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农村地区医养结合新模式
我国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养老所面临的问题更加迫切。以陕西省汉中市各县以及农村地区医养结合模式为出发点,分析其农村地区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汉中市农村地区医养结合的优化路径,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提高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质量。
我国在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比重为18.70%。2023年,民政部公布《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1.8%。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在此之后,多项关于医养服务相结合的政策落地,并且逐步趋于丰富和完善。
农村医养结合模式的含义
“医养结合”是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医”是基础,“养”是核心。“医”包括对疾病的识别、对疾病的早期干预以其临终关怀等医疗技术,更多的是一种身体上的支持。“养”包括康复训练、日常学习、日常护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因此,医养结合是医疗和养老服务的结合,是一种可行的改革模式。
随着医养结合模式的不断丰富,众多学者对医养结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总结。穆光宗(2012)指出了养老的机构支持、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要“三结合”。王浦劬、雷雨若、吕普生(2018)从结构性改革和政策制定、医疗与养老服务机构的机制衔接以及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三个维度出发,探讨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构建路径,以满足医养结合的一体化需求。冯玉莹(2022)总结了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2023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诸多城市也在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医养结合新模式。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更多是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卫生院医务人员收入不高,设备陈旧,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例如,2020年,甘肃省卫健委在官网发布消息,对甘肃省2015—2019年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违约名单进行公告,名单显示在过去五年中,共有251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违约,对当地农村医疗事业造成了较大影响。而部分农村老年人常年在田间劳作,难免出现健康问题,其健康意识较为淡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发展成慢性病、重大疾病。
此外,当前农村地区的医养结合模式主要以“两院融合”为主,所能提供的服务有限,如简单的血糖、血压、血常规、尿常规测量等。如果农村老年人患上隐匿性冠心病、内分泌疾病,就必须前往县级及以上的医院就诊。我国当前仍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不能将城市的医养结合模式直接照搬到农村。因此,本文以汉中市农村为例,以供给侧视角探究农村地区医养结合模式,以推动农村医养结合的发展,使更多农村老年人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汉中市农村地区医养结合模式的实践
汉中市作为我国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当地政府对医养结合模式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随着政策的实施与完善,汉中市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已较为成熟。农村地区是医养结合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2022年,汉中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计3431个。其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6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2537个,门诊部6个,诊所及卫生所、医务室692个,乡镇卫生院床位4901张。并鼓励村卫生室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签约,结合自身服务能力和资源配置情况,为入住的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定期就诊、慢性病管理、重大疾病预防等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基层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结合,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此外,鼓励家庭医生提供签约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康复机构为家庭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以智慧医养为载体,逐步延长智慧医养服务链,打造养老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双层物理空间,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区域内养老服务数据的融合,全面打造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品牌。笔者总结出汉中市农村地区医养结合模式的有益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第一,汉中市南郑区采取了新型全方位照料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挥市场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部分公共服务事项外包给具有资质和条件的企业,为特困对象提供“订单式”照料服务,包括膳食配送、洗衣扫地、精神慰藉等,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康复建议,持续推进特困供养机构养老服务和消防安全达标工程建设。同时,通过打造大数据平台,推出智慧养老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通过规范化的服务流程,即群众呼叫、线上派单、线下处理的方式,连接服务网点、基层医疗机构和相关社工志愿者,为当地的特困对象提供有效率、有层次、有温度的服务。同时,汉中市南郑区青树镇建立了全市首个养护院,建有失能老年人洗浴室、康复训练室等,设置护理型床位74张。在养护院的病房内,采用了卫生间紧急呼叫器、氧气系统以及无障碍坡道。未来,可以尝试将南郑区的新型全方位照料模式应用到青树镇,加强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结合,更好地满足该地区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需求。
第二,汉中市洋县推出了签约服务型的新型医养结合模式,通过成立“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与老年人签订服务合同,医务人员定期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等指标,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观察与评估,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以便后期回访。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所、养老服务机构建立了固定的服务关系,在一定时间段内,医务人员会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健康教育培训,使养老服务机构能更好地满足当地老年人的需求。同时,洋县改扩建镇卫生院7个,建成村标准化卫生室170个,形成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降低了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以及疾病发生的风险,从而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第三,汉中市镇巴县凭借中药资源这一独特的优势,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先后投入近亿元,建成了以县级中心敬老院为核心,八个区域敬老院为支撑的农村特困供养服务体系。首先,镇巴县盛产独特的天然药材,近年来坚持培养中医人才,挖掘适合本土医养结合模式的中医典籍、偏方、验方和传统中医治疗模式,开设中药适宜技术培训班,为本县以及各个乡镇的老年人提供有关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健康风险评估服务,结合中医所倡导的养生理念,提供特色的按摩保健、针灸推拿,中药药膳等服务。其次,在智慧养老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镇巴县引入了先进的智慧医疗系统,该系统可以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医护人员与老年人家人的数据共享,解决了独居老年人群体的“信息孤岛”问题。最后,截至2020年,镇巴县敬老院床位数1170张,全县集中供养率达到27%以上,床位使用率超过92%。按照就近原则,建立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关系,在一定时期内为老年人开展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综上,镇巴县的医养结合模式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不仅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积极引入他省先进的智慧医疗系统,打造当地特色医养结合模式,不断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汉中市农村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
汉中市各县及农村地区的医养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农村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的需求,对其他农村地区的医养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何让医疗和养老深层次结合,从而高效地协调医疗资源,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总结出汉中市目前农村医养结合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农村地区医疗与养老融合程度不足,养老信息不匹配
首先,汉中市部分农村地区设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其是我国医疗机构系统的一部分,范围覆盖比较广。但部分农村地区乡镇一级的养老机构缺失,无法提供专业化的照料服务,生活不能自理、家庭又无力照顾的老年人只能依靠乡镇卫生院提供的简单的医疗服务,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其次,汉中市部分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健康意识较为薄弱,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低,仅依靠“家庭养老模式”满足养老需求,对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了解程度较低。最后,汉中市部分农村地区缺少养老资源配置,造成了医养结合机构缺乏、医养服务衔接脱节等问题。
农村老年人群体具有特殊性,服务的精准度不足
农村老年人群体较为庞大,类型也较多,包括高龄老年人、自理老年人、独居老年人、失能老年人等。在具体实践中,汉中市部分农村地区的医养结合机构只是根据老年人的病例或就诊信息进行简单评定,不能详细记录并了解老年人的基础信息,更无法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个性化养老需求。仅提供日常疾病的简单干预,或者是物质上的支持,忽略了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以及精神慰藉。服务需求精准度的缺失,可能会造成医疗与养老资源的浪费,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导致效率低下。
农村地区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实践表明,医养结合模式是在地方政府主导下进行的,但受制于传统的层级组织结构,与医养结合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通常比较分散,职责分工的不同可能会造成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而医养结合需要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共同治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多方管理的情况,导致汉中市部分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无法实现有效衔接,难以进行统筹管理,医养结合模式呈现“碎片化”特点。
汉中市农村地区医养结合的优化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医养结合能够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是老年人实现晚年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根据上文归纳出的汉中市农村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优化路径。
推进农村地区卫生院、养老院双向融合
汉中市部分农村地区的医疗机构和服务机构的融合程度不足,服务质量存在差异,需要将基层卫生院和养老院合二为一,将医疗技术力量嵌入养老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医养共需”的基本生活。农村地区卫生院、养老院双向融合不仅可以满足农村老年人就近、便捷的养老服务需要,还可以有机整合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避免医养结合过程中出现服务重叠、资源闲置等情况,增强了养老服务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住、医”一站式服务。
推行农村地区老年人分级诊疗制度
汉中市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对当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开展详细调查,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推行农村地区老年人分级诊疗制度,对身体健康的群体采取预防性措施;为患有慢性疾病的群体提供血压测量、血糖监测等服务,照顾其日常生活;对患有重大疾病的群体,实行专人专案管理。一般而言,农村地区医护人力资源相对不足,汉中市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县级及以上的医院牵头,建设人才队伍,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加强巡回指导、技术指导以及专业指导,采取驻点方式,采用专业诊疗方式,对农村老年人的疾病进行专业判断。
鼓励农村地方多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汉中市农村地区要想推进基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必须明确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职责和分工,积极开展协同合作。地方政府应听取养老服务各部门和机构的合理诉求,制定科学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政策,达到利益均衡,促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有效合作。首先,可以鼓励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与周边敬老院达成合作关系,解决养老院老年人的医疗照护问题。其次,相关机构可以引入第三方力量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行成本,在过程中加强沟通交流,确保医养结合模式的标准化。
综上所述,当前,汉中市农村地区医养结合模式虽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其他农村地区的医养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借鉴性意义。农村地区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结合,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能更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真正践行“积极老龄化 ”理念,能让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过上更体面、更幸福的生活。
《村委主任》杂志 和羽楠摄
编校:李霞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