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时间:2024-12-16 13:06:01来源:聊城大学 文字:李 薇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内容,涵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个方面。青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责任感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发展,更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培养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感,能够激发青年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青年是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希望,是振兴人才的主力军,必须让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培育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激发他们为乡村振兴而奋斗的积极性,有利于青年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高质量服务乡村,进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对于中国人民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乡村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学校开设更多乡风课程,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同时,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强化政策扶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指示。最后,还需要正确引导青年关于乡村振兴的价值取向。

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问题

  当今的中国青年一代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一代,“社会责任”体现了公民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它是每一个人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都要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青年个人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青年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还有一部分青年社会责任感不强。因此,在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方面,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社会观念与舆论导向的影响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经常被认为是一个现代化、充满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地区,而农村被认为是缺少发展机遇的地区。这一思想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致使不少年轻人对农村抱有成见,把投身乡村振兴视为“低就”,缺少到农村发展的动力,也很难培养出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

  此外,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往往侧重于城市需求和工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相关的课程内容如农业知识、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传承等极为缺乏。例如,在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中,与乡村振兴直接相关的专业较少,而且,在通识课程中也很少涉及乡村振兴的知识普及,这使青年在学校教育中难以获得对乡村振兴的深入了解,难以形成相应的责任感。对于乡村振兴这样一个需要大量实践经验的领域,青年在学校期间缺乏到乡村实地调研、参与乡村建设项目的机会。例如,部分大学生对乡村的认识可能停留在书本知识或偶尔的新闻报道上,缺乏亲身体验乡村生活、了解乡村需求的经历,难以产生对乡村振兴的情感共鸣和责任感。这也会导致青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

  不可否认的是,与城市相比,乡村在薪资待遇、生活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青年到乡村工作往往面临较低的工资水平、较差的居住环境和有限的生活设施。例如,在某些边远乡村,教师、医生等职位薪酬不高,很难吸引和保留年轻的人才,这就导致了他们缺少对乡村振兴作出贡献的物质动力,不利于他们养成责任感。

  乡村的就业岗位和职业晋升渠道相对狭窄。在乡村工作的青年可能面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缺乏与城市同等的培训机会、职业晋升机会和资源支持。以农业领域为例,虽然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但目前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企业规模较小,难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这使得青年对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大打折扣。

  青年在规划个人发展时,往往更关注短期的利益回报,如高收入、快节奏的职业晋升等。而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可能在短期内无法给青年带来明显的经济利益和职业发展优势。例如,一些青年在面临是到城市企业工作获取高薪还是到乡村创业发展乡村旅游的选择时,往往会因为短期利益的考虑而放弃乡村振兴相关的机会,缺乏对乡村振兴长期价值的坚守,从而难以形成责任感。部分青年可能怀着对乡村振兴的美好理想,但当真正进入乡村工作时,会发现存在诸多困难,如资金短缺、政策落实不到位、村民思想观念保守等。这些现实问题可能会打击青年的积极性,使其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逐渐消退。因此,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需要不断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青年自身认识不足与能力欠缺

  许多青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目标和重要性缺乏深入的理解。他们可能只知道这是一个国家政策,但不清楚自己在其中能扮演什么角色、能做出什么贡献。例如,一些青年认为乡村振兴只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或者简单地将乡村振兴等同于农业发展,没有全面认识到乡村在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等多方面振兴的意义,从而难以形成责任感。

  乡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城市有很大差异,需要青年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然而,许多青年缺乏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的经验和能力,如在农村可能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等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工作是要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的,要具有一定的交际技巧和群众工作技巧,部分年轻人缺乏这一技能,这也制约着他们树立起乡村振兴的责任感。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热爱农村、懂农业的技能型、专业型的年轻人,一心一意为乡村建设服务。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仍存在技术水平不高、技能水平不高、与专业不匹配等现实问题。由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要高得多,许多具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才会选择向城市流动,这已经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因此,他们在回乡创业和就业方面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提高。

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路径

  农村地区建设依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繁重的一环。乡村振兴是我国现阶段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多元实践平台,强化扶持政策落实,正确引导青年的价值取向可以更好地培育乡村振兴视域下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使得青年大学生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多元实践平台

  构建完整的综合训练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强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和评价。高校可以与乡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基地中参与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建设、乡村规划等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问题。

  例如,农业院校可以与农村合作社合作,开展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同时培养他们对乡村农业发展的责任感。还可以鼓励学校开展更多丰富的课程实践项目。在学校课程中设置乡村振兴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组成团队,深入乡村进行调研和实践。项目可以涵盖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教育提升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农村社区发展项目,通过调研农村社区的需求,提出社区发展规划和建议,为乡村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还可以建立乡村志愿服务组织,招募青年志愿者参与乡村建设和服务。志愿服务可以包括教育帮扶、医疗服务、文化活动组织等多个方面,让青年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也要强化教师队伍,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建立一个专门的辅导组织或辅导员小组,对他们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强化扶持政策落实

  政府和社会机构可以设立乡村创业孵化器,为有创业意愿的青年提供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孵化器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导师指导、资源对接等服务,帮助青年创业者成功创业,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设立青年乡村振兴创业基金,为有创业意愿的青年提供启动资金。可以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资助。对青年创办的乡村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政策。在一定期限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种,减轻青年创业企业的负担。为在乡村就业创业的青年提供住房保障,解决青年的后顾之忧。可以通过建设乡村人才公寓、提供租房补贴等方式,为青年提供稳定的居住环境。设立乡村振兴青年就业岗位补贴,鼓励青年到乡村就业。对在乡村企业、农村合作社、乡村学校、乡村医疗机构等单位就业的青年,给予一定额度的岗位补贴。为青年提供乡村振兴就业培训补贴,提高青年的就业技能。可以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农业技术、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对参加培训的青年给予培训费用补贴。最后,还需要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可以通过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为青年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正确引导青年的价值取向

  农村是青年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崭新的平台,也是一个施展才干,实现自己价值的大平台。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挖掘和宣传乡村振兴青年典型。媒体应广泛挖掘和宣传在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青年榜样。他们可以是返乡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也可以是扎根农村的教育工作者,为乡村孩子点亮知识的明灯;还可以是致力于乡村生态保护的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通过报道他们的奋斗故事、成功经验和奉献精神,激发广大青年对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向往。例如,宣传某位青年通过电商平台将家乡的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让青年们看到在乡村同样可以大有作为。还可以举办乡村振兴青年论坛、交流会等活动,邀请榜样青年与其他青年面对面交流。让青年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榜样,聆听他们的心声,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在交流互动中,激发青年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树立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价值取向。例如,每年组织一次乡村振兴青年峰会,邀请各地的优秀青年代表分享成果、交流心得,同时设置互动环节,让参会青年能够与榜样深入探讨问题,寻求合作机会,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通过以上多方面的举措,可以有效地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地投身乡村振兴的价值取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深远意义。它不仅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培育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既能发挥青年的才能,又能给乡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为此,我们要主动培育新时期的青年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探讨如何让年轻人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培育更多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帮扶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和政府必须为青年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能更好地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来,为他们的理想创造更多的舞台。面对乡村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多数青年大学生要转变就业理念,培养创造性思维,敢于创新又要脚踏实地,面对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青年学生应勇于担当起振兴农村的责任,用自己的青春书写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绚丽篇章。

  我们坚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全社会对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日益重视,青年必将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他们将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知识和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事业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我们也期待社会各界能够继续携手共进,不断完善培养体系,优化培养环境,为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编校:牛勇雯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