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时间:2024-10-18 14:12:39来源: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陆曼曼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背景下,加强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是加快促进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等方法深入分析和揭示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结果表明,近年来广西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总体呈现出力度不断加大、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相对滞后等特征,同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模式单一和实践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对此,提出健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等具体对策,以期为广西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数字金融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撑。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需要具备扎实金融基础知识、掌握过硬金融服务技能和数字化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强力支撑[1]。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要素正在驱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变,数字技术加快与传统养殖业、种植业等的融合,农业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形式和新路径不断涌现,为我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广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但农村金融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农村数字金融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仍然难以满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数字金融人才支撑不足逐渐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制约广西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阻碍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应持续深化农村金融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村经济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技能数字金融人才,加快释放农村数字金融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潜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加大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驱动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导致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才配置、技术供给等与农村发展需求不匹配。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创业就业环境有待优化,难以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优化城乡资源配置,鼓励和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有序流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3]。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广西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强化,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村金融人力资源稀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特别是随着数字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广西着力推进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持续扩大农村数字金融人才规模,为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农村数字金融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广西农村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加快数字化转型,对农村数字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但人才吸引能力不足,农村数字金融人才供需缺口不断加大、供需结构矛盾突出。虽然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多样化方式招收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金融类、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持续攀升,但随着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的快速拓展,农村数字金融从业人员需求大幅增长,现有人才供给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数字金融人才短缺的局面[4]

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当前,广西农村金融人才队伍存在整体学历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以及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弱化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放缓了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普及与推广的步伐[5]。另外,从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来看,当前广西涉农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中,具备扎实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法律、会计等相关专业知识,丰富的金融机构管理经验以及熟悉“三农”工作的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非常稀缺,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受限,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发展需求

  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金融发展驱动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对数字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契合农村金融发展要求的农村数字金融人才[6]。但近年来广西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未能根据农村金融发展特点开展订单式、个性化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导致现有的部分金融人才与农村金融发展要求不符。具体表现为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金融类专业,但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等与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偏离,各大高校大多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扎实专业知识的高级金融人才”,鲜有以“面向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数字化金融科技人才”为专业建设目标,导致当前很多高校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教育教学模式、资源开发建设、实习实训以及就业能力培养等与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脱节,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三农”发展需求

  当前,广西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起契合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难以有效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步伐。特别是很多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高度趋同化、同一化和单一化,缺乏特色,与“三农”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不相符,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要求相脱离。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农村经济发展概况、“三农”工作特征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等[7]。当前,虽然广西的很多高校开设了农村金融专业,但是其课程体系、专业知识体系等基本遵循传统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和框架体系,没有体现出农村金融特色,导致学生缺乏农业农村发展、“三农”工作以及农村数字金融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储备,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注重理论知识培养,金融服务实践应用能力不足

  过硬的金融服务实践能力是数字金融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但当前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突出强调金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金融服务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加之学生缺乏农村金融业务实习实训经历,导致学生难以独立开展服务工作,无法根据专业知识对业务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处理决策和职业判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多数学生缺乏农村工作经历,对农村居民储蓄习惯、消费习惯和数字化服务认知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二是多数学生缺乏农村金融数字化技术应用实践经验。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部分从业人员数字金融服务能力不足,难以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便利性、便捷性和实惠性。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优化路径

健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完善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健全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背景下,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既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农村金融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熟悉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和农村金融发展政策,培养学生具备农村金融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农村数字金融业务问题的能力。

  二是完善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紧跟数字经济时代潮流,按照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精准对接行业发展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等方面重构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各大高校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同广西农村金融发展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数字金融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并加强对农村数字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深化学生对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农村金融发展实际的了解,提升其数字金融服务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创新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应该对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金融发展实际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联合高校、职业院校等共同建立乡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机构,协同开展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掌握扎实金融理论知识和数字化服务技术技能的农村数字金融人才,促进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另外,还可以联合高校和职业院校,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打造农村数字金融课堂,并建立农村金融数字化人才实训基地和实践项目,在深入开展农业经济、农村区域发展、“三农”工作、金融知识以及金融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和宣传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实际,借助人才实训基地开展农村金融数字化服务技能实训和实践,提升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数字化服务能力。

  二是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为目标导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制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计划。针对院校在校学生制订实施青年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如结合院校资源实施农村数字金融服务实践项目,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到农村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实地调研和业务服务等实践活动,特别是根据客户实际业务需求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优化服务方案。

加强金融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农村数字金融人才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对农村数字金融人才的数字化服务实践能力培养。首先,优化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和涉农金融机构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采用订单班模式联合培养符合企业业务发展要求的金融人才,培养针对农村金融数字化业务服务的农村数字金融专业人才,为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参与院校金融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同建设农村金融学院,结合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技术需求和数字化转型需要,开展高水平数字金融人才培训和科技研究,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提升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适应性。

  二是强化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的政府政策支持与机制保障。政府的政策支持、财政扶持和制度供给是推进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前提基础和基本保障,也是引导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振兴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力。政府层面出台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整合政府、高校、金融结构、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打造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共同体,协同推进广西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数字金融人才是驱动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着力点,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支持,数字化趋势下农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数字金融人才的支撑。因此,应积极探索构建政府、高等院校、金融机构、行业组织以及涉农企业等多元主体在内的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共同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赋能广西乡村振兴。

  2021年度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GXJZ202123)和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绩效及提升路径研究”(2022KY15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方霞,张云,赵平.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人才数据素养培养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2(09):23-27.

  [2]张恒,杜冰寒,何李丽.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进展,2024,14(03):101-107.

  [3]陶劲,郭心义,宋晓华.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3,37(06):79-85.

  [4]张国庆,杨旌,段美怡,等.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振兴发展要素匹配测评[J].山西农经,2023(06):105-107.

  [5]毕申奥,王怡然,武文佳,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6):188-190.

  [6]张溪洋,孙硕,滕硕,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复合型农村金融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23(09):145-147.

  [7]杨若琳,张思妤.新形势下“三农”金融服务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8):184-186.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