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产业振兴——记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
下董寨村,背依莽莽群山,面临巍峨绝壁,温河之水绕村而过,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总面积达12.11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380米,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村落。
黄昏下的自然风光
历史的遗迹,产业的根基
走进下董寨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年代。下董寨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村庄始建于东汉时期,因并州牧董卓曾在此驻防屯兵而得名“董卓垒”,历史上是连接晋冀两地的重要通道,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下董寨村保留着许多明清风格的古建筑,有观音庙、龙王庙、朝阳阁、关帝庙、全神庙等。青石铺街,藏砖灰瓦,二进院落错落有致,展现出古代村落的古朴典雅与精致秀丽。
下董寨村的龙潭峡谷,地处太行山中麓。村南崖下的温河常年流经此处,经过亿万年的地质结构变化,形成了奇异的自然风光。峡谷内,青石岩由于水的冲刷,形成了一道绵延二百多米的深涧,流水不断,其中石穴深不见底。龙潭口地势开阔,细沙铺底,水面平静,是人们闲适时垂钓的好去处。从龙潭往里,水越来越深,两岸石壁对峙直立,有的地方顶部岩石几乎贴在一起,人曰“不见天”。这里集地质地貌、古寨人文、探险寻奇、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一处绝佳的旅游胜地。
下董寨村的民俗文化也丰富多彩,社火、报灯官、跑马排等民俗活动传承有序。其中,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村民们会牵着马匹,穿上古装服饰,身背“公文”,佩戴写有“国疆事急,速报京师”“十万火急,不得阻行”“关隘驿站,一路放行”等字样的装饰,骑裸马在村里一条长约100米、宽约4米的青石巷中循环奔跑。骑马的人双腿夹紧马身,双手平举,飞奔而过,现场喊声震耳,十分壮观。为了保证安全,村里会在跑马的青石巷道上撒下灰渣,既能防止马匹打滑,又能渲染气氛。在跑马的过程中,还会穿插表演社火、秧歌、旱船等。如今,跑马活动已经不再是为了决一胜负,而是为了让大家跑出希望,奔向美好的明天。
正是凭借着这些丰富的资源,下董寨村积极发展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村里加大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修缮古建筑,举办民俗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让这个古老的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旅产业振兴蓬勃发展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下董寨村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迎来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新机遇。近年来,村里整合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龙潭峡谷等资源,以非遗项目为带动,借助“娘子关”旅游品牌,于2022年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从而走出了一条文旅深度融合、非遗联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村庄的发展和村民增收。
娘子关镇是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资源丰富。下董寨村作为娘子关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娘子关古道相通,曾是古代屯兵储粮的营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董寨村借此发力,在稳固推进“跑马排”活动的同时,巧妙融合古驿道与龙潭的自然景观,双轮驱动旅游开发,积极推进文旅产业生态发展,见证了农家乐、特色民宿的兴起,民俗文化的繁荣,以及非遗文创产业的茁壮成长。努力将村子打造成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2013年,“跑马排”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以此为契机,修建了跑马场、仿古街和看台等设施,加大了对“跑马排”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跑马场占地约5 000平方米,由跑道、跑马场、观众席组成。其中,跑道长104米,观众席可容纳600余人同时观看表演。为了突出跑马文化,观众席的背景板还绘有跑马图案等。同时,将古村原600平方米的剧场改建为非遗传习保护中心,集中展示“跑马排”的各个环节。
近年来,村民们纷纷牵出自家饲养的农耕用马,穿上古装服饰,身背写有“国疆事急,速报京师”等字样的装饰,在无鞍无蹬的马背上纵马飞奔。参加跑马的马匹数量不一,少则十几匹,多则三四十匹。跑马时间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村民李大爷今年已经60多岁了,他从小就参与“跑马排”,每年正月十六都会骑上自家的高头大马,在青石古巷中驰骋。他说:“跑马排不仅仅是为了表演,更是为了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018年,村里组建了专门的跑马队,将“跑马排”活动向专业化、常态化发展。村里还在景区内设置了古驿道式“跑马排”场地,让游客可以随时体验这一古老文化。跑马队的成员们经过专业训练,表演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不光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表演,还在其他重要节日和活动中展示“跑马排”的魅力,使其成为下董寨村文旅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1年,“跑马排”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央视《记录乡愁》栏目组曾专程来村采访报道。2023年正月十六,新华社山西分社派出团队对“跑马排”进行全球中文直播和英文录播,多家国内网络平台和海外媒体也纷纷转播,观看人数突破数百万人次。随着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跑马排”还带动了当地农家乐、民宿、民俗文化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除了“跑马排”,下董寨村古驿道也是承载文旅振兴的重要载体。古驿道曾经是连接晋冀两地的重要通道,历史悠久。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在过去,这条驿道上人来人往,商贾云集,是当地经济繁荣的象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方式的改变,古驿道逐渐失去了它的功能,变得冷清起来。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积极响应下,村里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定期对古驿道进行巡查和保护。村民们还自发在古驿道上组织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民间艺术展览等,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们还修复了破损的路面,清理了周边的环境,使古驿道恢复了往日的风貌。此外,村里在古驿道两旁设置了标识牌,用于介绍古驿道的历史和文化,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它的价值。
沿着古驿道漫步,驿道两旁的古建筑错落有致,青砖灰瓦,古朴典雅。这些古建筑有的是曾经的商铺,有的是驿站,它们见证了古驿道的繁荣与兴衰。村民宋阿姨指着一座古建筑说:“这座房子以前是一家客栈,来往的客商都在这里住宿。现在虽然已经不再营业,但它依然是我们村的宝贵财富。”除了古建筑,古驿道上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如石碑、石刻等。这些遗迹记录了下董寨村的历史和文化,是研究当地历史的重要依据。为了更好地整合优化旅游资源,村里专门组织了人员对这些遗迹进行了清理和保护,并邀请专家进行研究和解读,让这些历史遗迹重新展现在游客们的面前。
龙潭峡谷是下董寨村的另一大亮点。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龙潭峡谷旅游资源,下董寨村特别邀请了石家庄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团队们,进行实地考察和规划。经过多次调研和论证,一份详尽的龙潭峡谷规划设计方案于2019年出炉。该方案充分结合了下董寨村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地理位置优势,提出了两期开发计划。第一期从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主要投资1 500万元用于开发建设龙潭峡谷景区、入口接待服务区、休闲娱乐区和户外体验区;第二期从2023年4月至2026年4月,再投资1 500万元用于开发建设文化产业区、生态庭园度假农庄、接待服务设施和其他经营性项目。
龙潭峡谷的开发并非一蹴而就。平定县青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下董寨村党支部、村委会经过深入细致的交流与探讨,最终达成开发意向,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龙潭峡谷景区已初具规模,包括龙潭广场、梯田花海、殛鲧峡谷等多个景点。其中,龙潭湿地湖心岛更是景区的核心景观区,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下董寨村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享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此外,下董寨村积极引进非遗项目进驻古街驿道沿街商铺,如砂器、葫芦、剪纸、根雕等,让游客在静态展示与动态体验中深入了解这座别样的非遗旅游村寨。
值得一提的是,下董寨村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情为民系,利为民谋。村里完成了古村落保护、环境整治绿化等工程,所有民居都已进行煤改电工程,旱厕改造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村里建设了深井和纯净水厂,实现了村民集中供水;建设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卫生所以及健身场所等公共设施,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下董寨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促进了村民就业创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据统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7万余元,高出全镇平均水平的10%。同时,下董寨村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让千年古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在未来,下董寨村将计划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例如,提升农家乐和民宿的服务质量,增加更多的高端住宿和餐饮设施,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继续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
此外,阳泉市文旅局还表示将积极对接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有效盘活娘子关电厂等优势资源,推动科幻影视基地项目建设,打造阳泉科幻之城新名片。这一举措无疑将为下董寨村的文旅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让这座千年古村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茹志威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