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牵引力

时间:2024-12-16 13:13:22来源:成都锦城学院 文字:李昕冉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举措。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青年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将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大学生对乡村文化的理解,也实现了高校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文章将深入研究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与实践策略,从而为未来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提升学生的乡村振兴责任意识与使命感

  高校思政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社会对青年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在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中。对此,高校教育应承担起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公民的责任,通过多元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关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其不只是政策决策,更是每位公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高校思政课程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路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历史观。教师要深入解读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使学生逐渐将乡村振兴视为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结合点,增强其参与乡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教师还应从历史视角组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农村发展对于国家繁荣的重要性,并理解乡村振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关键作用,从而使其在情感上与这一战略目标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思政教育通过具体教学活动,可让学生认识到个人能力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从而切实提升其社会认知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自我定位为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不断提高个人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而这种自觉的身份认同转换,正是高校思政教育所期望达成的目标。

培育学生对乡村文化的尊重与认同感

  高校思政教育对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尊重与认同感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年轻一代群体中产生了一些刻板印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思政教育正努力纠正相关偏见,并致力于培育学生对乡村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以促进其有效复兴与持续传承。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反映着传统农业社会结构,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习俗和价值观。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应深入讲解并反思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到乡村文化的重要地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进而使其尊重并认同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同时,思政教育也强调乡村与城市文化的互补性,可帮助学生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通过深入剖析乡村文化,学生可意识到乡村不仅是物质资源的来源,更是精神文化的宝库。这种文化认同,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乡村振兴的含义,认识到其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包括文化繁荣。

  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与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理论学习的实践性。学生通过直接体验乡村生活,与当地居民互动,可逐步消除对乡村的偏见,加深对乡村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推动高校资源、人才与乡村振兴需求的精准对接

  高校思政教育在推动资源与人才向乡村振兴需求精准对接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社会知识中心和人才培养高地的高校,拥有着丰富的教育和科研资源。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相关资源将更有效地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需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高校的科研与教育资源是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高校通过大量的科研项目和智库资源,可直接服务乡村的具体发展需求。思政教育可将乡村振兴纳入教学重点,促使高校科研方向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科研成果不仅能为乡村提供技术支持,也能为乡村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增强乡村振兴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高校人才培养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思政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其关注乡村振兴实际建设。学生通过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政策和具体需求,可在实践中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高校的师资力量也可通过校地合作,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

  此外,高校与乡村的有效对接也体现在教育资源下沉方面。乡村教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高校与乡村高校合作,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为乡村振兴培养优秀后备力量。

  高校与乡村资源的有效对接还促进了城乡间的良性互动。思政教育可引导学生深入乡村,了解并反馈乡村的实际需求。这不仅可使乡村振兴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也能使高校教育与科研成果更充分地服务于社会,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策略

  通过思政课程改革将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内容融入教学体系

  将乡村振兴纳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改革强化内容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思政课程改革主要是通过更新现有课程,使乡村振兴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深学生对该战略的理解,并将其融入个人认知中。

  高校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审视和调整。尽管传统思政课程已涵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但国家战略和政策相关内容的设置较少。高校应在课程架构中明确划分适当比例和时间,用于介绍乡村振兴。教师可添加专题课程或扩充现有课程内容,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理论实践知识。

  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融入乡村振兴的具体政策和实践案例。乡村振兴不只是理论战略,也是实际行动,涉及广泛的领域。教师课程中除了解析理论和政策外,还应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理解战略的操作方法。教师可邀请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分享经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此外,教师在思政课程中的教学方法也应更为多样化,增强互动性和参与度。鉴于思政课传统讲授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可引入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研究等方法,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师在课程中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教师要支持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选择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主题,开展深入探讨,并通过论文或研究报告形式呈现。教师还可组织乡村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乡村振兴行动,全面理解这一战略的实际部署。

  最后,思政课程考核方式也应持续更新,尤其要引入多样化评估方法。鉴于传统书面考试已不足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理解深度,教师可引入课堂参与、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和乡村调研等多种形式,以系统评估学生学习成效,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构建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平台推动思政教育资源下沉乡村

  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平台的构建,为推动思政教育资源下沉乡村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通过合作,教育资源可突破空间界限,渗透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与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高校与地方政府要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使教育资源能够顺畅且持续流动。

  首先,制度化合作机制是保障双方资源共享的基础。高校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不应仅停留在临时性的项目层面,而应通过长期合作协议加以巩固。双方应通过协议明确各自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在资源调配、人员派遣和问题处理等方面有章可循。其次,双方还应定期举办联席会议,设立专门机构,为合作沟通与协调管理提供稳定渠道。如此,思政教育资源的下沉将得以常态化运作,从而避免资源投入中的碎片化和间歇性,真正使乡村教育获得持续提升。

  在合作框架下,高校的教育资源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股强大推动力。高校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先进教育理念,可派遣教师到乡村中小学授课,直接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同时,高校也应为乡村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使其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并逐步掌握多样化教学方法,从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通过高校教师的亲身指导,乡村教师和学生将在知识和视野上得到显著拓展。

  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广泛的智力支持。乡村振兴涉及农业、文化、生态等多个层面,而这些领域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科研力量与技术支持。高校可派遣专家团队深入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并针对当地发展实际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高校科研成果可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高校学术研究同样能提供实际行动方案。这种智力与技术的支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使高校科研成果实现了有效落地。

  合作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深入乡村,学生能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体验和感受乡村振兴的艰巨性与现实意义。这有助于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亲身参与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实践机会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学生成长经历,也使得思政教育在实际行动中得到了深化和落实。通过亲历乡村变化与挑战,学生的思想和视野得以拓展,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也从抽象概念变为具象体悟。

  此外,合作平台还为资源的双向流动提供了可能。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借助高校的科研与人才优势解决现实问题,并通过推进合作为高校提供实践研究素材。乡村的实际发展需求为高校科研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而高校通过实践反馈,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了教学与科研中。这一合作机制,并不是单向的资源输出,而是双方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各自领域进步与提升的重要支撑。这种资源互补,使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更具深度和持续性。

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参与乡村振兴项目

  高校在思政教育支持乡村振兴实践中,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尤为关键。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深入了解国家战略的具体实施,并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需策划一系列多样化实践活动,以迎合不同学生的兴趣偏好和专业能力。活动包括乡村考察、支教、经济调研,以及环保项目等。例如,农业专业学生可参与农技推广;教育专业学生可参与支教活动;生态学专业学生则可参加环保项目。这样的项目设计有助于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积极贡献于乡村振兴建设中。

  高校在实践活动开始前,要为学生提供系统培训。学生需全面了解乡村振兴政策,理解其理论背景和目标,同时掌握实际操作中的各项技能。高校不仅要准备丰富的背景资料,还要针对不同实践任务,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包括调研方法、数据分析、沟通技巧等,从而让学生在进入乡村前就对即将面临的问题形成清晰认知,使实践活动更具成效。

  教师要对学生实施持续支持与专业指导。乡村的经济、社会问题交织复杂,不同于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纯理论问题。因此,教师的定期跟进和持续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突发的社会矛盾或技术难题,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厘清问题脉络,并为其提供解决方案的专业建议,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不断取得进展。

  此外,高校还要与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合作,为实践活动提供更多资源。地方政府可为学生的乡村实践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介入,则可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资源等,让学生实践活动更为多元化和专业化。

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乡村志愿服务体系

  高校乡村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实践举措。志愿服务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支援形式,也让乡村发展得以获得持续动力。

  高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如校团委或志愿者服务中心等,确保志愿活动的顺利运行。具体而言,高校可将志愿服务纳入教学体系,并将相关实践内容转化为学术研究素材,以增强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撰写实践报告,甚至将活动成果用于科研课题,可进一步推动学术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评价与反馈机制则是保证志愿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活动结束后,高校要从多个角度对志愿者表现进行评估,包括自我反思、同伴间的相互评估,以及服务对象的反馈等,从而帮助志愿者及时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进而在未来活动中加以调整改进。

  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期性与持续性,决定了其能否真正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支持。高校要避免志愿服务的短期化与形式化,设立固定服务点,定期派遣志愿者,让乡村在长期服务中受益,也让志愿活动效果得到积累与深化。

  构建乡村志愿服务体系还需高校与地方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地方政府应为志愿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此外,志愿服务还可与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和企业合作,形成多方协同机制,扩大服务影响力和覆盖面。

  高校思政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展示出了其独特价值。通过实施多样化实践策略,高校思政教育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愿,同时也能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及乡村的资源共享与协作发展。未来,高校应持续优化思政教育策略,发展健全校地合作体系,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具有理想、抱负与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编校:牛勇雯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