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
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内涵与特质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再表现,其以高创新、高自主为导向,以劳动者、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配置优化组合为基本内涵,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新质态,其本质就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取向
新质生产力旨在通过构建现代化制造业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生产力要素配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以高原创、高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实现科学技术高水平地自立自强,推动我国生产力在新时代下进一步发展,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从世情角度出发,当今世界逐渐出现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科技封锁等趋势,我国作为世界最大贸易出口国受到这些趋势影响,外部压力增加;从国情角度来看,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制造业比重逐渐加大,国内由物质产品短缺逐步走向无质产能过剩,其中以土地、劳动力为代表的低成本生产要素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地位逐渐下滑,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等要素日趋重要,底层内部压力逐渐增加。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与不断涌现,在内外相互作用的关系影响下,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学家、科技创业者等为代表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第一要素,不断优化满足生产力结构配置与新型技术人才需求,使得生产关系逐步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面对内外部压力,新质生产力以原创性、创新性为核心,推动科学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同时促进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深化转型,促进经济与生产力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就是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在新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实现现代化的最新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与基石,“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些成分组成了生产力。为了适应信息化产业发展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该理论随时代变化与中国变化而孕育出了新质生产力理论架构。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在劳动者中,明确指出提升劳动者素质素养,提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性思维发展,解决推动技术产业创新性发展;在生产资料中,提高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生产水平,使得实体经济同新兴技术有效结合深度发展;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对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结构配置进行优化与有效地组织,同时以新质生产力核心的科技创新推动、颠覆性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前进。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生产力的进步,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较之下产生了不同的内涵特征,为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在科学技术中需求创新的推动,在生产力要素配置中加强创新与优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涵。
新质生产力的特质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体现高水平现代化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最显著的特质即高技术、高效能与高质量。随着我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质生产力的“新”字,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前进发展的新,是对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性预见的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最为核心的在于创新,新兴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与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管理。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与核心是高新技术的发展,运用新技术实现生产效率效能与产品质量的极大提高;其次,新质生产力以生产要素配置优化为支撑,提高劳动者生产素质,通过智能化新技术手段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各个资源的高效应用;最后,新质生产力以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为要求,不断地向人民提供高质量产品。在产业发展形势上,推动传统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产业,创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体制与机制上,不断地深化改革、激活生产力发展、优化生产力配置,使新质生产力不断进步,同时生产关系也与之相适应。
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不断前进的大背景下,向我国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经济指明了前进的新方向,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与自身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不断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蓝图与发展样本。
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与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融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治理信息化、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产业业态多元化等,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动农业现代化走向更深层次、更深领域的变革。
加强乡村治理能力信息化
农村作为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元,是基层治理的根基与重要领域,通过新质生产力最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创新,全面融入乡村治理整体框架当中,推进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变革。
在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建设发展智慧农业,依靠对物质生产资料与生产方式变革,通过区块链、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的流程、结构实现精准化管理与智能化控制,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与产品高质量产出,促进农业生产向高水平、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加快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平台的构建,将新质生产力融入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实现数据资源共通共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生产关系符合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变革。乡村治理能力的信息化,有助于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优化乡村规划与治理效能,增强了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提高公共治理透明度,优化治理结构,进而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治理交互融合,推动乡村治理效率与服务质量实现高水平、高效率的现代化。
助力乡村农业技术现代化
2024年6月全国耕地总量达到19.18亿亩,但可耕种面积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均。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借助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完善落实有关政策。在农业生产领域,统筹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数字化农业建设等多种新型农业业态推进,借助新质生产力的建设发展,以科学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关键生产要素,推进农业技术现代化改造、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不断优化升级。
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培养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由新的农业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等共同形成新型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例如,通过生物技术创新,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协同建设,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与条件实施科学管控,不断优化农业生产过程,形成高精准、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模式。
现代化农业技术是今后农业发展前进的必然趋势。农业业态、产业要通过农业数字智能化、科学系统化、绿色可持续化方向前进,劳动者采取符合当地特点、特征的科学生产技术,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乡村产业业态多元化
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融合建设发展,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助力,从而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打破了信息传递的空间与时间桎梏,畅通区域间信息流转,推动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式透明化、传播高效化。通过引进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精准农业技术等,推动农业产业链整合升级的基础上与二、三产业高效融合,催生休闲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产业新业态,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养老产业等融合绑定,催生线上云农场、农业文化小程序等信息技术平台,融合推广。通过新质生产力,不断优化农业产业资源配置,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形式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升农业资源配置科技要素比重,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最为基础的技术支撑与效率保障。
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新质生产力对乡村产业业态多元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有着积极正面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潜在单一性风险,同时可以增强乡村农业产业可持续性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乡村整体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创新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为农业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展望与实践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逐步融合是大势所趋,新质生产力通过对农业生产中各个要素的资源配置优化,采取更为先进管理与教育方式、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更为高效的资本配置,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力。
人才资源再开发与职业教育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高素质劳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需要对人才资源再开发,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在这些领域中,不仅仅包括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科学技术实施人才,同时也包括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这些人才资源能够帮助农村劳动力较快适应新形势下新产业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与转变,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与创新力。
在人力资源再开发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培训可以提供必要的现代化农业技能知识,提升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科技应用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产品附加值。职业教育培训需构建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复合人才培养框架,通过教育、研发、实践、创新的流程,支持供应农村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中,将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第一要素,有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人才发展环境,更有助于吸引农业领域专业人士、优秀企业家投身乡村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特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在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以数字化与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科技创新运用到农业产业中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精准灌溉、病虫害防控等。
在农业产业链中,表现为劳动对象如新材料、新能源逐渐丰富;种业产业自主率、创新率不断提升;生物技术农药、肥料领域研发规模增大;生物制造与卫星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普及率逐渐提升等。首先,这些科学技术创新能够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与质量,以最简单逻辑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其次,科技创新通过各类传媒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平台中同种类中不同品类的商品相互竞争,客观促进产品竞争力,拓展革新传统消费者群体,客观增加农民收入;最后,通过提升产业链延伸与农业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原始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减少产品流通过程中损耗,提升产品附加值,从传统农业种植领域逐渐拓展至加工、物流、储存等市场细分领域,开发多种收入渠道,使农民收入渠道形式多元化。这些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与改革,推动了农业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管理措施科学化精细化,帮助农民增产增收,颠覆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农业现代化建设。
优化资本市场配置助力乡村振兴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通过其资源配置功能向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资金支持,有助于促进建立统筹产学研系统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不断投资农业科技相关的在初创期与成长期的企业,提高科学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资本市场配置优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其一,在对资本市场监管的前提下,优化大型银行的“三农”金融服务配置,提供对信用贷款业务以县域为主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精准货币支持,有助于资本市场在助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优化配置,在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中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其二,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主要表现为长周期、高研发、高回报等特点,资本市场投资融入要综合调研,摒弃传统资本市场短周期、回报快的投资观念,支持农业科技板块的初创企业的科技产品研发,开发匹配契合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产品,优化创新融资模式。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资本市场配置优化不仅仅有助于向农业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农村产业发展与经济运行的相对滞后的局面,更有助于通过资本市场的股权债权融资等方式,借助新兴技术平台扩大需求市场,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品牌,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通过科技创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让农业现代化建设得到更好的推进,同时也使得农村新产业新质态与乡村经济得到更多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形式增多,收入得到提高,同时也能让乡村的治理效率得到提升,从而为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监审:罗学茹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