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农村养老难题的破解之思

时间:2024-09-19 17:41:15来源:山东理工大学 文字:殷丽环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我国农村养老困境越发凸显,养老模式是农村老年人获得幸福晚年生活的关键。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依托当地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构建了新型的农村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成为农村养老服务的样本。文章对其深入探究,发现构建此种模式离不开包括政策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的外生逻辑,也离不开现实养老需求、盘活资源、基层自治基础以及充分的社会动员的内生逻辑和依托乡村孝文化以及乡贤文化的底层逻辑。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养老面临困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高达18.7%,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此外,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差异十分明显,农村60岁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分别占比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市拥有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教育资源以及就业机会等都远超农村,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青年。因此,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被飞速前进的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原子化、人口空心化和乡村家庭秩序改变等问题不断冲击,农村逐步从“熟人社会”转向“半熟人社会”,家庭养老的功能日渐下降,农村老人面临着“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困境。而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仍存在着医疗服务政策不足、生活保障政策效果不佳以及精神慰藉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完善和解决。

  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发展问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多形式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改善对失能老年人和重度残疾人的护理服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这些文件内容都体现出国家对我国养老服务供给数量与质量的重视。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初步打造了多元主体参与的“沂源红”民生综合体,该民生综合体是以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基础,以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公共浴室、中心村卫生室、便民超市为主体,其他服务功能相互补充的新型农村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打造了养老服务领域的“沂源样本”,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对农村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的实践逻辑进行探析,有助于我们加快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农村养老服务的完善。同时,该县也尝试为其他地区的养老服务提供经验借鉴,使得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沂源县解决养老问题的实践

沂源县构建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的实践背景

  沂源县农村人口25.2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8.5万,占农村总人口的33.7%,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通过走访沂源县部分乡镇村庄得知,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有着不同需求,但都较为集中在食、住、医疗、娱乐等方面(见表1)。由于沂源县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地形多以山路为主,老年人所在村庄较为分散,因此招商引资条件较差,无法实现产业化养老。同时,大多数老年人并无宽裕资金入住养老机构,这就意味着沂源县只能走村内养老的发展路径。

表1 沂源县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

  沂源县本是贫困县,县内农村敬老院较少,农村老人以家庭养老和政府补助为主要养老方式。但沂源县地处山区,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和经商,留守老人的就餐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落后的交通条件、物理空间上的“分家”、工作上的压力使得子女难以频繁回家敬老。同时,沂源种植林果4.8万公顷,而老年人却是种植林果的主力军。50岁以上果农超过60%,60岁以上果农接近50%。随着老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机能的逐步衰退,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很多老人无法再承担起照料果园的重任。

沂源县构建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方式

  淄博市较早推行“长者食堂”政策,各区县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展开了部署,沂源县农村多以“幸福院”为主,这就为其建立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沂源县通过确定国有平台公司鲁中控股集团统一建设和村级自建的两种方式,在农村实现了“助餐、助浴、助医、助购”一体化服务,并逐步完善了文体娱乐、法律咨询、政务服务、宣讲教育等服务功能。

  针对村集体经济较好的村落,由村级自建场地,政府给予相关补助,建设本村的养老服务场所。经过调研发现,部分村庄的老年人愿意“以地养老”“以房养老”,即把自己的土地或房屋交由村集体,村集体根据自身情况经营,将盈利所得用于赡养村内老人,通过积分管理制充分调动村内志愿者参与到养老服务建设中。还有部分经济条件好的村庄在助餐服务方面实现了60岁以上老年人就餐只收1元,8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就餐的服务。针对村集体经济较差的村落,则是以国投公司作为建设主体,盘活闲置资源,采取新建、扩建等方式组织实施建设。在助餐方面,60岁至79岁的老人每餐只需2元,80岁及以上的老人则只需要1元。在管理方面,则委托专业养老机构负责运营管理,村民在农果业种植过程中所需的化肥、农药、农具等产品需在国投承包的商铺内购买,部分收益反哺于本村养老。“这顿饭,荤素搭配,真是方便又实惠!”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满足了老人们的餐饮需求,“现在食堂运营很好,很受欢迎,一些平时不怎么露面的老人也愿意出门了,每天借着吃饭的空跟邻居拉家常,心情也舒畅了,还方便我们村干部及时掌握老人的情况。”更多的留守老人也通过助餐服务得到了精神慰藉。村内卫生室建成后,老年人也无需担心看病难的问题,不少老人表示看病更加方便。与此同时,老年人还能够得到免费理发、洗澡的服务。各村普遍设立“孝善榜”“慈善榜”,及时宣传子女为老人就餐充值、乡贤能人捐赠助老善款等情况,弘扬农村孝文化以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之前吃完晚饭,我们就睡觉了,现在不一样,村里有了广场和戏楼,我们还能跳跳舞,有时候还表演节目。”农村老人的文娱生活在这一模式中更加丰富多彩。

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的实践逻辑

  沂源县构建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的实践逻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包括政策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的外生逻辑。二是现实养老需求、盘活资源、基层自治基础以及充分的社会动员的内生逻辑。三是依托乡村孝文化以及乡贤文化的底层逻辑。

外生逻辑

  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的诞生与当前我国的政策、人口背景密切相关,外在的政策支持和多方主体嵌入养老实践是沂源县构建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的主要外生逻辑。

  首先是政府的政策支持。沂源县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吃饭难,一方面高龄老人行动不便,无法外出购买饮食材料和自主做饭;另一方面,独居老人仍存在传统观念,不愿多做菜品,导致饮食单一化。因此,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是农村养老中的重点。依靠纯公益性、普惠性的饮食无法维持这一服务,收取过高费用又无法充分调动老年人积极性,由此催生了政府补贴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农村长者食堂。同时,政府也会提供部分场地作为公共空间,政府为农村建设不同大小的养老场地,给予不同的财政补贴,并根据每年到长者食堂就餐的人流量给予资金支持。这就为建成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提供了外在的政策支持。

  其次是多元主体嵌入农村养老的实践。沂源县在建设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时,充分整合了市场和社会的多方资源。资金短缺的村庄引入市场化的养老服务公司,在维持本村养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避免了养老事务的日常管理问题转化为村庄治理问题和干群关系问题。通过不断宣传引发社会关注,为农村老年人带来了戏曲、汇演等公益性文娱活动;助医、助浴等福利性日常照料以及上门陪伴等社会关怀。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养老使其具备了运转的持续性,养老问题不再仅是家庭和政府的责任,更是社会各方的责任。

内生逻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必将无法满足广大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沂源县创新的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不仅缓解了“养老难”的难题,更为外出务工的子女解决了后顾之忧。其内在逻辑在于农村养老存在迫切需求、充分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的资源优势、基层自治的现实基础以及积极的社会动员。

  首先是农村养老存在迫切需求。沂源县农业、果业发达,但从事这类行业的多为中老年,青年人多数外出务工,又由于交通不便使得子女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随着老龄化的加重,从事农果业的人数减少,家庭收入也随之下降。无论是养老成本的上升还是老龄化的加重,沂源县都存在迫切的养老需求的问题。

  其次是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较城市来说更加丰富,除耕地较多外,由于年轻人的外出务工,闲置房屋数量也十分庞大。据访谈可知,沂源县多数农村的半数房屋被闲置或半闲置,不少村庄处于空心化状态,老人也因独自在家而感到孤独寂寞,希望能有人陪伴。因此,村级组织在整合本村闲置土地的基础上,为建成长者食堂或幸福院、敬老院提供了场地,满足了村内老人的饮食需求和住宿需求。在这一基础需求满足后,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还为老人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方便老人聚在一起娱乐休闲。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村庄则在统计好闲置土地面积后交由国有平台公司建设养老场地,剩余土地供国有平台公司使用,部分收益返还本村。有效盘活闲置土地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率,更为加强村民密切联系提供了空间,强化了传统乡村依靠地缘封闭性形成的集体意识。

  再次是基层自治的现实基础。自我国实施村民自治后,沂源县具备了良好的基层治理条件,不少村庄组建了村内自发性、自助性、自治性的巾帼志愿者团队,农村养老队伍的主力军是女性,这就为组建农村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了人才资源。此外,基层自治取得的良好效果为政府、村两委、村民以及村级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养老实践凝聚了观念共识,为建设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筑牢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最后是积极的社会动员。实现农村养老服务一体化治理效能的关键不仅在于村内的自治力量,更需要积极动员村民参与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治理。沂源县将参与农村养老的志愿服务体系与“美在家庭”积分兑换超市相联结,采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同时广泛宣传互助养老、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多元养老方式,广泛动员多方主体参与到农村养老的实践中,为助推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的建成与运转提供动力。

底层逻辑

  农村较城市相比具有更加浓厚的邻里相助文化,同时存在了几千年的中华孝义文化又催生了农村独有的乡贤文化,这就为沂源县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提供了底层逻辑,即伦理基础。

  沂源县素有“山东屋脊”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较为落后的交通条件使得农村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基础,不易受外界潮流文化的冲击。邻里相助和孝义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沂源县得以传承与发扬。沂源县地域辽阔,乡镇之间距离较远,村落内或相邻村庄多为同一姓氏,在农村激活社会内部的伦理规范成为沂源县构建乡村养老文化的首要选择。一方面,沂源县借助“美在家庭”项目充分弘扬家风家训、尊老爱幼的美德,加固了本就存在的孝义文化;另一方面,由孝义文化等催生的乡贤文化又反作用于农村养老的实践,“孝善榜”“慈善榜”的建立为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提供了家庭养老的力量,使这一模式在人才提供、志愿服务、资金流动等方面有强大的活力。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寻找适合当前形势的养老方式。农村有着与城市相比截然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网络,收入的差距使得城市的机构养老、护工养老无法在农村实现;农村大量年轻人涌向城市以及农村老年人安土重迁的观念也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日渐式微。而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众多,养老需求甚广,仅仅依靠政府无法实现普惠性养老,这就需要我们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到农村养老的实践当中,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福利。同时,农村也具备城市不完全具备的优势,例如,农村能减少交易成本,建立风险共担的社会网络;邻里守望相助、乡贤回馈家乡的优良文化;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构建乡村共同体的积极意愿等。农村所具备的各种资源为建设养老服务一体化模式提供了多元力量,而沂源县正是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使机械团结不断走向有机团结,构建了乡村养老的共同体。

  沂源县所探索的这一新型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前农村养老的困境,值得推广与借鉴。这一探索不仅为当地农民谋取了多种福利,将多方主体的力量纳入到养老当中,更发挥了养老共同体的作用,为新型养老模式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促进了乡村共同体的建设。但需要注意的是,沂源县得以成功的原因在于其有着建设乡村养老共同体的良好经济基础和治理基础,孝义文化和乡贤文化也为构建其背后的伦理体系提供助力,此外还有当地政府的重视以及多方资源的整合。但在经济基础薄弱、基层治理基础较差的偏远农村地区,能否将这一模式照搬或探索更加适合当地发展的养老模式仍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的问题。

  编校:肖慧敏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