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新定位

时间:2024-12-28 13:44:50来源: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教育学院 文字: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教育学院

  职业教育横跨乡村教育、职业与技术领域,肩负产业转型与兴旺、技艺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任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与作用不言而喻。同时,乡村振兴也为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创设了更多可能性,为两者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是,当前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路径狭窄、融合深度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不明、主体协同性差等问题。基于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审视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问题并探究其融合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

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然性

  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是一件双赢的事。一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完善要与新阶段、新使命相统一;要与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和技能型人才相适应。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三农”问题关系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关乎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乡村振兴的推动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乡村人才是一个包含乡村产业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等多领域、多元范畴的集合体。此外,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能够大幅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减少进入岗位的适应时间,减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不相符的问题,向乡村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化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多方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其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职业院校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来说,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涉及办学体系、机制建设、教学系统、专业建设等多方面改革,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可以为教育与职业培训对接、一体化发展提供实践平台,以促进资源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助推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教育与职业培训主体协同性差

  目前,学校和企业可能因利益冲突等因素,在育人目标上难以达成一致,形成共识,在实践层面存在职业院校与乡村政府、企业的联合性不强,融合发展深度不够等问题。在实习实训、下乡建设过程中仍以参观为主,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岗位参与实际项目、实际生产,这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内化,教学效果欠佳。从学校层面,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标准等不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教师队伍能力有待增强与提升

  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很多教师欠缺服务乡村的使命感,对于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知识了解甚少,较少关注当地乡村建设的新闻和时事,没有将乡村振兴、企业技术革新等充分引入教学活动,也没有实施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教师虽然系统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理论知识讲解及一定的传授能力,但是实践经验匮乏,导致其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十分有限,难以承担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任务;且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实践培训机会有限,激励机制不健全,也会限制教师的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

一体化教学体系不健全

  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协调、平衡好课程内容、教学评价、实践教学和教学模式等多个要素。在教学层面,没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且线下职业培训活动较为单一和滞后,缺乏吸引力,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路径狭窄。

课程对接与整合度不足

  当前,在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中,没有构建针对乡村振兴建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特色不够突出,校本教材编制和研发进程缓慢;且容易忽视思政教育,缺乏对应乡村振兴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

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一方面,评价内容忽略了乡村实际及人才需求,教学评价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不强,与乡村振兴、技能证书等联系不足;且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考证。另一方面,缺乏针对教师、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研究、教学研究的激励机制,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策略

形成多主体参与的育训共同体

  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多元、跨界及融合等特点,是理论实践、学校、企业、产业教育多方面的跨界产物,是一个由环境与多组成要素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复杂性和开放性的有机系统。在其整体运营过程中,各个要素与环境之间既相互制约,也相互关联与融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为了更好兼顾各主体利益,化解产教供需矛盾,要以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为合作要求,在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元主体驱动下开展教育工作。职业院校要预先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当地乡村产业特色、结构和发展趋势,在切实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与人才需求情况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打通教育与产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实施统一的标准,实现学习与工作内容的相统一;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互通转换、相互作用,以促成多元主体达成共识。例如,将乡村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包括岗位目标责任、职务范围、岗位标准要求等与课程教材、课程目标相联系,对标实训实习标准,进一步提升操作、设备、场所等在内的培训标准化水平,提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需的匹配度。

搭建“线上+线下”教学系统

  平台支撑板块包括产教融合学习成长平台、教务管理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学院学员管理平台、人岗匹配平台、职业测试与论证平台等。线上主要借助“钉钉”“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腾讯视频会议”等在线平台开展教学,构建和打造包含网络核心课程、学习服务、教师队伍、网络教学管理和学习测评等在内的线上教学体系,连通乡村企业与地方院校,提高资源复用率,使现代化信息技术成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驱动力。

  线下以服务产业振兴、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围绕管理能力、生产技能两条主线,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单项技能、生产性实训及综合技能训练,在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带领下,开展观摩考察、实训实习、集中培训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实践,以项目为牵引,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实现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一体化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创办农民田间学校,以顶岗实习、菜单式学习和创业孵化等形式开展教学,实施深入基层的人才培养策略,进一步强化人才的岗位适应性。

  同时,校企合作共建具有乡村产业特色的实践育人基地,推进涉农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形成“田园+校园+产业园”的“三园育人”协同模式。例如,可以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等特色示范性实训基地,合作共建产教一体的校办实体企业,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技能训练和实践学习提供平台。此外,地方院校应加强与乡村企业的合作,积极组织和开展“互联网+”大赛、乡村科技创新大赛、设计大赛等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对得奖人员予以奖励,并计入学分,以此促进学赛结合,在竞赛活动中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优化完善专业群课程体系

  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育人目标对应乡村振兴需求,分别设置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乡村信息化技术推广相关人才、乡村旅游人才等多领域、多方面的人才培育目标。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注重实践教学,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适当增加实习、实验及实训类的课程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操锻炼的机会;二是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要贴合乡村、企业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四是加大就业创业教育力度,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培训活动,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和就业观;五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操守培育等,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乡村产业链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产品加工、营销及产业链延伸。因此,对应设置形成现代农艺技术、农作物快速加工、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文旅融合及餐饮等在内的专业群。其中,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细分为新媒体运营、网店美工、直播营销等,配合“1+X”证书制度实施教学,构建课程融通、知识凝练与整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跨学科教学,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职业院校在开发设计课程时,往往对“模块”予以模糊化处理,使最终形成的模块“千奇百怪”,具有灵活性较差、主题特色不突出的弊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发构建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课程模块,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一是以能力模块为基本单元,更好适应乡村建设、产业转型、企业工作的任务变化,同时满足当前社会对通用语专有管理要求更高的社会背景;二是遵循新手到专家的升级与成长规律,构建出层级式的进阶图谱,设计不同阶段的能力模块,其中覆盖的知识复杂程度、任务难度皆有不同,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能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根据不同模块主题搜集资料,为学生提供配套的学习资源,并以“学习包”的形式呈现;四是统一企业、学校对主要概念和关键概念的认知,如职业能力是典型工作和任务情境下知识、态度、技能与才能的综合,其并不仅仅指单纯的技能;五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便于学校师生对资料的搜索和获取,使资源得到充分运用。

  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服务“三农”意识、投身基层建设的职业理想,筑牢服务“三农”情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关注、思考乡村建设问题。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专业课程学习、技能培养与乡村振兴建立联系,认识到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构建“三位一体”思政大课堂,着重讲授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措施,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并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性文件,促使职业院校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要求、实施背景与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形成整体性认知。

构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一是在学校的引导下,聘请企业技能能手、乡村振兴相关专家及学者、非遗传承人、优秀创业者等共同设立“大师工作室”,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相配合,结合农业行业发展趋势、专业革新情况、职业岗位需求及变化等,进行地方校本课程编制、专业特色课程开发,同时研发新技术,探究教学新策略,共同推进教学与职业培训一体化进程。二是加大学校教师培训力度,可以定期组织学校教师下乡参与实际项目,或者跨国研修学习,借鉴和参考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将其中的可借鉴经验、先进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与设备等引入课堂,用于本校的教学工作中,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堂。三是学校要为教师交流与沟通创设平台,组织教师进行说课、评课,分享并讨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度评价体系。在学生层面,应引导其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并重,以此为价值导向指导学生就业;科学设置评价指标,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实施评价;结合“线上+线下”评价数据,得出综合性评价结果,进一步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在教师层面,注重对教师教材选编、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优化与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核,依照教师基础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乡村振兴理念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引入及深入情况、教学与职业培训一体化程度,采用学生反馈、教师自评和他评等方式,实现精准考评,督促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坚持客观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一体化评价反馈机制,在多主体协同配合下,形成客观而全面的评价报告。

  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从政策与资金层面为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开设专项发展资金等形式,解决当前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难。例如,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的形式,与乡村专业机构、企业等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乡村企业与地方院校长期的可持续合作。此外,针对表现优异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与职位晋升、绩效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以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研究与教学创新,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对于在实习创业、乡村项目研发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颁发乡村振兴先进典型、专业创新突出等奖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乡村振兴。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要面向乡村,以培育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人才振兴、科技进步、教育发展为目标,在多主体参与的育训共同体模式引领下,搭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构建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优化完善专业群课程体系,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实现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深度融合,保障各方利益,开创共建共享和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