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困境研究——以坪地山村为例

时间:2024-10-28 11:13:35来源: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文字:谢 喆 王辉煌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新田镇坪地山村借助乡村旅游这一融合型产业,成功整合资源,推动了乡村社会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文章运用发展社会学的“内生和外发”视角对坪地山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其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一系列合理的建议,旨在为该地区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地区应依据本地资源特点,培育特色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生态为基础,整合农业、康养、旅游等资源所形成的综合产业[1]。虽然旅游产业已经取得一定发展,但目前面临一些发展困境。文章从发展社会学的“内生和外发”视角,研究了赣州市信丰县新田镇坪地山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和困境,旨在探索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文献综述

  乡村旅游能够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能够为乡村旅游赋能。陈航、王跃伟运用多种模型分析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赋能的潜力和障碍[2]。乡村文旅融合领域方面,李丹在研究中指出农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扩展新空间,为农业文化的传承与交融注入新动能[3];刘宇青、徐虹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和旅游开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4]。乡村旅游发展不足与困境方面,牛艺飞指出乡村旅游在土地制度、旅游环境保护、法治监督等方面法律不够完善[5];张友、泽仁华珍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羌族地区民宿产业发展模式和问题[6]

  学者对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不足、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等方面都有研究。文章在前人基础上,从发展社会学视角分析了坪地山村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从贫困到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发动力,并探讨了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旨在为该地区乡村旅游提出建设性思考。

理论回顾和研究分析

  发展社会学涉及两方面:首先是对现代社会基本特征问题的系统研究,其次是对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从社会的层面进行比较和分析[7]。将“传统-现代”应用于发展过程分析,就是将现代化过程概括为“内生”和“外发”两种类型[8]。发展社会学内生思想强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创新和创业、政治稳定等因素。外发思想则关注外部因素如国际市场、外国援助、技术转移对发展的影响。综合考虑内生和外发因素能更全面地理解社会发展过程,并指导政策和实践。

  文章从发展社会学内生和外发视角,分析了信丰县新田镇坪地山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当前,该村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瓶颈,研究重点是如何整合和拓展资源,促进坪地山村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坪地山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新田镇南部,以生态资源丰富著称。2012年前,村里的道路泥泞,房屋都还是土坯房,村民主要以务农为生。随着村“两委”组织修路,村庄的旅游业开始发展。2018年,乡村旅游景区正式开业,后成为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景点,年客流量达到6万人。2021年,村集体与旅游公司签订合同,推动旅游景区升级,计划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坪地山村乡村旅游发展历程成绩斐然,是成为研究对象的重要依据。

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研究了坪地山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变化。调查内容包括对当地村民、旅游从业者和游客等的访谈见下表,了解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把握坪地山村整合内生和外发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脉络。

调查对象情况表

研究分析

内生发展分析

  内生思想强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自我驱动因素。坪地山村在2012年之前还是乡镇内出了名的偏远贫困村,其乡村旅游发源于内生发展阶段对资源的整合。布迪厄从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中获得启发,进一步丰富了资本的形式,将其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四类。坪地山村乡村旅游在内生发展阶段,充分利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不断创新创业。

  调查对象1:2012年之前,村里没有水泥路,去镇上需要一个小时。缺乏便捷的交通条件,导致外地人不愿前来购买当地山货。下雨后,孩子们上学道路泥泞,很不方便。

  内生视域下经济资本驱动,坪地山村实现了乡村旅游基础的最初建设。布迪厄指出经济资本处于所有其他资本类型的“最根本处”[9]。一定条件下,各种资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但经济资本似乎更容易转化为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2012年,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筹资30多万元,整合政府资金,改善主干道,提升通行条件,促进了农产品和山货的运输,便利了孩子们上学。2013年,村民开始修建楼房,改善了居住条件。篮球场、休息亭等公共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完善。2022年,村民分红84万元,收入明显提高。经济资本的整合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调查对象2: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增加。村庄各项条件改善后举办了各种活动,增强了村集体的团结。

  内生视域下社会资本促进坪地山村村民和村集体更加团结一致谋发展。社会资本由合作、互惠性规范、信任组成,社会网络是其重要表现形式。坪地山村在村“两委”组织下,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公共活动空间。2013年,村委组织举办了全村茶话会、运动会和采茶戏晚会等,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务的热情。2015年,建立村民微信群,促进了村民之间的沟通。2016年,开始筹划乡村旅游发展,并成立旅游公司,村民积极参与入股。2020年,乡贤筹建红军桥,改善了交通环境。村庄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

  调查对象3:坪地山村的漂流很刺激,体验感特别好,这边的泳池水特别干净,在这里游泳很放心。客家豆腐特别好吃,旅游设施越来越完备,我都来了好几次了。

  内生视域下创新创业促使坪地山村乡村旅游不断取得新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创新驱动激发的内生活力和动力[10]。2016年,坪地山村将乡村旅游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当地山水资源为基础,开展山地漂流、水上乐园等项目。2018年,结合“五一”假期和客家豆腐节,举办乡村旅游开业仪式,将传统美食与游玩相结合,吸引周边游客。2019年,通过新建欢乐谷和采摘园等项目,扩展了旅游服务业务,提升了游客体验,同时促进了当地村民就业。

  坪地山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充分展现了内生发展思想的灵活应用。通过村委组织和村民的积极参与,结合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不断创新拓展乡村旅游,从无到有并持续发展。

外发驱动分析

  外发思想更加侧重外部因素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坪地山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深入挖掘自我内生资本,更是时刻把握外发驱动因素,融合内外发展动力,实现了偏远贫困村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转变。

  调查对象4:坪地山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道路、文化广场、房屋改建、学校翻新、旅游设施等项目的实现,都依赖于国家的支持。

  外发驱动视域下,政府政策对坪地山村乡村振兴下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助推作用。2012年,坪地山村利用政府资金改善道路,提高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水平。随后,村庄被列为土坯房改造示范点,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2016年,村庄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着力发展乡村旅游。2018年,村庄依靠政府奖励和村民自筹资金实施了景区改造和新项目开发,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景点。2023年1月,司法部、民政部命名坪地山村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坪地山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下,不断推动乡村旅游和乡村社会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调查对象5:我们公司在坪地山村投入资金已超千万,升级了票务系统,在网络平台都能够买票;开发了更多项目,景区人流量明显提升。

  外发驱动视域下,资本下乡在一定程度上给坪地山村乡村旅游带来新技术、新思路。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发展转型。资本下乡的路径创新能够为农业转型提供重要支持。2021年,坪地山村村集体与旅游公司签订承包合同,推动坪地山村旅游景区升级至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2022年起,文旅公司投入超千万元,引进智慧票务系统、开发山地越野赛车、民宿、灯光秀等项目,并通过抖音、公众号等渠道宣传,显著增加了景区人流量。坪地山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资本下乡的推动下,提升了旅游业态的品质。

发展困境

  坪地山村的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一些困境,这体现了社会发展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互动过程。

  调查对象6:我在景区维护秩序和一些设施的运营,一个月两千多,开观光车的收入高一些,打扫卫生的年纪大点,年轻人都上外地打工去了。

  坪地山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了部分村民开设农家乐和小超市等业务,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为一些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如提供景区卫生维护、运营维护和观光车司机等岗位。尽管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这些收入还算可观,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收入水平较低,难以吸引他们留在村里。此外,由于村庄距离县城较远,非自驾游客前来游览不太便利,而且漂流、客家豆腐节等特色项目具有时节性,吸引力不足。同时,资本下乡与原有的资源主体间会有一定的冲突,需要村民与资本主体间进行有机互动才能更好发展。

发展对策

  坪地山村乡村旅游在内生和外发资源的整合下促进了乡村发展。但是,目前坪地山村乡村旅游面临一定的发展困境,只有对内生和外发思想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实现坪地山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突破。

推动乡村旅游产业与内生农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留住年轻人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坪地山村乡村旅游基础完善并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坪地山村的客家农耕文化,延伸乡村发展产业链。例如,大力宣传、发展客家特色豆制品腐竹、烫皮丝等,有机大米的耕种、脐橙和番薯等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充分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让年轻人能够留在村庄发展,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活力。

推动乡村旅游与互联网产业融合,增强影响力

  数字经济时代,坪地山村乡村旅游需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坪地山村需要与文旅公司合作,共同提升乡村旅游的互联网影响力。加大互联网宣传力度,通过抖音、视频号、淘宝等直播,利用特色剧情视频宣传当地特色农产品,助力农产品线上销售。同时,传统的宣传也是不错的引流渠道,坪地山村、文旅公司可以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加强对城市地区的广告宣传,打造客家特色文旅后花园和露营地。

厘清各方主体关系,推动外部资本下乡为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动能

  文旅公司对坪地山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投入巨大,其目的是获取相应的回报。资本下乡需要兼顾满足资本的获利需求和村民主体性原则。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坚持村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坪地山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主体依旧是当地村民,文旅资本作为经济和技术资源的提供者,必须充分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才能够使坪地山村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是能够深度融合乡村一二三产业的特色发展项目。坪地山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增收致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然而,该村面临一系列发展困境,如产业发展不完善、青年劳动力短缺、特色宣传不足,以及文旅公司与村民、村集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晰等。通过深度整合内外资源,解决这些困境,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李鸿凯.乡村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23(07):138-140.

  [2]陈航,王跃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潜力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03):239-248.

  [3]李丹.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旅融合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J].农业经济,2023(07):135-137.

  [4]刘宇青,徐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和旅游开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J].社会科学家,2022(10):69-75.

  [5]牛艺飞.乡村振兴的实践功能及法治保障——以乡村旅游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22(09):56-60+74.

  [6]张友,泽仁华珍.乡村振兴背景下羌族地区民宿产业发展模式——基于阿坝州汶川县的调研[J].民族学刊,2023,14(03):52-59+147.

  [7]吴忠民,江立华.发展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01.

  [8]田毅鹏.新发展社会学体系构建中的“城乡向度”[J].社会发展研究,2022,9(01):39-55+243.

  [9]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0]芦千文,杜志雄.农业农村创新与创业联动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11-22.

  编校:牛勇雯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