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助力农民技能培训研究

时间:2024-10-28 10:42:33来源: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刘江珊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技能培训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作为农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但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振兴的需求不匹配,无法满足农村劳动力的根本需求。文章就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出发,分析了当下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职业院校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以此提高农民的能力素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助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旨在通过加强产教融合,加大涉农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为区域发展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新定位和新期望。新时代下,职业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承担起农民技能培训的重任,通过创新技能培训实践内容和形式,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现代化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更多新技能、新知识,共同推动农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职业院校承办农民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优势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本原则。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农民技能培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职业院校在承办农民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特色鲜明,课程体系完善

  职业院校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课程体系完善的农业类专业。现有的农业类专业不仅涵盖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社会等方面,还融入了现代农业科技、生态环保、农村旅游管理、农村电商等,能够为农民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内容,帮助农民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

  职业院校拥有教学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且文化水平高的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拥有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讲授农业技术、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农场管理等课程内容,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职业院校的部分教师来自农业或农村发展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农村发展趋势直接传授给学员,确保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实训设施完备,实践教学基础扎实

  职业院校注重实训设施建设,配备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如农业机械操作室、农产品加工实验室、现代农业技术演示厅、农业实训基地和示范园等,既可以模拟真实的农业生产场景,让农民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实践操作,又可以引入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生产模式,使学习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确保所学知识和技术具有前沿性,有利于提升农民培训效果和保障学习成果。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上有着深厚的基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现场指导、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对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产学研结合紧密,服务能力突出

  职业院校可以紧贴产业发展需求,与农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达成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有利于为农民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培训服务。同时,职业院校教师可以依托自身的技术积累,定期开展各类农业科技讲座、培训班和技术指导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农民,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以针对不同农民的需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培训项目,如农民技能培训、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农村创业指导等,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使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职业院校承办农民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不匹配

  目前,职业院校在承办农民技能培训时,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培训内容过于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此外,培训内容也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层次农民的差异,缺乏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影响了农民的培训效果。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专业教师组成,他们在理论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但缺乏实践经验和农业生产技能。此外,由于职业院校与农村地区的联系不够紧密,教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职业院校在承办农民技能培训时,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传授知识,但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不能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此外,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不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出现农民听不懂、学不会的问题,既不能保障培训质量,也降低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职业院校承办农民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

精准对接农民学员需求,科学制订专项培训方案

  职业院校在承接农民技能培训项目和组织农民参与培训活动时,精准把握农民的学习及发展需求是确定培训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也是保障农民技能培训方案合理、提升培训效果的前提。所以,职业院校在为农民提供培训服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与农民学员的交流,通过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法等准确把握农民学员的需求,合理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

  在明确农民的学习及发展需求之后,职业院校应科学制订专项培训方案,涵盖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基本内容。首先,关于培训目标。职业院校应基于调研结果,依据SMART原则,即具体性(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实现性(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和有时限性(Time-bound)原则,合理确定培训目标。例如,对种植户学员,可以将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确立为培训目标;对于养殖户学员,可以将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动物疾病发生率、优化养殖环境等确立为培训目标。其次,关于培训内容。职业院校应围绕农民需求确定培训内容,使其贴近实际、操作性强。同时,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将培训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使农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实用技能。最后,关于培训方式。职业院校可以结合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教学。例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能,提高其就业与创业能力,为尽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

建立健全培训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农民培训水平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素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健全农民培训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农民培训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农民培训成效。为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准、发展实力和形象声誉,职业院校应重视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首先,职业院校要做好人才招聘、选调工作,通过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加入学校教师队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职业院校应将候选人是否具备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否有成功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的经验等作为关键考核指标。在人才选调环节,职业院校应优选行业内部专业背景深厚、技术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保障教学质量,使教学及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实践,更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其次,职业院校要定期组织内部教师开展培训,重点培训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设计技巧、实践教学案例分享等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提高教学能力,更好地与农民交流,获得理想的农民技能培训效果。最后,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职业院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表彰优秀教师、提高教师待遇等方式,鼓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培训创新,建立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农民技能培训师资队伍,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建立培训追踪反馈机制。首先,职业院校要设立专门的追踪反馈团队,团队成员应具备一定的农业专业知识,熟悉培训流程,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负责对农民技能培训进行全过程的追踪与反馈。其次,职业院校应建立涵盖培训前、中、后三个阶段的一体化培训追踪反馈机制。培训前,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了解农民培训需求,为培训内容的设定提供依据;培训中,通过现场观察、学员反馈等方式,实时了解培训进度和效果;培训后,通过电话回访、线上问卷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收集改进意见。最后,实施责任制,明确各阶段追踪反馈的责任人,形成农民技能培训的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的良好局面,确保培训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处理,优化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农民技能培训质量。

丰富农民培训形式,满足不同农民发展需求

  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农村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的重要使命。其中,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是职业院校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农民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传统的培训方式难以满足其实际需求。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丰富农民技能培训形式,更好地满足不同农民的发展需求。

  第一,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教学是农业培训的基础,实践操作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途径。在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服务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讲座、线上视频演示等方式帮助学员建立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使学员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作物生长周期、病虫害防治、土壤管理等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软件模拟演练、实地操作等方式,引导农民在真实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在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课堂面对面讲授、基地实训或田间地头实践操作等线下方式,讲解农业生产、养殖技术、农村电商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员在实践中将习得的新技术、新技能应用于农村生产,促使其有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在线课程、虚拟实训平台等工具,通过视频演示、直播讲课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农民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满足农民的学习需求,保障农民技能培训效果。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以组织农民通过参观现代农业园区、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等方式,直观地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亲眼见证农业现代化的魅力,鼓励学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新技术、新技能和前沿知识的理解,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有效保障农民培训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深化校企合作、推动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成为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助力农民技能培训,职业院校需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农民技能培训质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明确产学研合作方向。地方政府应在响应国家政策和指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专项政策,引导职业院校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产学研合作的目标、任务和机制,推动各方共同参与农民技能培训工作。同时,职业院校以政策为导向,紧密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农民技能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构建多元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完善培训课程体系。首先,职业院校应积极谋求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的合作,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上,职业院校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开展实地培训,提升农民技能水平;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前沿研究,为农民培训提供理论支持和科技服务,确保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其次,职业院校应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完善培训课程体系,保证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实用性。

  2023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职业院校助力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五点五统一’路径研究与实践”(豫教〔2024〕05828)。

  编校:董亚泥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