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与创新——以陇南市为例
摘要:新时代“枫桥经验”是筑牢乡村治理基础的重要发展模式。各地区在学习“枫桥经验”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发展实际,涌现出了许多对“枫桥经验”的学习、借鉴和延伸的新做法,为促进乡村治理价值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文章以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创新为研究对象,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深入探讨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实践——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对该方法的具体做法及取得成效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经验启示,以进一步促进乡村治理纵深发展。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指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在基层治理中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其基本内涵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枫桥镇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推动新时代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
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乡村治理的价值内涵
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乡村治理的价值内涵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以及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等方面。这些理念和做法为乡村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推动乡村治理创新,才能更好地赋能乡村治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首先,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枫桥镇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一理念赋能乡村治理,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人民,关注民生,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乡村振兴。
其次,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1]。党组织要引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从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一理念赋能乡村治理,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凝聚人心,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再次,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推动乡村治理创新,形成乡村治理的新模式。这一理念赋能乡村治理,使其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以治理创新为动力,切实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吸纳各方面力量,推动乡村治理创新,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最后,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了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2]。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这一理念赋能乡村治理,使其能够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创新——以陇南市为例
新时代全面学习践行“枫桥经验”,有力推动乡村治理不断迈向新的阶段,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创新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各地区结合本地乡村治理实践,先后总结形成了具有本地化特色的“枫桥经验”治理创新模式,构建了以乡村治理、经济发展、群众实惠为目标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甘肃省陇南市实践凝练出的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是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赋能乡村治理的特色化、本地化做法。
陇南地广村多,有242个乡镇,3422个行政村[3]。由于地理环境条件限制,这一区域长期以来存在着人多地少、多元民族杂居、群众居住分散、民情复杂等问题。由于发展和稳定双保障的任务十分艰巨,加之部分区域村民法治意识不强,干部工作不够严谨细致,乡村治理任务重、难度大。为此,近几年当地政府深入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本地化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通道为抓手,以多元利益综合协调、权益维护为导向,形成了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这一工作法在2024年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
在落实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本地化、特色化发展的实践工作中,陇南当地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切实将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推行落地。
“1”是指建立明确的工作机构,解决“向谁说”的问题
为此,陇南地方乡镇政府以各村党支部为核心,成立民事直说委员会。成员有“两委”班子成员、村级妇联组织负责人、入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同时,积极吸纳能够服众、具有威望且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发展的乡贤和党员代表等加入民事直说委员会。该民事直说委员会能够直接面对村民,村民可以直接向民事直说委员会反映问题,确保了矛盾问题的直接表达,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间。同时,民事直说委员会还积极发动广大村民,以进村入户为主轴,依托村民小组,详细规划并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村民小组作为网格单元,直接联系组内成员。借助网络、微信群等渠道,不同村民小组之间形成线上联络机制。村民能够第一时间向网格化管理的村民小组反映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村民小组能够随时掌握并予以解决。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直接向民事直说委员会进行反馈。通过这种模式,确保小事在内部解决,大事由民事直说委员会解决,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2”指的是采取两类诉说方法,明确“怎么说”的问题
在民事直说委员会的组织下,当地村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采用现场诉说和网络诉说两种模式来进行问题表达和诉求反馈。现场信息反馈和问题诉求表达主要以村干部值班制度为基础,依托主题党日、党群活动日等活动实现现场问题的动态化反馈。网络问题诉说主要利用“新媒体+村务公开+服务群众”的模式。一方面,建立“民事直说微信群”,收集、整理村民的意见建议,反馈诉求,并建立订单台账,一项一项标注并逐一解决。另一方面,借助市场化力量,以公益方式组织开发了“民事直说微信小程序”。通过小程序扫码,当地村民的诉求得以迅速上传,实现村镇联动、扫码办理。村民能够迅速扫码反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村民反馈问题,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3”是针对突出的重点问题,明确“说什么”的定位
在陇南市,各类乡村事务纷繁复杂,毫无头绪。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归纳,很容易陷入困境、无所适从,难以有效积极地实现村民矛盾的调解。为此,陇南市当地政府通过梳理,将村民纠纷矛盾划分为“村里事、邻里事、家里事”三种类型。对于“村里事”,采取分级处理模式。凡是涉及集体村庄建设、乡村产业规划、征地拆迁补偿等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就归入“村里事”这一管理分类中,按照“急需办、商议办、公开办”三个不同的解决路径进行针对性细化解决。针对“邻里事”,实施介入式处理。将突发性、矛盾性、积怨性问题纳入“邻里事”管理分类中。民事直说委员成员会及时介入,平息村民矛盾,化解纠纷。对于“家里事”,采取精细化管理。构建村民民情分析预警制度体系,通过摸排分析,建立“民情分析预警台账”,摸清居民矛盾纠纷状况及轻重缓急。同时,建立三级分类管理模式,以“红色预警、黄色预警、蓝色预警”三类预警模式为基础,对不同的民情纠纷矛盾进行标注,并随着矛盾化解动态调整预警分类,确保跟踪处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
“4”反映的是四类解决方法,明确“怎么办”的问题
在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中,特别强调了针对村民矛盾问题纠纷的科学解决方法,即采用“直办”“领办”“联办”“督办”四种不同的矛盾解决机制处理问题和矛盾。对于村级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则直接实施“直办”;若村级层面无法解决的矛盾,则上报至乡镇进行“领办”;若乡镇层面亦无法解决,则由乡镇上级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进行“联办”;若是县里面临的共同问题,则由县级政府挂牌“督办”。通过这四级矛盾解决机制,确保乡村治理中的矛盾能够层层化解。此外,这一方法还通过具体的矛盾“画像”,实现了矛盾的明晰、确认、解剖和处理,为陇南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图 陇南市“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具体模式(图片来源于网络)
具体成效
陇南市通过贯彻执行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基层矛盾基层解决的原则,为基层群众参与调处矛盾提供了全面的机会。自这一模式实施以来,从2022年到2023年,共收集当地群众意见3.6万余条,办理问题3.4万余条[4]。陇南市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通过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构建了矛盾问题“说、议、办、督、评、复”的六个循环环节,规范了村镇干部行为,保障了群众权益,提高了群众参与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干部化解矛盾的能力水平。2022年以来,陇南市通过“民事直说”机制,共化解矛盾纠纷案件8500多件,全市信访总量、网上投诉、重复信访同比下降18.01%、20.76%、19.16%[4],这些成果均显示出该工作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乡村治理的经验启示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陇南市的本地化、创新化和特色化实践,对于促进乡村治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当地政府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要建强基层组织,助力乡村治理。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的创新创建和积极贯彻落实,依赖的是村“两委”班子,以及广大基层党员等中坚力量。在推进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无论怎样的机制创新,都应当把党组织放在首位,将提高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搭建起党群共建平台,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作风建设,积极通过经验创新、治理模式创新,发挥乡村治理中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将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纳入基层党组织的动员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各地开花结果,创新实践才能推动乡村治理持续完善。
第二,发挥协同合力,确保乡村治理多方联动。陇南市民事直说“1234”工作方法是乡村治理中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进行创新实践发展的典型,其中心要点是建立民事直说委员会,开展政策咨询、代理办理党员服务志愿工作、收集社情民意、反馈矛盾、调解纠纷等。通过加强合作,将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乡贤代表、党员代表等多方力量整合起来。这些力量是当下乡村治理中的人力资源精华。广泛发动这些人群,就能形成一带二、二带十的联动效应,连点成片,按照时间表、路线图,实现多领域的乡村治理赋能,促进全要素的乡村治理机制贯彻落实。
第三,不断创新实践以提升党建品牌力量。陇南市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继承自新时代“枫桥经验”,但又有所创新,它紧密结合陇南本地的实际情况、民情以及村风村貌,融合了本地风俗和人情,构建了特色化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它建立了民事直说委员会,以平台问题调解为创新点,针对“村里事”“邻里事”“家里事”等不同问题,建立了分级预警跟踪管理机制,采取“直办”“领办”“联办”“督办”分类办理方式。利用文化广场、群众小院、村头议事广场等场所,结合民情二维码等线上工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性地将基层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落实在基层,形成了有特色、可复制、有亮点的工作模式。这是当地群众和广大基层干部对“枫桥经验”的特色化、本土化创新发展。通过陇南市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的品牌效应,有力提升了陇南市乡村治理效能,并推动了经验的复制推广,使这种做法具有持续活力,不断发展。这种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总而言之,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乡村治理,是一个不断创新实践、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结合本地乡村发展实际进行持续延展和本地化落实的过程。陇南市在深入学习“枫桥经验”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其新时代的内涵,结合本地特色和乡村治理实践,实施高质量的创新模式谋划与发展,为当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治理发展之路。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构筑了陇南市自身独特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农民日报.两会上的乡村振兴好声音丨代表委员热议提速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2023-03-12)[2024-09-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111632314897059&wfr=spider&for=pc.
[2]石仲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创新[EB/OL].(2020-07-27)[2024-09-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339865233985948&wfr=spider&for=pc.
[3]雷珍珍.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陇南样板”探析——基于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的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4(01):32-34.
[4]张曦云.陇南市推行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 积极探索新时代基层治理新路子[EB/OL].(2023-11-08)[2024-09-05].https://www.gszfw.gov.cn/Show/371130.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董亚泥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