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新征程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专业就业创业受到广泛关注。响应乡村振兴政策,现代化农业飞速发展,涉农专业大学生更是成为填补现代化农业发展人才队伍缺口的关键。文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专业毕业生具备专业优势和乡村振兴建设双向赋能,对涉农专业学生在乡村就业创业对策进行探讨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既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总要求,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要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其中明确了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多维度推进振兴的具体路径。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国农业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如集体农业、旅游农业、灌溉农业等新业态逐渐出现,对于新型农业人才需求迅速增加。为了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助力农村建设,特别是涉农专业人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支持政策。例如,教育部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将生物育种科学、智能装备工程等12个专业列为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旨在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培养农林类紧缺人才。这些政策不仅为涉农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路径,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选择返乡就业创业的涉农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农、林、牧、渔”行业的就业比例呈上升趋势,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相关行业的就业比例较2017届增长了43%。越来越多涉农专业学生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信心逐渐增强,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新媒体电商、信息化技术,发展新模式,为农村建设发展注入新动力,既解决了涉农专业就业创业难题,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涉农专业与乡村振兴发展双向赋能
创新引领助力乡村技术振兴
涉农专业学生,如农学、园林、园艺的学生通过在校期间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实习实践,如对作物育种栽培、病虫害科学治理的毒理学、农产品物联网技术、农业推广学、农业智慧生产以及农产品贮藏加工等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和田间实践,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这些技能的掌握使涉农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相比传统农民具有天然优势。通过在校专业的生产实习训练,他们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的农业生产种植相结合,通过的科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技术创新手段解决当下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结合专业理论完成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多数涉农专业大学生作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员,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全面推广新型农学技术创新并进行应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基层技术支持。
人才支撑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地方政府打造地方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政策下,涉农专业毕业生具备更新的思维和更广阔的视野,在投身到农村经济建设后为农村注入新活力,带来新转机。当下,多数农村地区仍然以传统的“种—收—售”模式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这样的方式受天气、市场、信息差等因素的影响大,回报率低,经济增长缓慢。涉农专业大学生投身到农业农村建设,可以利用信息补位方式提升农民种植回报率。多地农村的成功经验表明,涉农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就通过实习课程,依托高校与市科协、市农科院、农村合作社等平台搭建的特色小院,得到了充分锻炼。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结合电商平台将优质农产品进行品牌化包装和推广,并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品牌,进行线上售卖推广,打破地域限制,达到农产品价值最大化,形成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涉农专业大学生还能结合云端直播等形式,推介乡村风土人情、农产品生长环境,增强消费者对乡村农产品的信任和认可。例如,农学专业学生通过“认养小菜园”“大学生村支书直播带货”等形式快速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并提供就业岗位。此外,涉农专业毕业生利用文化遗产、质朴农村生活等主题打造农业旅游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从而带动乡村的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已有多地形成示范做法。涉农专业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将个人的见识、学到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市场意识引入乡村,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的经济发展,增强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化传承建设新型乡村乡风
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文明乡风。涉农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本土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协助研究解决特色文化产业技术痛点,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促进本土特色文化推广,助力建设新型文明乡风。此外,多校开展如农学专业“大学生阅读种子志愿服务”“乡村垃圾分类”“绿色长征”等乡村文化建设志愿活动。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以“文明乡风”为导向,以“乡村振兴”为己任,持续组织一系列挖掘乡村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大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加其社会责任感,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乡风建设贡献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源泉。重点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生命科学竞赛等活动,促进创赛融合,以培养乡村建设高素质人才为依托,以赛促研,提升实践能力建设新型乡村乡风。
涉农专业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就业创业实施路径
政府政策支持搭建平台
随着信息化进程飞速推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地农村对于新型助农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政府在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导向、引导社会经济与农村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明确选拔机制导向。创新是促进乡村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新农人是打造乡村振兴队伍的关键,也是各大高校培养人才的导向标,更是高校产教融合教育改革的核心点。随着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各大高校对于涉农专业学生不断扩大招生,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难成为痛点。各级政府、涉农事业单位、企业等用人单位应明确细化以创新能力为核心选拔机制,完善涉农专业就业政策,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政策倾斜下,完善就业制度,考虑农学专业的实际性和特殊性,结合地方农村需求,搭建涉农专业毕业生缓就业、慢创业平台,解决涉农专业就业创业难题,提升涉农专业毕业生回归农村的比例。另一方面,促进协同发展。地方政府应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加大协同促进,助力地方农业农村发展,化解就业创业矛盾难题。例如,地方政府可以依据当地情况,灵活出台倾向政策,激励高校投入乡村振兴项目,在调研摸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将本地乡村振兴发展建设中的技术缺口、人才缺口、组织缺口以及文化缺口等现实问题转化为校政项目,设立研究经费,激励高校教师带动涉农专业学生投身到研究中去。这既可以解决现实难题,又在这一过程中加强涉农专业学生的实践锻炼,增加他们对本地乡村文化的认同感。涉农专业学生在毕业时继续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中,达到政府协同、高校参与、学生实践的一体循环,从而助力振兴发展。再一方面,丰富创业路径。地方政府可结合完善涉农专业创业条件,在创业服务支持、创业许可办理、创业经费支持上加大力度,增加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建立涉农专业学生创业基金和担保机制;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等。鼓励涉农专业毕业生结合农村实际利用网络、地方特色、人文历史等因素,打造“农业+旅游”“农业+电商”“农业+技术”及“农业+推广普及”等多渠道全维度创业途径。开设大学生创业办理直通车,宣传示范典型新农创业人,助力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为涉农毕业生提供多维就业创业渠道。
高校产教融合争做培养
地方高校应在政府乡村振兴政策平台上,发挥涉农专业学科优势,结合涉农行业需求现状和地方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计,提升涉农专业应用的针对性。一方面,挖掘本土优势。乡村这一庞大体系为高校培养涉农专业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积累宝贵经验提供了天然实践场所。高校可以利用乡村种植、水产养殖、乡村规划建设、畜牧养殖等场所,让涉农专业学生亲身参与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业服务、农业建设中,提升涉农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深入掌握专业知识。例如,以淮阴工学院为例,打造的水稻育秧基质小院、小龙虾稻田体系构建、蒲菜研究基地等与地方农村合作,把实验研究转向乡村生产建设中来,将科研进田间,实现产教融合。打造了乡村本土特色农产品体系,提升乡村经济,助力乡村发展,更把涉农专业毕业生培育为现代化智慧农业所要求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文化共通。地方高校应发挥文化载体优势,助力乡村文化发展,增加涉农专业学生文化认同。在平时需把握课堂主渠道,研学主平台,实践主阵地多方位宣传。依托团委开展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的“三下乡”等活动,利用园林、园艺专业设计功底,打造乡村墙绘街、设计园林转角等专业活动,改善乡村环境、美化村居,增加文化共通,打造美丽乡村。高校还可以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将乡村文化传承推广与涉农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效结合,助力乡村文化内涵建设,构建学生与乡村共同体。再一方面,加强专业教育。丰富教学资源,打造合作基地。例如,与当地农科院、果蔬研究所、水稻研究所等进行联合培养,提升涉农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有效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全面提升涉农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利用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模拟研究等方式提供交叉学科知识储备,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实现“校农联合、一体四融合”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助研、助教、助学岗位,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乡村振兴做好人才贮备工作。
学生价值观念引领扎根基层
乡村振兴建设关键在于人才建设,观念引领行动,认知决定行为。加强培养学生“知农、学农、爱农、用农”观念,多措并举,转变涉农专业学生对于从事农业的轻视和自卑,引领学生以学农为傲,以用农为荣。一方面,提升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各科专业课教师可以在专业课学习中,通过列举所学专业内容在实际生产中发挥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展示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尤其在未来发展中,农业关乎人民生存的必然需求。现代农业中的已有成就和科技应用在未来需要广大涉农专业学生去不断创新突破。另一方面,加强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在涉农专业教育中,可以通过列举支援边疆多年,回报社会,建设乡村的淮阴工学院毕业生吕从西的事迹感染学生,帮助涉农专业学生在榜样的实际行动中找到个人定位。更不乏像黄文秀、申纪兰、张小娟等一大批回归农村,扎根乡村的榜样,可以向同学们解说她们助力乡村建设,取得卓越成就的事迹。利用平时的思想教育,深化涉农专业学生认识到建设农村是乡村振兴的伟大之处。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充分介绍当下就业创业现实环境,让学生降低心理预期,树立“九层之塔起于累土”从基层做起的意识。鼓励涉农专业毕业生积极了解市场就业环境和就业需求,明确个人目标,不要过分好高骛远。解读国家政策、乡村政策、人才政策,引导学生认知自己、认识专业、认识农村,做好生涯规划,做好个人就业创业目标设立,提升个人投身乡村基层的硬实力。例如,克服语言障碍、风俗障碍、本领障碍等难题。再一方面,实践引领观念。学校可以利用好团委学生会,党建带动团建,搭建平台、组织开展美丽文明乡村建设特色活动。例如,开展“农业知识讲解进田间”的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让涉农专业学生作为专业讲解员为农民讲解种植理论知识,相互促进提升;园林专业学生与旅游景点周边的乡村合力建设乡村花园,乡村画廊等特色场所,既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又能助力乡村发展,无形之中给学生播下“助农”种子;举办像“挑战杯”类涉农专业特色比赛、知识竞赛、聚焦乡村发展矛盾开设演讲比赛等活动,鼓励涉农专业学生参与到乡村建设发展中来,发挥自己专业所长提升个人能力。最后,完善适合专业特色的科学全面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于在实践、实习、党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突出表现,为乡村建设做出个人贡献的涉农专业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形成正向氛围构建。还可以将涉农专业学生在乡村实践活动中的成果与学生学业评价以及综合考核结合起来,形成激励导向,还可以实现实践向研究转化,与涉农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结合形成体系,多维度激励涉农专业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
综上所述,农业农村发展是国之大计,大学生就业创业关乎民生。高校涉农专业学生从事乡村振兴事业具有天然优势,既能解决涉农专业学生就业创业难题,又能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政府、高校及企业只有不断完善政策服务,做好顶层设计,修好涉农专业学生走进乡村建设道路,帮助涉农专业学生提升综合素养、转变观念,才能解决乡村发展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和涉农专业学生就业创业的难题。高校作为乡村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人才输出库,将社会需要、时代需求、高校建设和人才发展四者之间有效结合起来,把乡村振兴和涉农专业学生培养融为一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才能持续为乡村振兴建设发力。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就业创业教育路径探析”(2023SJSZ1102);淮阴工学院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强农兴农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