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治理新思路:数字技术的应用

时间:2024-12-03 14:01:07来源:中共肃州区委党校 文字:娄文娟

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

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治理模式创新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市场化等社会变迁不断推动乡村社会进步与演变,在这一进程中,数字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乡村治理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社会逐渐从传统的静态“画地为牢”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动态“流动”状态,数字技术正是这一变革的重要推手,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广泛传播与应用,不仅丰富了乡村社会的信息流通渠道,还促进了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升级。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使得乡村治理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信息传播往往是中心化的,现在则转变为分布式的信息传递模式,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还使信息更加透明、公正,满足了现代乡村治理的多元化需求。同时,数字技术还推动个人与组织之间的沟通交往方式朝着更加精细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数字化的手段,组织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意愿,实现治理的精准化和个性化,从而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治理结构优化

  数字技术以其多元、开放等特性,正在不断地对乡村治理结构产生深远影响,这种技术的引入,实质上是在重新塑造乡村治理的“骨架”,改变各治理主体的权力分配、职责界定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方式,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数字技术正在推动乡村治理主体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优化与重组。在乡村治理的主体结构方面,数字技术的融入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即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式,这一模式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科技力量等各方能够共同参与治理过程,并根据各自的专长和资源承担相应的职责,这种“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的治理结构,不仅使治理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还增强了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乡村治理的权力结构来看,数字技术推动了权力结构从“单一”向“一核多元”的方向转变,在这种格局下,各治理主体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数字技术的分布式、多中心、开放共享等特点,为这种多元协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使乡村治理结构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数字技术提高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正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力量,通过引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理念和手段,乡村治理正逐步转向数字化模式,这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还使得服务更为精准和便捷。从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层面来看,数字技术如算法、物联网等已经深度融入其中,为乡村带来了诸多变革,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方面,数字技术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电子商务等平台的运用,农产品得以更广泛地销售,农民收入得到显著提升。数字技术还助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智能推荐和在线预订等服务,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风情。政务服务数字化也是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乡村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得政务服务更加透明、高效,居民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办理各类事务,享受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而政府也能通过数据分析,更准确地了解居民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乡村数字化治理的现实困境

数字化治理意识淡薄,技术操作不熟练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治理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然而,在乡村地区,数字化治理意识却相对淡薄,许多村民仍然坚守着传统的观念和习惯,对数字化治理的概念、意义和价值缺乏深入了解,这种淡薄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和推广,进而影响了数字化治理的效能。同时,乡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老年人、留守儿童及妇女等群体在提升数字素养方面面临着更多挑战。他们可能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及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有所不足,部分成员对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存在理解上的局限或偏见,视其更多为娱乐手段,而非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实用工具。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主动学习并应用数字技术的意愿,进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带来了一定阻碍。

数字化基础设施不足,场域薄弱

  互联网时代,信息基础设施被视为乡村振兴的基石。网络基础设施,包括宽带、5G网络的全覆盖以及数字信息平台的建设,都是乡村数字化发展的关键依托。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乡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很大成效,宽带、5G网络的覆盖率持续上升,为乡村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数字化场域的薄弱仍然是乡村数字化治理面临的一大问题。在许多乡村地区,数字化发展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一些偏远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数字化设施仍然落后,网络覆盖不全,信息传输速度慢,这直接影响了数字化治理的推进。同时,数字鸿沟问题也日益凸显,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获取、利用数字资源上的差距,这给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不足和数字化场域的薄弱,仍是制约乡村数字化治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理性导致数字化形式主义

  技术理性以其追求效率、精确计算和增长的特点,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被广泛应用,然而,这种理性有时也导致了数字化形式主义的问题,在追求绩效的驱动下,各地纷纷进行数字化建设,但这些同质化、重复性的数字化平台实际使用率却很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各平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不互通,“数字孤岛”现象显著。这不仅影响了数据的整合与利用,还导致了工作的重复和繁琐,乡镇工作人员和乡村居民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填表”负担,数字化考核也引发了严重的数字形式主义,这种现象表现为碎片化建设的方式偏离,以及多元主体协作治理的困难,最终增加了治理的负担,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以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健康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路径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乡村治理数字化共同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党的领导在乡村治理数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核心引领角色,因此,要确立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将党的方针政策贯穿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全过程,这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战略与党的中心工作深度融合,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数字化知识,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数字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同时,要构建“一核多元”的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在党组织的协调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应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多方共治、共享、共赢的局面,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此外,还要确保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这要求制定明确的数字化发展规划,确保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方向和目标与国家战略相衔接,加强监管与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数字化进程中的问题,确保乡村治理数字化健康有序发展。酒泉市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与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深化并拓展“平急结合·应急支援”的志愿服务体系,不仅组织了150余家共驻共建单位和2 300余名在职党员在线注册并参与服务,更形成了一张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服务网络,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与响应速度。

树立数字化治理理念,提升农民数字乡村治理素养

  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树立数字化治理理念,提升农民数字乡村治理素养,是适应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达成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深化对数字化治理理念的认识,摒弃过去传统的、封闭的管理思维,转向开放、包容、协同和整体性的新思维,这需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普及数字化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农民对数字化治理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农民的数字乡村治理素养,这包括加强农民的数字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数字应用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参与乡村治理,并且要加强农民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提高农民在数字化治理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健全数字化基础设施,强化数字乡村治理的时效性

  在提升数字乡村治理的时效性方面,健全数字化基础设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应加大对5G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等关键技术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这些技术不仅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推动乡村现代化的关键动力,通过建设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可以确保乡村治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高效处理,提高治理的时效性。此外,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也是提升治理时效性的重要途径。例如,公路作为乡村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化转型可以大幅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通过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为乡村治理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持。还应加强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通过构建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可以整合各类治理资源,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提高治理的匹配度和价值性。同时,平台还可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满足乡村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乡村治理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例如,酒泉市政府特别注重提升5G网络的覆盖率和普及率,通过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于公共服务领域,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还确保了乡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便利,酒泉市政府对常住人口、外来人员、新就业群体等进行了详细摸排,并将各类关键信息上传至网络,采集了大量辅助信息,特别是对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重点人群实行了标签化管理,为精准高效的智慧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在瓜州县,千兆光纤和5G网络的入村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5%,这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化服务的普及,通过开发“智网瓜州”等便民服务平台,政府实现了信息采集、民意联络、纠纷调解等服务的“一网通办”,提高了办事效率,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酒泉市数字乡村治理的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数字治理规则,为乡村治理数字化减负

  为了推动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进程并为其减负,建立健全的数字治理规则显得尤为重要,从国家层面出发,需要出台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和意见,这些规划和意见应明确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路径以及关键任务,为各地的实践提供清晰的指引,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监管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能够确保数字乡村建设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各地应结合自身的乡村发展情况,对数字治理的制度进行细化,这意味着各地需要深入了解自身的乡村特点、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贴合实际的数字治理策略,通过完善乡村治理数字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可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责任和作用,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在县乡层面,执行和落实中央及各省出台的数字治理规章制度是关键,各乡村应明确自身的发展特点,避免盲目追求绩效和无差别的数字平台开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乡村、了解乡村,发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双重优势。正式制度方面,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明确责任主体、设立监督机制等方式来确保数字治理的规范实施;非正式制度方面,则可以借助乡村社会的传统力量、道德约束以及村民的自治精神等,共同推动乡村治理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建立健全数字治理规则还需要注重数据的保护和利用,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要积极探索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为乡村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