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盘活农村文化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4-09-25 11:27:34来源:河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焦晓敏 李国燕

  农村文化资源不仅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和民俗活动,还涵盖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兴文化表现形式。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大南坡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前,其在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就大南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文化资源开发路径进行探讨,以揭示文化资源开发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从而为类似区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村文化资源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传统,也是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河南省焦作市大南坡村作为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戏剧、民俗、历史建筑等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不仅能够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带动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大南坡村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着保护与开发并重、传统与现代兼容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文章将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大南坡村的文化资源,不仅关注文化资源本身的价值和使用,更着眼于如何通过这些资源的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期为有相似背景的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农村文化资源概述

文化资源的定义

  文化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资源是指与人们的文化活动直接相关的所有元素,包括语言、艺术、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形态,其主要作用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传承。这些资源构成了一个民族和地区文化身份的核心,是维持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自觉的基础。狭义的文化资源则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资产,包括可以商业化的艺术作品、文化遗产、创意产品以及相关的服务和技术。电影、音乐、文学作品、艺术展览以及旅游景点中的文化表现形式都可以视为狭义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的特点

  文化资源具备无形性、差异性、适境性的特点。无形性是指文化精神和气质是以不可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当中、意识之内的。这种特点赋予了文化资源极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各种现代媒介得以传播和再创造。差异性体现在每一种文化资源都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文化背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仅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互鉴,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适境性这一特点则强调文化资源与其所在环境的关联性,即每一种文化资源都是其生长土壤中独特历史、气候、语言和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与环境的密切关联性使得文化资源在不同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力。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的意义

增强地区文化认同感

  在地区文化认同感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文化遗产作为连接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这一作用。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乡土风情画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这些都是地区文化身份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当地居民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还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归属感与安全感。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方面还强调教育与传播的重要性。博物馆、文化馆等的建立促使农村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不仅提高了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还提升了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此过程中,地区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得到了展现,外部对该地区的认知与尊重得到了提高,当地居民对地区文化传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了增强。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民俗活动以及传统艺术,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资源,合理开发这些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本地的文化遗产,还能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例如,可以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市场,激发国内外游客的兴趣和购买欲望,从而推动从文化产业到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则可以大幅提高地区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促进文化品牌的打造,吸引外部投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除了文化旅游外,农村文化资源还可以利用数字媒体进行再创作,从而实现广泛传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传统文化故事和艺术形式数字化,开发在线教育课程、虚拟现实体验等产品,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收益,还能提升地区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增强社区凝聚力

  在挖掘与利用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重视和保护那些能够展现乡村特色和历史传统的文化形态可以增强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能够增强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个体与社区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实践中,传统节日活动、民间艺术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使年轻一代体验和学习本土文化,还能让老一辈传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种代际文化交流有效加强了社区内部的联系和理解。在此过程中,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还促进了社区成员间的经济合作与社会互助,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整体稳定性。这种由内而外的凝聚力的增强不仅有助于形成持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社区结构,还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案例分析:河南省大南坡村文化资源开发

大南坡村的历史与文化资源

  大南坡位于河南省修武县西村乡东北部浅山区,由4个自然村组成,拥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怀梆戏是该地区传统的戏剧形式之一,承载着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艺术形式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得以保留和传承,成为村庄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南坡村会不定期举办怀梆戏与摇滚乐的联合演出,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使村民能够接触和理解多元的文化形式。这样的文化活动使得大南坡村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能够与外界的多元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大南坡村的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大南坡村巧妙地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自然资源,成功转型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模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南坡村保持了原有建筑的历史风貌,将这些老屋转化为展览馆、书店、民宿与茶吧等特色文化空间,在保留了乡村历史记忆的同时,成功地将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既有地方特色又不失现代感的体验。其次,大南坡村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对文化活动进行了创新。村里每年深秋都会举办“南坡秋兴”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创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参与,为他们展示创作和进行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不仅丰富了村落的文化生活,还激发了当地文化产业的活力,促进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文化旅游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最后,大南坡村将山村风貌、民俗风情及历史文化等有效转化为乡村民宿、乡野美食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还为当地居民拓宽了增收渠道。如今,大南坡村已成功将自身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大南坡乡村美学示范村被评为2022年河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大南坡村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

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大南坡村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采用了“修旧如旧”的方式,将老建筑改造为民宿、展览馆、书店以及茶吧等。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建筑的原有风貌,保护了村庄的历史文脉,然而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原本规模较小、仅供村民使用的传统空间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也被改造为更加商业化的设施。这种转变虽然有助于提高村落的经济收益,但也导致原有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使得文化资源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引发了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和原生态保护也是大南坡村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南坡秋兴”等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如何确保这些活动能够持续传承村庄的文化特色,如何在活动策划与执行过程中平衡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表达方式,确保活动不脱离村庄文化的根基,成为大南坡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资源的商业化风险

  大南坡村在将传统建筑改造为民宿、茶吧等商业设施的过程中,虽然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风貌,但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文化内涵的逐步消退。建筑传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逐渐淡化,商业价值日益突出。这种转变虽然能在短期内吸引游客,提高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逐渐失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文化活动本应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过度追求观赏性和娱乐性会忽视其本质,使文化活动变成一种简单的商业表演,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随着大南坡村文化旅游的兴起,不断增加的游客数量对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了压力。文化旅游在为村庄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保护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村庄原有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氛围,村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干扰,原有的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被逐步侵蚀。

文化产品创新性不足

  大南坡村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如何将其创新性地展现给现代消费者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当前,传统文化传统的表达方式已无法在快速变化的文化市场环境中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大南坡村的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也相对单一。以大南坡村的“南坡秋兴”活动为例,虽然该活动成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创作者,成为村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但每年的活动内容大同小异,缺乏新颖的观点和创意表达,不能为游客提供新的互动体验,因此难以持续激发游客的参与兴趣和热情。这对希望通过文化活动推动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南坡村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南坡村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加强文化教育与培训

  大南坡村可以设立文化教育中心,开设各类文化课程,定期组织传统音乐、舞蹈、戏剧及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让年轻一代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兴趣,培养他们成为未来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大南坡村在加强文化教育与培训时,需要注重发挥老一辈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作用,可以定期举办“师徒结对”活动,让经验丰富的老手工艺人直接向年轻的学习者传授技艺。这一过程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传递。大南坡村还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出版图书等方式,对这些宝贵的知识和技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保存,使其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

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大南坡村应当着力打造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村中的传统建筑作为展览场所,展示本地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并在这些场所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游客体验真正的乡土生活。与此同时,大南坡村还应加强对文化故事的挖掘与传播。文化故事是连接游客与当地文化的桥梁,因此,大南坡村可以建立专门的文化导览团队,导游应深入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并将这些知识以声情并茂的方式传达给游客。讲解大南坡村的历史沿革、村中名人的生平事迹以及传统节日的由来等,可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此外,大南坡村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虚拟游、移动应用程序,使游客在未到访之前就能初步了解大南坡村的文化特色,以此提高旅游的吸引力。这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也为其他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创新文化产品开发

  大南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重新解读和包装转化为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化产品。例如,可以借助现代剧场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对怀梆戏进行再创作,在保留原有艺术魅力的同时增强互动性和观赏性,使其更好地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同时,可以设立文化创意孵化中心,定期邀请设计师、艺术家、市场营销专家等短期驻村,与当地的手工艺人共同探讨和开发新的项目,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创意,从而为村内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进而开发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建立在线展示和销售平台,将这些文化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提升大南坡村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综上,文章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省焦作市大南坡村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展开了研究。同时,分析了大南坡村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文化资源的商业化风险以及文化产品创新性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文化教育与培训、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及创新文化产品开发,旨在促进该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以及为其他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乡村提供范例。


《村委主任》杂志 李惠琴摄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