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要量质齐抓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重点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成为国家部署粮食增产政策的有力抓手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据统计,截至2023年,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6666.7万hm2。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提出要“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为当下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作为农业大区,农村人口占比大,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发展的优势在农业,希望在农业,短板弱项也在农业,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挖掘其农业潜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立足实际,紧抓政策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战略部署,在主动推进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重大任务中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效
2019年以来,凉州区争取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高度重视建、管、护、用各项工作,在探索土地流转新方式、解决部分沿山片区水资源制约瓶颈、提高农业机械化运用整体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能力、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生产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尝试和有益探索,为解决农业农村基础薄弱问题探索了实现路径。
一是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模大、速度快。近年来,武威市通过争取石羊河流域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计划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27.7万亩(约2184.67km2),凉州区涉及132.4万亩(约882.67km2),其中新建80.35万亩(约535.67km2)、改造提升52.8万亩(约352km2);项目概算总投资达98.33亿元,凉州区使用资金达39.75亿元。2023年,石羊河流域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全国试点,武威市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万亩(约333.33km2)以上,其中凉州区新建高标准农田16.55万亩(约110.33km2),甘肃省春季农业生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凉州区召开,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力逐步显现。
二是科学分析水情实际,着力优化水利资源布局。凉州区地处祁连山北麓的绿洲平原,整体地势较为平缓,但南部山区地势落差大、土地碎片化较为严重,水资源较为匮乏,水情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对此,凉州区科学谋划,因势利导,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破题之举,结合实施的调蓄水池及输水工程,构建三库四河十三池水系连通网和高标准农田灌溉池灌溉体系,通过集蓄雨洪资源,系统调配年内、年际和区域来水用水,实现丰蓄枯用、跨灌区调剂,有效缓解全区水资源短缺和时空来水不均矛盾。同时,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着力优化水资源布局,为优化全区种植结构、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带动群众增收提供了更趋稳定的水资源条件。
三是注重体系化配套建设,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方式。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水肥一体化高标准节水灌溉设施,大幅节约水资源,节省劳动力,同时推广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实现平整集中连片土地和完善先进集约灌溉设施的良性互动,为推动实现水肥一体化、作业机械化、生产规模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便利条件,有效改变了传统“一家一块田”的分散式种植模式,切实提高了群众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多元化资金供给,持续强化项目经费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数据显示,凉州区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9263.2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资金76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785万元,区财政多渠道筹措资金878.2万元,为凉州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在经费的使用上,针对田块整治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建设内容明确了详细的使用项目和使用比例,强化了资金统筹使用的精细化保障。
五是凸显项目建设价值,促进农业降本增效。通过项目实施,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以及农业生产条件均有了质的提升,生产成本高、产量低、人工投入多的局面得到改善,有效实现了“一降两提升”,即生产成本降低,同步提升产出效率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粮食稳产量保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做到了“良田粮用”。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凉州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其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一是财政压力大,资金配套困难。受财政支出压力影响,凉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配套存在不足,与国家标准相比还有差距。例如,202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亩均建设成本为3046元,但凉州区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仅2607.89元,与2020年国家亩均建设成本相比依然存在差距。亩均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势必会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二是项目设计规划与群众需求有抵牾。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时代的又一次“土地革命”,其终极目的是更好地保障有意愿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众的利益,让他们可以安心生产、安稳获益。但是,现有部分项目仍然存在设计规划脱离群众需求的现象,尤其是在工程设计、输水管道铺设、闸口开设等硬件设备配套方面更加便利种植大户的诉求,难以兼顾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后小农户群众的利益需求,使得有意愿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农户收益不高。
三是行政审批程序繁杂、费用高,影响项目实施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范围广、涉及群众多,在输水管道穿过高速公路、国道、桥梁时,审批程序复杂,耗资较高,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加之部分耕地属性与实际现状不符,导致无法规避部分塘坝占用林草地的情况,如项目区实为耕地,但在“三调数据库”显示为林地,无法在后期做到填平补齐。此外,有些村域耕地在“三调数据库”内全部为基本农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缺乏修建塘坝等附属设施的合适地址,只能与邻村进行土地置换加以解决,严重影响项目实施进度。
四是项目实施流程复杂,任务进度与工期短暂矛盾调和困难。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田地整治、灌溉排水、输配电力、农田防护、环境保持及地力提升等配套工程,整体施工周期较长。凉州区气候冷凉,项目春季开工建设后,随即面临农户种植农作物,春季施工的有效期仅有30天左右。夏收后,因小麦与玉米存在不同情况的交叉种植,无法大规模进行施工。9月底开始秋收,国庆后开工建设,12月中旬又面临土地封冻,施工时间为75天,全年累计有效施工时间仅100天左右,加之地块分配延时,导致项目实施后第一茬种植作物错过时令等问题时有发生。
五是建设模式单一,项目复合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各项目之间关联性与互补性不足,项目区选址与产业布局之间存在联系不紧密现象,土地、水利、道路、林网等的复合功能发挥不够,土地生态功能发挥不足,难以充分满足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六是高标准农田建后持续运维管护配套措施欠缺。一般情况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会作为村级资产移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维,受限于村级财力、物力、人力以及资金的缺乏,项目往往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一旦因管护不善导致设施设备损毁且得不到及时修复,将对发挥其长期效益造成不良影响。
七是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和维护项目的能力不足。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标准农田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持续更新高标准农田建设运维管理方式,不断推动农田生产精准化自动化发展,全面提升农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受资金、人才、设施等条件制约,凉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尚未实现智慧化管理方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管理平台、监管系统等信息化建设仍然比较滞后。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对策建议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前期的规划设计,到中期的项目实施,再到后期的使用管护,每个环节都事关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设主体以高起点谋划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高标准建成项目、高效益用好项目为原则,统筹各方力量,整体协调推进。同时,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建管并重,协调贯通。着力健全监管体系,做到严把材料进场关、项目验收关,同时要明确管护主体,做好建后管护,强化风险防控,创新建设模式,注重效益发挥,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落地见效。
一是强化绩效导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目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对田、土、水、路、林、电等配套需求有所不同,投资标准也要相应地进行差异化调整。为此,要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财政预算安排和资金绩效管理的指导考核,依据项目地区基础条件、未来土地利用方向、经营发展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以适应地方土地整理的空间迁移或重心变化。同时,要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加快流转、统筹推进为原则,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先建后补”的形式对实施主体予以补助,构建财政补贴和社会资本相融合的项目投资模式。
二是坚持服务群众,科学规划设计项目。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类型的建设标准,注重区域内项目建设的整体设计,合理安排建设优先顺序,精准优化建设布局。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应在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等环节拥有更多发言权,充分结合生产经营需求,面向未来考虑现代化经营,因地制宜实施改造项目。要全面强化项目监管,扎实开展项目前期筹备,切实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数,组织做好项目储备、项目选址、实地勘察、项目设计等工作,广泛听取采纳群众意见建议,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政府采购等相关规定,规范开展项目招投标,着力加强招标中标管理,严格把控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各环节、各领域的质量关、标准关,确保项目施工高质量推进。避免项目业主不种地、种地农民不建设、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发生。
三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推动解决审批效率问题。有效统筹各级各类行政审批部门审批权责,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由省级交通运输部门牵头,简化过路过桥审批手续,并减免行政许可费用;由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协同自然资源和林草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做好退耕还林面积及地块的核实认定,并按照现状提出解决措施。同时,按照国家关于生态保护的相关政策,明确严格管控类耕地等生态保护区域的红线及保护范围,将相关矢量数据移交农业农村部门。
四是加强科学技术运用,强化前沿技术推广普及覆盖。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农业生产全流程,注重土地生态系统保护,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和生态系统涵养有机结合,促进耕地质量提升与农田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切实彰显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绿色生态价值。充分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畜禽养殖粪污循环利用等措施,形成功能复合、效益叠加的新型集约高效发展模式,更好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趋势,切实做到“藏粮于技”。
五是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带动农民群众收入持续提升。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模式,以专业化、规模化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保障农民群众土地承包权益,逐年提高土地流转费,增加农民群众收入。鼓励经营主体挖掘岗位资源潜力,优先聘用本地群众务工就业,让未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就近务工、有事可做、有业可就,提高群众务工收入。
六是建立长效管护运维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项目稳定发挥效益。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健全完善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探索实行“田保姆”一站式服务,推动项目建管护一体化运作,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专业机构、引入保险机制等方式,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承包经营者的管护主体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形成多元化管护格局。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有效运用信息化、智能化设备,给高标准农田装上“智慧大脑”,推动农田建设、生产、管护相融合,配套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持续监测工程建后管护和农田利用状况,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高效生产。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