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繁荣红色资源,激活振兴动能

时间:2024-12-16 13:59:32来源: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文字:刘美丽1 林宇萌2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含义与责任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基于此,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正逐步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策略之一。文章将通过分析红色文旅融合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从价值分析、现状分析及路径探索三个维度,对红色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进行系统研究。

红色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分析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红色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正逐步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相关部门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乡村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推动了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与文化复兴,还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转型探索出一条新途径。同时,也为构建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与助力。

红色文旅融合助推乡村经济振兴

  产业繁荣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的兴盛直接带动乡村的繁荣发展。一方面,红色文化旅游的融合策略能够加速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升级进程。传统上,乡村经济普遍过度依赖农业,导致产业结构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进而限制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源泉的多元化。然而,红色文旅融合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发挥了红色旅游资源独特的历史文化精髓与教育价值,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旅游资本投入。同时,也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还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游客在参观红色景点的同时,可以购买当地的农产品,这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来源。同时,红色旅游带来的消费拉动效应,也促进了乡村商业的繁荣和农副产品的销售,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使乡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得到了有力支撑。

红色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红色文旅融合作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首先,红色文旅融合促进了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了深入挖掘和整理,一些被遗忘的革命历史遗址、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得以重新焕发光彩。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涵,还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次,红色文旅融合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红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一些传统的乡村文化元素被融入红色旅游产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例如,乡村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节、红色音乐节等活动,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最后,红色文旅融合还促进了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和文明乡风的形成。乡村居民通过与游客的互动和交流,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同时,红色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一些乡村通过举办红色文化活动,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红色文旅融合助推乡村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提升村民生态福祉的重要基石与有力保障。红色文旅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生态建设以及环境卫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一方面,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为了满足红色旅游的需求,乡村地区需要建设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提升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品质。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极大地便利了游客的出行与观光活动,也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在绿色生态建设上,为了吸引游客,乡村地区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时,往往会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通过实施增加绿化面积、水土保持、环境优化等生态修复工程,不仅美化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宜人的旅游体验。这种注重生态保护的发展路径,有助于营造乡村环境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图景。除此之外,在环境保护上,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乡村地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益,还有对环保理念的传播。通过与游客的交流互动,乡村居民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环保知识和理念,从而逐渐提升自己的环保意识。这种环保意识的提升,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乡村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红色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

资源整合不足,缺乏系统规划

  乡村地区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承载地,蕴藏着丰富多样的历史遗迹、革命故事与人物事迹。然而,面对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乡村的规划体系构建却滞后于发展需求,当前的规划体系显然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得这些宝贵的资源往往因地理位置的分散、信息传播的局限以及管理机制的割裂呈现出碎片化状态。缺乏全面、前瞻的发展规划,不仅导致红色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指导方向和路径安排,还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低效利用。许多游客在寻访红色足迹时,常感路线设计不合理,信息获取不畅,难以形成连贯、深刻的红色文化体验,从而削弱了旅游目的地整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规划体系的不健全还体现在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缺失上,使得资源整合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影响了红色文旅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不健全,游客满意度低

  基础设施不健全和游客满意度低对红色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限制了红色旅游的发展潜力,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进而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步伐。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文化设施普遍不足,如历史书籍阅览室、历史古迹、文化广场等设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但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往往被忽视或闲置;交通网络不发达,道路通达性低,红色旅游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交通不便,影响了游客的到达和体验;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缺乏满足游客需求的设施和服务。

  另一方面,游客满意度低直接削弱了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口碑和吸引力,并可能引发负面评价,对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的整体形象造成损害。在游客参观景点的过程中,如导游讲解的不专业,会直接影响游客的满意度;红色旅游景点的网络宣传与实际体验存在差异,游客在规划和选择行程时依赖的宣传资料与现实不符,导致期望与实际体验不符;交通不便、游客流量管理不善等问题都会导致游客的不满。

技术人才欠缺,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红色文旅融合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需要掌握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当前乡村地区在红色文旅领域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限制,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本地人才难以获得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另一方面,鉴于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众多青年才俊向城市迁移,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区域人才匮乏的严峻性。在此情境下,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的规划布局、开发利用、日常运营及综合管理等多个维度,普遍显现出了较为显著的不足,这些短板成为阻碍红色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

宣传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的旅游模式

  在红色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宣传方式单一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问题。一方面,在宣传方式上,许多乡村地区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的宣传手段,如发放宣传册、举办展览等,这些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递信息,但其缺乏足够的创意与吸引力,难以激起年轻游客群体的关注与兴趣。同时,线上宣传的不足也限制了红色文旅项目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缺乏专业的网络营销团队和有效的推广策略,使得线上知名度和曝光度有限,难以形成广泛的口碑效应。

  另一方面,许多乡村地区的红色文旅项目在产品设计上缺乏特色和创新,往往只是简单地复制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导致旅游产品大众化,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这使得游客体验也相对单一,他们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游览层面,难以满足游客对未知领域知识和个性化旅游体验的需求。

红色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整合红色资源,制定合理规划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红色文旅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首先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与规划。相关部门通过调查摸底,全面梳理乡村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迹、革命故事、人物事迹等,建立详细的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明确红色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有效衔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低效利用。同时,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合作,形成资源整合的合力,提升红色文旅项目的整体吸引力和感染力。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文旅服务质量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提升乡村文旅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针对当前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加强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着力提升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的规格与质量,以应对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为了增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需致力于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优化。另一方面,着力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这包括图书阅览室、广播传媒中心及文化休闲广场等,旨在丰富游客的文化参与和体验感。在硬件设施不断升级的同时,还需着重于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强对导游、餐饮服务人员及住宿业者的专业培训与规范化管理,以期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品质,使之达到更高标准。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驱动红色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针对当前乡村地区技术人才较少的现状,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提升本地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人才,特别是具备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数字化技术应用等方面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红色文旅项目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晋升机会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为红色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创新地方宣传方式,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

  宣传是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一些乡村在宣传当地红色旅游景观时,存在手段较为单一的现状。这就需要创新宣传模式,优化宣传成效。一方面,乡村地区需要强化线上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及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精心构建红色旅游品牌形象,提升其在线上的知名度与可见度。包括制作高质量的宣传视频、图像及文案内容,以激发游客的关注与兴趣。另一方面,线下宣传活动的多样化同样不可或缺,如组织红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红色主题展览等,旨在通过此类活动加深游客的参与深度与体验感受,从而全方位提升红色旅游的影响力。

  红色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它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也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制胜法宝。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乡村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转型,还为乡村文化的复兴和生态宜居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红色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仍面临资源整合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技术人才欠缺以及宣传方式单一等问题。

  针对这些现状,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路径探索。未来,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和路径的实施,红色文旅融合将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为乡村走向繁荣富强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因此,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村民应携手合作,共同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深入实践,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编校:牛勇雯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