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面条古今谈
饸饹这种美味柔和的面条,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500多年前就是北方的一种大众化食品。
诗中的“银丝出漏长”说的就是饸饹挤压成形时的状“养麦南北皆态。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有......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到了清代,有关给馅的记载就更多了,如清代文献《黑龙江外记》《尔雅谷名考》等,对“河漏”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就连清代乾隆皇帝每次去围场狩猎,途经一百家子时,都要吃这里的白荞面饸饹,而且还特地传旨,调承德一百家子的厨师进宫,专到御膳房为皇帝和后官皇妃们做饸饹。在下面高乡里,因为盛产荞面和豌豆,从古到今常年都有小贩制售各种荞面、豆面恰馅。在民间,几乎为家家户户一年四季必食之品。因为饸饹面条柔软绵长,象征长命吉祥,所以,农村很多家庭办红白喜事,老人寿诞或小孩满月圆锁,节日待客,特别是村里唱大戏都要吃饸饹。
饸饹面条的制作方法有趣而且简单。下面高乡的家家户户、大多要购置一部专门压恪恰面条的工具,称之为饸饹床。老式的木制饸饹床已不多见,新式的由小到大,式样繁多,或金属或塑料制成。主要构件是床架上有一面斗,斗下有孔,面斗再配一活塞。若吃饸饹时,将饸饹床置锅上,水沸时,将揉好的面胚填人斗内,然后将活塞置于斗内面上,用力压下,面条便从小孔内直接落入开水锅内,待面条者熟后,捞入碗中,浇上肉臊子即可食用。
责任编辑:张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