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建设用地高效利用与乡村振兴之路

时间:2024-11-20 14:11:37来源:启东船舶工业园 文字:倪姚菊

  乡村振兴不仅关乎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更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关键一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直接影响到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要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此,研究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效利用乡村建设用地,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的意义

  第一,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高效利用乡村建设用地,可以盘活乡村闲置土地资源,释放土地潜力,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本和人才流向乡村,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增长。第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高效利用乡村建设用地,可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提升乡村人居环境。通过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结构,可以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第三,保护耕地资源。高效利用乡村建设用地,可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保护宝贵的耕地资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挖掘乡村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减少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从而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第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高效利用乡村建设用地,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可以实现城乡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发展,这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乡村建设用地利用制约因素分析

生态约束

  生态约束是当前乡村建设用地利用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态保护红线被严格划定,许多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被纳入保护范围。这些区域往往分布着森林、湿地、水源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生态红线的限制下,乡村建设用地的选择受到极大限制。许多原本适合建设的土地因生态保护的需要而被禁止或限制开发,导致乡村建设用地的供给大幅减少。

地质灾害影响

  我国许多乡村地区位于山区、丘陵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易受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此类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增加了乡村建设的难度和成本。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建设用地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以避免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此外,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可能导致已建设设施受损,进一步加剧乡村建设用地的紧张状况。

人口流失与用地矛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迁徙,导致乡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人口流失不仅加剧了乡村的“空心化”现象,也使得乡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低下。一方面,许多农宅和公共设施因无人使用而被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这种供需矛盾的存在,使得乡村建设用地的利用面临巨大挑战。

乡村发展差异与统筹不足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条件的差异,不同乡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各不相同。一些位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地区的乡村发展迅速,建设用地需求旺盛;而一些位于偏远山区、资源匮乏地区的乡村则发展滞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机制,乡村建设用地在利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盲目扩张、无序开发等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策略

城郊融合型乡村策略

  城郊融合型乡村,位于城市边缘地带,既受到城市的辐射影响,又保留了乡村的特色与资源。这类乡村在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上,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对接城市需求,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与融合。

  第一,对接城市,承担城市功能。城郊融合型乡村应主动对接城市功能需求,利用其地理优势,成为城市功能的延伸和补充。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宁静氛围,发展休闲度假、养老康养、文化体验等服务业,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消费和居住,为乡村带来经济收益。随着城市产业升级和转型,部分劳动密集型或低污染产业可能会向周边地区转移。城郊融合型乡村应积极承接这些产业,为乡村提供就业机会和税收来源。根据城市规划,在城郊融合型乡村建设城市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既满足乡村居民的需求,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

  第二,功能互补,塑造休闲农庄。城郊融合型乡村应充分发挥其自然资源优势,与城市形成功能互补,打造休闲农庄,提供独特的乡村旅游体验。将乡村的农田、果园、林地等资源整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利用闲置的农宅和集体建设用地,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休闲农庄,提供餐饮、住宿、娱乐等一体化服务,满足城市居民对乡村休闲度假的需求。通过举办农业节庆活动、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推广农旅融合产品,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三,政企合作,兴建农业产业园。城郊融合型乡村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兴建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农业产业园的建设给予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营,提高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和运营效率。依托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附加值高的产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集聚提升型乡村策略

  集聚提升型乡村通常具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和规模化产业基础,且人口总量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这类乡村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高效利用建设用地,可以进一步推动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集聚提升型乡村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集中开发,打造新型产业,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新型产业的选择应基于市场需求、乡村特色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如乡村养老、康养、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潜力,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可以邀请专业机构进行产业评估和规划,确保产业选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规划确定后,采取集中开发的方式,将建设用地集中用于新型产业的打造。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同时,可以通过村村联合的方式,集中发展旅游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对乡村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明确各村的旅游特色和优势。通过联合开发,形成乡村旅游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通过规划引领,避免无序开发和恶性竞争,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可以选取规模较大、基础设施完善的中心村作为引领,通过用地指标的转移,实现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对中心村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确保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加强对周边乡村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其协调发展。

特色保护型乡村策略

  特色保护型乡村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民族特色,是乡村振兴中的瑰宝。针对这类乡村,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策略应着重于保护和利用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适度开发,发展特色旅游。首先,全面调查评估,明确旅游资源。特色保护型乡村应对乡村内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评估,明确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确保这些宝贵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其次,规划旅游线路,提升服务质量。根据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规划合理的旅游线路,确保游客能够充分体验乡村的独特魅力。同时,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住宿、餐饮、卫生等,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的温馨和舒适。最后,促进产业融合,实现多元发展。鼓励和支持特色保护型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如农业、手工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通过产业融合,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还可以提高乡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风貌整治,充分利用农宅。首先,制定风貌整治规划。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风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风貌整治规划。明确整治的重点和方向,注重保护乡村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同时兼顾现代生活的需求。其次,修缮保护传统建筑。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恢复其原有风貌。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加固和修复,确保传统建筑的安全和稳定。同时,注重与传统建筑的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的乡村景观。最后,功能转换农宅,增加收入来源。鼓励农户将闲置的农宅进行功能转换,通过合理利用农宅,不仅可以提高乡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这些改造后的农宅还可以成为展示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

搬迁撤并型乡村策略

  搬迁撤并型乡村由于地质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敏感或人口流失严重等原因,往往面临较大的发展困境。对此,应着重于生态移民和用地指标转移。

  第一,搬迁撤并型高潜力区乡村。虽然高潜力区乡村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但由于本地条件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因此,需要采取工程手段进行防护。如加固边坡、建设挡土墙等,确保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等,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度进行乡村建设,如修缮农宅、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以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些建设活动应注重与乡村的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第二,搬迁撤并型中低潜力区乡村。政府应牵头组织生态移民工作,制定详细的搬迁计划和安置方案。根据现有村庄规模和村内人口数,在安全适宜的地区异地选址建造新居。通过生态移民,将村民从地质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搬迁出来,确保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村民搬进新居后,腾退原有的宅基地和建设用地。村集体组织将原村庄建设用地统一拆除建筑物,进行土地复垦还林。复垦形成的用地指标一部分用于抵消新居占用土地,另一部分纳入增减挂钩项目,回收新建社区花费成本。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还可以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在异地安置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搬迁村民的就业和创业。通过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并实现稳定就业。同时,鼓励和支持搬迁村民参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动,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

基础整治型乡村策略

  基础整治型乡村是指乡村现状发展与约束特征均不明确,乡村特色不明显,且普遍现状生存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较为落后的乡村。

  基础整治型乡村中高潜力区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乡村特色不明显。可通过联合周边乡村,形成发展集群,共同找准发展方向,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对此,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周边乡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明确发展方向。由村级集体组织引导有闲置宅基地或农宅且有意愿进行盘活的农户,将资产统一进行规划和管理。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驻,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与周边乡村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旅游、农业等产业,形成发展集群。

  基础整治型低潜力区乡村发展潜力较低,区位优势差,以产业生产为主。可通过有偿退出废旧宅基地,释放土地资源,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值和村民收入。对此,应鼓励农户有偿退出废旧宅基地,由村集体组织进行统一整理和复垦。将退出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恢复其农业生产功能。结合乡村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高效益作物、发展生态农业等。政府应发挥统筹作用,将复垦形成的土地指标进行合理分配,一部分用于补偿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损失,另一部分用于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不仅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可以充分挖掘乡村建设用地的潜力,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为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提供有力支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土地政策的不断完善,乡村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确保乡村建设用地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土地保障。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

  监审:罗学茹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