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旅游助力天龙屯堡村寨“焕新颜”

时间:2024-09-24 16:00:41来源:贵州民族大学 文字:王 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驱动轮,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农民实现生活富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文章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屯堡村寨的旅游要素进行分析,梳理当地的旅游资源,研究天龙屯堡村寨在旅游场域中如何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带动乡村旅游升级。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关系国家整体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根本性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政府发布的一系列文件政策都在积极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乡村旅游来实现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优化乡村的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乡村战略的实施。天龙屯堡景区以文化旅游的创新建设为核心目标,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创新方法,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利用。这不仅加速了旅游产业的增长,还推动了旅游的高品质发展。通过旅游,村民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加富裕,农民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天龙屯堡旅游场域的形成

  天龙屯堡地处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境内,位于通往云南的重要通道上。屯堡居民在语言、服装、建筑和娱乐方式上与周边的村落有所不同,这种独特的文化被称为“屯堡文化”。明初朱元璋派军队调北征南,并在此地大规模驻扎,这些士兵主要来自江浙地区的汉族。战争结束后,他们在这里驻扎军队,距今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

天龙屯堡的建筑特色

  安顺屯堡居民的建筑多为四合院,将石头运用于建筑中,不但耐用,而且还能进行军事防御。单户的三合院和四合院布局合理,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巷道和严密的防御体系,屯堡民居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相互支援邻居,保证了一宅一户的私密性和安全性,也维系着左邻右舍。屯堡民居中最具有军屯文化的就是碉楼,是居民遇见敌人时的最后一道防线,墙上设了许多射击口,战时以便在碉楼内观察敌人,化被动为主动去攻击敌人,体现了屯堡民居独特的军屯文化。由于其雄伟坚固的建筑结构,天龙屯堡一直保存至今,并成为旅游的独特景点,游客可在此感受屯堡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风情,是探寻当地特色的首选之地。

天龙屯堡的服饰风格

  屯堡传统的女性服饰颇具特色,被称为“凤阳汉装”。目前在屯堡村寨中仍有部分妇女仍然穿着这种服饰。当地人有俗语来形容凤阳汉装:“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一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头上两个罩罩,通常是用来区分结婚与否,结婚了的妇女会把头发用发网罩起来,用两缕头发盖住耳朵,称为耳盖发,然后头上再戴黑色或者白色的帕子。未婚的女孩则将头发梳成一根辫子,用红绳系上。耳上两个吊吊就是银制成的耳环,屯堡妇女多戴银饰,银手镯、银戒指等。腰上一个扫扫就是系上丝绸系腰,颜色为黑色,长度则根据人的高矮胖瘦来制作,一根根的丝线从腰部垂下来,前面系上各种图案的围腰。脚上两个翘翘就是指屯堡妇女穿的绣花鞋。

安顺地戏

  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员们戴着木刻的假面表演,展现出屯堡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地戏中的面具制作精美,流程复杂,从雕刻到上色都需要围绕演绎的人物性格特征去制作。演出场地没有固定的位置,一般都是在村寨的空地上。流传下来的地戏有300多堂,地戏内容大多都是南征北战、忠君爱国的武戏。地戏所表现的忠义、勇敢等价值观与中华文脉是融为一体的。安顺地戏的人文景观是旅游开发的亮点,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并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天龙屯堡在固定时间内会在镇上的演武堂进行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图1 安顺地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龙屯堡的文化习俗

  每逢正月,屯堡都会举办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开财门、滚铁环、打陀螺、跳大海、打纸板、抓石子、踢毽子和打糍粑等各类民俗表演、非遗表演和寺庙祈福等活动。


图2 龙年屯堡妇女举行修福活动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天龙屯堡旅游场域的资本分析

  布迪厄场域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主要探讨社会领域内的权力、资本和地位的分布。这一理论认为社会被分为不同的“领域”或“场域”,每个领域都拥有自己的规则、价值观和社会结构。在布迪厄的理论中,权力和资本的分布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经济条件,还与社会背景、文化资本、象征性权力等因素息息相关。个体在这些领域中通过争取和交换各种形式的资本来维持或提升自己的地位。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艺术和学术等多种因素的多种场域。社会这一大场域,是由这几个既有关联又有独立的子场域所组成。因此,文章将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来分析天龙屯堡旅游场域的资本类型和资本数量,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经济资本

  经济效益可谓是旅游业中最显著的效应,旅游业对各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而持续的影响。首先,旅游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就业增长,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旅游业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增加,为当地的商家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这些消费支出不仅推动了当地零售业的发展,也间接促进了其他产业的繁荣。因而,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是经济属性,旅游空间是商业经济活动空间。各行动者的惯习、策略选择和执行都是围绕经济活动展开。天龙屯堡在2001年成立旅游公司后,收入主体变成了旅游公司,通过收取门票、管理费等作为收入。对村民来说,经济资本也尤为重要,村民们可通过卖绣花鞋、小吃等特产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对商户来说,店铺的装修费、水电费、工资等都要求商户要有一定的经济资本,若缺乏了充足的经济资本,则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是商户来投资经商的主要动力,并且也会影响村民在旅游场域中的行动。

文化资本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可以被描述为“在特定条件下,以教育资格的方式被制度化并转化为经济资本的一种形式”。村民在村寨文化空间中,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所习得的屯堡传统文化以及约定俗成的民俗。第一种指的是在长期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所获得的,比如嫁娶庆典、生育习俗、丧葬习俗、祭祀等,都是在不自觉中所形成的、所获得的。第二种是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指的是一些书籍、图片等文化产品,比如,屯堡妇女穿的凤阳汉装,银首饰、地戏、山歌等客观化的文化形式。第三种形式是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指将行动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颁发文凭和资格认定证书等社会认可的方式将其进行制度化。例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和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抬亭子都代表了安顺屯堡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逐步成了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场域理论分析了天龙屯堡旅游场域的资源、资本、行动逻辑等,天龙屯堡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旅游的同质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还需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村寨的旅游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完善旅游设施建设

  首先,要更加注重提升服务水平,引入专业导游团队,为游客讲解历史文化;打造独特的当地美食体验,让游客品味地道风味;同时推出定制化行程,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其次,在规划中融入现代科技,打造智能化景区。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游客可透过AR眼镜感受历史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体现数字化旅游。最后,应注重人性化设计,为游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在景区布局上,合理规划交通系统,提高游览效率。

组建优质旅游人才队伍

  在推动乡村旅游向高品质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一批对家乡和农村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深化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为大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深入乡村,更好地了解乡村,并选择留在乡村。其次,尤其是要加强与旅游行业的专家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要聘请旅游学和行业内的杰出专家作为顾问,并定期组织专家座谈会,提高当地旅游产业的服务质量。最后,可以引入更多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景点解说员,促进乡村旅游的高品质发展。

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

  安顺地戏,作为屯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目前正面临众多挑战。首先,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青年人作为地戏文化传承链的关键组成部分,与地戏文化之间的联系,使得地戏的传承主体面临着流失和异化的困境。其次,地戏表演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面临老龄化的严峻问题。对于那些依赖口耳相传的地戏文化,不同代际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了文化传承的中断。最后,由于经济收益的减少和不稳定性,地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减弱,他们转向了稳定且效果显著的行业,这直接引发了传承的危机。一些长者开始呼吁重视地戏传承,但难以挽回青年的热情。演出节目虽然吸引了观众,但失去了地戏原有的韵味与文化底蕴。地戏不再仅仅是屯堡人的娱乐方式,而是更多地被视为商业表演,这对地戏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像地戏这些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增强文化和旅游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

  在天龙屯堡的旅游场域中,村民、商户、旅游者的行动策略与乡村振兴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他们之间以不同的关系模式影响和形塑了不同互动模式,但最终都导向助力乡村发展。政府、旅游公司、村民、旅游者、商户沿着各自的惯习、行动规则采取策略、展开行动,形成政府、市场、民间三种模式并行的共同体建设。在自上而下的进程中,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政策。在自下而上的进程中,市场对屯堡文化的喜爱、追捧、包容。“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逻辑链互相重叠,共同导向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把社会层面的利益与村民的个人利益连接在一起,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天龙屯堡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笔者从完善旅游设施建设、组建优质旅游人才队伍、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要积极促进天龙屯堡的乡村旅游发展,增强文旅融合,不断提高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村委主任》杂志 申树摄

  编校:董卫娟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