国际条约等方式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其建立完善、专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法律制度的时间比《巴黎公约》还要早近半个世纪。原因就在于,法国农产品资源丰富,通过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可以对其本国出产的葡萄酒、烈酒等农产品进行保护以便于提升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发展。例如,世界葡萄酒的顶级品牌——香槟酒就是法国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成果之一,其通过对地理标志保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竞争激烈,产品替代性不断增强、同质化日趋严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品牌为导向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品牌就意味着溢价。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度作为一种质量标志,是国际通行的品牌制度,通过将产品质量和产地之间建立联系,打造特色农产品的声誉,产生品牌效应,增加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提高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

  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质量标志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作为公共资源可以帮助特定区域的农产品形成良好的商誉,通过良好声誉的区域共享,一个特色农产品就有机会发展为一个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可以带动形成特色乡村,从而盘活地区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以洛阳牡丹为例,牡丹产业是洛阳市农业产业化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洛阳牡丹甲天下”,凭借“洛阳牡丹”这个地理标志,河南省洛阳市将牡丹产业打造为自身的旅游品牌和城市名片。每年牡丹花会期间,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洛阳市通过举办艺术表演、花卉展览等文化活动,让游客在赏花的同时,体验到洛阳深厚的民俗文化,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向外界传播洛阳的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洛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旅游产业的兴盛也拉动了牡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洛阳农业培育出众多特色品牌,如牡丹鲜花饼、牡丹花茶等。牡丹产业链条的延长又进一步促进了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洛阳乡村振兴。

改善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指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中一种宝贵的资产。农产品地理标志对产区的生态环境能起到一定的改善和保护作用。以“孟津黄河鲤鱼”为例,黄河鲤鱼是黄河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其种群的数量和健康状况反映出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天然的生态指示器。但自20世纪50年代起,人类活动、黄河断流、杂交引种热潮等因素,对黄河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导致黄河鲤鱼品质下降。20世纪80年代,孟津县着手开发黄河鲤鱼资源,将其视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并建设了“万亩黄河鲤鱼商品鱼基地”。截至2013年底,黄河鲤鱼不仅为孟津县创造了1 260万元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提升了当地渔民的收益,为当地渔业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能。一方面,养殖活动有利于保护黄河鲤鱼的野生种质资源、恢复其种群数量,还可以通过生物过滤的方式净化改善黄河水质;另一方面,孟津县在黄河沿岸建立鲤鱼养殖区,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繁殖和生长的空间,有助于恢复和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维护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

洛阳农产品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问题

洛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方立法中的问题

  洛阳市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截至2024年,洛阳市经农业农村部公告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共27个,位居全省省辖市第一位,涵盖了杂粮、食用菌、水果、道地中药材等多个品类和产业,对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洛阳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法规和文件中可以看出,洛阳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相关地方法规数量较少,且多集中于牡丹一个产业。例如,2024年1月施行的《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主要集中于促进牡丹文化传承,打造牡丹花都。现有洛阳市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地理标志农产品。

洛阳农产品地理标志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洛阳市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监管中的突出问题更侧重于保护产品产地来源的真实性,而非保障地理标志的内禀属性,即产地的独特产品质量、特征、声誉。首先,在申请环节,我国目前给予注册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主要是果蔬、粮油、养殖、中药材等初级农产品,产品的种类也比较单一,在审查过程中对于产品的质量特性审查还比较宽松,尤其是在商标法保护模式下,对于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主要审查形式要件,对于产品的质量、特征、信誉及其与当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关联性基本不进行实际审查。申请注册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起点,审查的宽松必然导致含金量的下降。

  其次,在使用环节,地理标志的孕育离不开区域公共资源,因此属于一种准公共产品,由产地内的所有生产者所有并使用,但是对于如何使用却没有相应的规制。以河南省为例,农业部门负责对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质量监管,但其监管重点倾向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缺失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监管。监管不到位为侵犯地理标志的不当商业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在中原地区最大的粮油批发市场——郑州市庆丰粮油市场,商户用东北大米充当地理标志产品“原阳大米”进行售卖,曾一度成为普遍的业内秘密,这就说明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过程中,有关部门并没有履行相应的监管职责。在网购日益普及的今天,线上销售中农产品地理标志侵害问题日益凸显,有“地理标志”四字加持,产品就更受市场欢迎,售价更高,而高溢价让一些不法者动了歪脑筋,干起侵权假冒的勾当。现实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侵权案时常发生。一些知名度高、溢价能力较强的地理标志产品都曾面临被假冒、仿制的困扰。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带货等网络营销渠道快速铺展,线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侵权案件数量快速增长。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地理标志行政保护案件共结案836件,涉案金额911.49万元,罚没金额827.22万元。

洛阳农产品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

积极推动洛阳市地理标志立法工作

  洛阳市目前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27项,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为了更好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应当积极推动洛阳市地理标志立法工作。例如,洛阳市已出台的《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该条例于2023年9月5日通过,2023年9月28日批准,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分为总则、种植与观赏园建设、产品开发与贸易、文化与传承、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七章内容,围绕打造“牡丹花都”、建设“北国花城”等重点工作,为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提供体系化、科学化的立法保障。相比之下,其他农产品地理标志如伊水大鲵、孟津黄河鲤鱼、伊河鲂鱼、偃师葡萄、嵩县银杏、嵩县皂角刺、汝阳红薯、汝阳杜仲等,尚未有专门的地方性法规进行保护和发展。因此,可以参考对于牡丹花的保护,尽快制定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特别是逐步建立完善各类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为农产品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法律依据,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侵权行为,保护其品质和声誉,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依据不同农产品的特性,制定详细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标准,包括产地环境、种植养殖技术、产品质量等级、包装标识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

建立多层次健全的组织机构提高监管水平

  面对我国地理标志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在整体上可以建立“生产者—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多层次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结构层面解决不同相关主体的职能缺陷,实现组织系统的协同监管。具体来看,应根据不同地理标志的不同地区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

  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说,洛阳市栾川县、嵩县、汝阳县中药材主产区,山茱萸、杜仲、连翘、艾草、柴胡、丹参、皂刺等优质道地中药材生产资源丰富,要想依靠道地药材这类农产品助力洛阳地区乡村振兴,可以按照种植环境、质量标准、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以及于气候、土质、水质、天然原材料等多种环境要素,对于想要种植的农户的资质进行审批。道地药材地理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道地药材之所以品质优良就是因为其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适合于它的成长发育,有助于其有效成分和微量元素的积累,离开了道地产区的自然环境就没有道地药材的形成和发展,应当严格限制道地药材的产地范围。

  从行业协会的角度来说,相较于政府部门,其更为熟知本行业的特性及市场状况,在维护行业利益方面展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故而,对于核准企业数量较多的地理标志,应加速发展当地相关的行业协会,增强其组织能力与号召力,制定健全的行业规章制度,突出行业整体利益,并加大内部奖惩的力度,激励成员企业之间相互监督,及时遏制有损地理标志形象的企业行为,并永久剥夺其使用权。而对于核准企业较少的地理标志,短期内可以适度减弱行业协会的监管职能,以防出现“一个人掌控”或“少数人掌控”的局面;但从长远角度而言,应伴随核准企业的持续增加,逐步强化行业协会在相关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通过调整,行业协会能够更为高效地维护地理标志的声誉以及行业的整体利益,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能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鉴于监管能力的有限性,地方政府需合理分配监管重心,通过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引导和管理,有效提升监管效率,确保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首先,地方政府应强化对行业协会的监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并赋予其更大的管理权限。例如,在农产品生产环节,行业协会可以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行业协会还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和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农户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其次,对于监管能力较强的地方政府,可以适当加强对农户的直接监管,特别是小规模农户。小规模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往往是违规生产的高风险群体。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户档案、实施定期检查等方式,加强对小规模农户的监管。同时,地方政府还应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帮助小规模农户提升生产水平,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例如,云阳县通过“以案四改”的方式,针对项目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监管效率和效果。最后,对于发现的违规生产行为,地方政府应加大惩处力度,增加生产者的违规风险成本。严格的惩罚机制不仅能够起到震慑作用,还能够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生产者进行公开曝光,并限制其在一定期限内不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不仅如此,还要实施“线上+线下”多层次监管。首先,要对线上平台,如拼多多、京东、淘宝等全方位、多层次进行监管,加强新媒体引导,对网络直播营销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并且对于地理标志农产品进入平台的审查更为全面,需要提供相关资质的要全面审查其资质,不仅要核实产区,更要核实品质,对于假冒伪劣产品一旦发现及时制止并进行拦截。其次,在线下对涉及刑事犯罪的“制假售假”行为实行规模化打击,公安局应与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协同工作,积极发动群众提供违法线索,提高巡查执法频次,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产区生产者对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意识,并将合规经营的理念传递至其下游企业。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