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引智秘籍”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现代化经济形态,符合我国国情和广大农村实际情况,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关键作用。虽然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章试图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分析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为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农民
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引领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3]可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乡村振兴背景下凉州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凉州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武威市中部,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水利部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区总面积4907.96km2,辖37个镇、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9个街道,共有442个行政村、44个社区[4]。近年来,武威市凉州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党建引领、系统谋划、全域推进,举全区之力抓整改、拓渠道、促倍增,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2023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以整改挂牌督办村集体经济“不增反降”问题为契机,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区村集体经济管理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自查盘点,综合分析2021年以来村集体经济各项收入,摸清家底、掌握实情,指导39个镇和荣华街道办事处、442个村分别制定“一镇一方案、一村一策”及各镇推进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实施方案,千方百计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取得了一些成效,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向好趋势。2023年,全区442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667万元,村均17.35万元,且44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437个,占比98.87%[5]。走访调研发现,凉州区高坝镇辖碌碡村、石岭村、二坝村、建设村、小七坝村、楼庄村等26个行政村,263个村民小组,共18355户、62083人,全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96.59万元,村均达到15.25万元。凉州区清源镇下辖16个行政村,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59.33万元,村均16.2万元。凉州区双城镇下辖16个行政村,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42.63万元,村均15.16万元。凉州区永丰镇下辖8个行政村,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36.7万元,村均17.09万元。凉州区韩佐镇下辖7个行政村,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9.41万元,村均15.63万元。
凉州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2023年,凉州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凉州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凉州区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出了规划。凉州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区44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全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村级管理人才缺乏
通过访问凉州区韩佐镇、高坝镇、双城镇、永丰镇、大柳镇、清源镇、羊下坝镇等乡镇下辖的部分行政村发现,一是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大量农村青年才俊,如本村大学生、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医疗、教育等资源,选择进城发展,不愿再回到农村,造成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产业发展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撑。二是发展思路不够清晰。调研发现大部分行政村的村“两委”成员兼任着本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成员[6]。而现有村“两委”成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个人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水平相对有限,经营管理能力较弱。他们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没有长远规划,简单地把发展村集体经济等同于“上项目、找贷款、办企业”,不能立足现有资源谋求发展,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经调研发现,在一些行政村的村干部中,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文书是大专及以上的文化程度,而包括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监委会主任在内的其余村干部,学历水平相对不高。
发展模式相对单一
一些行政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投资入股、企业分红和发包土地,农业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的经营收入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占比还不够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增收。凉州区2023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虽然均达到10万元以上,但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资产租赁等,自主发展产业收益占比较小,自主发展能力不足。同时,一些行政村的村集体资金闲置在集体账户上,未能充分发挥闲置资金的作用,产生经济效益低,利用效率不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仅为入股企业的分红收入和高标准农田整合项目建设中带来的土地流转收入,发展模式相对单一。
缺乏特色产业依托
通过走访发现,凉州区一些行政村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选取上,并没有充分进行前期市场调研。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主要依托“村集体+产业园+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经验模式,思路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未能深入挖掘当地特色并建立品牌,导致同质化现象突出,市场竞争力不足。这些村子在选择产业时,没能精准定位,而是扎堆搞起了温室蔬菜、食用菌栽培、畜禽养殖等传统农牧业,建起了设施农业集体经济产业园,导致产能过剩,市场价格走低,农产品滞销。这样一来,特色产业没立起来,品牌效应没有形成,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性收入比例就不高,自主“造血”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不足,调蓄水池规模不大,一些村级的道路、水电设施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调研发现,近年来,一些行政村虽然开始修建调蓄水池,但整体来看调蓄水池的数量还不多,规模还不大,在面对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天气时起到的调节作用相对有限,当地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一些行政村的道路、水电设施还不够完善,农田水利设施还相对不足,影响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凉州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行政村应该紧密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推行“党建+”建设,通过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拓宽发展模式、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创新村企共赢发展等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解决好人才问题。同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引领,如何吸引人才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效,也决定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一是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注重从大学生村官、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乡贤能人当中,选拔政治可靠、作风过硬、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擅管理的各类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村级班子能力素质提升。定期开展针对市场经济、股份合作、企业经营管理、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农村适用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分期分批组织村干部到省内外一些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观摩学习和实践锻炼,增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适应市场,引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能力。三是注重激励引导。坚持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注重考核结果的转化应用。对成绩突出的干部在提拔、晋升中优先考虑,促使村“两委”班子成员时刻注重提升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水平,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动全体村民增加收入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
拓宽发展模式
一是积极盘活闲置资产。一方面,进一步摸清村集体厂房、仓库、学校、林场、林地、河滩、果园、未利用土地、撂荒土地、闲置农房的存量,运用效益情况,分类处置,多渠道发展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积极协调闲置学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权证过户手续。通过以管代租的形式移交各村,采取自主经营、租赁等方式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最佳化,真正让闲置资产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为抓手,推进土地平整、田块整治,实现“小田”变“大田”,切实发挥土地资源优势。通过农户土地入股的方式,收取土地流转管理费用和集体土地流转费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创新土地流转模式。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3]要积极探索成立“土地银行”,在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前提下,将长期外出务工人员的闲置土地进行集中流转、整合、统一管理,村集体协调将农户承包地整组连片流转给经营大户或企业,由党支部牵头交付企业(合作社)进行经营,以土地流转有偿服务的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土地升值、农户获利、集体增收、产业发展的多赢目标。
培植发展特色产业
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需要以产业为依托。首先,需要因地制宜精准选定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这不仅需要当地村干部多走出去学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村庄的经验做法,还要立足本村实际,研究谋划适合本村发展的、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特色优势产业。例如,位于城乡过渡地带的村庄,可以通过创办家政公司、劳务中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大的村庄,进一步深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探索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自然资源丰富的村庄,积极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成立旅游服务公司、开办农家乐及采摘体验园等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其次,需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高质高效农业,鼓励各村利用集体经济资金,通过改造日光温室、搭建钢架拱棚、种植连片农作物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露地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产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相结合,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的“双赢”。
创新村企共赢发展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3]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要创新村企共赢发展模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发展,根据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品牌,让农村土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村民致富。同时,注重发挥企业的资源、技术、资金优势。通过村党组织与企业共商,达成共识,由企业聚资源、找项目,村集体参与共建集体经济产业园,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带动村集体、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参加务工就业,多渠道稳定增加村集体和农户收入,促进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实现企业发展、集体收益、群众增收“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凉州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相关政策,实现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凉州区所辖的442个行政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但是,在看到凉州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更应该关注凉州区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方面面临的一些困境和问题,如村级管理人才缺乏、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缺乏特色产业依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凉州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行政村实际情况,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拓宽发展模式、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创新村企共赢发展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1-04)[2024-06-22].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3]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2024-01-01)[2024-06-22].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186/202402/content_6934551.html.
[4]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凉州概括[EB/OL].(2024-02-23)[2024-07-22].http://www.gsliangzhou.gov.cn/col/col3210/index.html.
[5]凉州区融媒体中心.奋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区委五届第十一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侧记[Z/OL].(2024-01-22)[2024-06-22].http://www.gsliangzhou.gov.cn/art/2024/1/22/art_3085_1214079.html.
[6]高武侠,罗开惠.龙里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技服务,2023,40(08):108-110.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董亚泥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