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视域下的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在全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下,我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两山”理论指导下,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着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的问题。因此,文章以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农村产业发展为例,探讨“两山”理论视域下的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路径,以期为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在2005年8月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作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新观点,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农业人口基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着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问题。
“两山”理论的提出为解决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两山”理论指导下,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宜阳县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向“绿”而行、向“新”而变,构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的发展格局,为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因此,文章以宜阳县为例,探讨“两山”理论视域下的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路径,以期为河南省乃至更广泛区域的农村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两山”理论
“两山”理论是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浙江省通过优化区域规划、加强功能区划分、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等创新措施,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结合。随着“两山”理念的不断推广和实践,2017年,“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反映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在2020—2021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同进步。
河南省农村产业现状
河南省地理与自然资源概况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其肥沃的平原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河南省内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适中,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在水资源方面,河南省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有1500多条主干河流纵横交错,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河南省大地构造跨华北、华南两大板块,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为内外生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和矿业大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植物资源方面,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加之地形的多样性,造就了河南省植物种类的丰富多样。省内植物涵盖多样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既是科研和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河南省农村产业
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种植业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水稻、油料作物、烟叶等也在不断发展。据统计,2023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5686.07千公顷,玉米种植面积3864.37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610.25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99.40千公顷。全省粮食产量为6624.27万吨,如下图所示。
图 2019—2023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滴灌、智能温室等现代农业技术被引入河南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和质量,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河南省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打造了多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基于农旅融合,发展了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地方特产加工等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农业休闲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激发了农村地区的产业活力,加速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两山”理论视域下的河南省宜阳县产业发展实践
生态环境治理
宜阳县深刻领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了“一带两翼四区一网”国土绿化战略,通过全民植树和全域绿化活动,不断增加绿色空间,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例如,宜阳县通过建设锦屏山生态园和香鹿山森林公园,为城市增添了“绿肺”,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生态旅游的吸引力。这种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发展核心位置的方式,提高了地区的绿化覆盖率,优化了生态环境。另外,在水资源治理方面,宜阳县聚焦于洛河的生态修复和水质改善,持续实施生态水系治理,并建立和运行了湿地监测管护站,加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监管,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效改善了水质。
花园村庄旅游产业建设
在“两山”理念的指导下,宜阳县依托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按照“以绿治脏、以绿治乱、以绿治差”的建设要求,坚持“村内有绿地、路渠有林荫、院内有花木、四旁有瓜果”建设特色,坚持“一村万树、见缝插绿”,突出“一村一果、一村一花”,实现了村落的生态美化和功能优化。花园村庄旅游产业建设提高了宜阳县的环境质量,为当地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点。另外,宜阳县成功创建了13个省级森林乡村和3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通过持续的绿化工作,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和旅游体验。这种以旅游为驱动的乡村振兴模式,不仅促进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的发展,还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收益。
“四好农村路”建设
宜阳县以高速公路、高铁、国道、省道及县乡道为主体的交通网络,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原则,实施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立体绿化配置。在此过程中,宜阳县通过科学搭配常绿树、彩叶树及花灌木,优化了树种组合,将交通路网转变为连接各个旅游点的绿色通道,形成了“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生态旅游网络,提升了区域旅游吸引力和品牌形象,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随着交通路网的优化和绿化工作的推进,游客能够在前往各个旅游目的地的途中享受到连绵不断的自然美景,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吸引了更多追求高品质生活方式的游客,还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促进居民与游客之间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
推进农旅融合
宜阳县依托境内荒沟众多的特点,创新性地开发了以赵老屯村、杏花村、东韩村、王莽村为核心的15个田园综合体。这种模式集特色农业、农事体验、休闲娱乐及科教示范于一体,形成了“一沟生四金”的发展模式,优化了宜阳县的农业结构,提升了农业的经济价值和观赏性。据统计,宜阳县农旅融合项目已成功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达6亿元,农民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0%以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另外,杏花村、王莽村、赵老屯村等成为地区内外知名的“明星村”,促使当地居民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的顺利转型,进一步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旅游业和农业发展,提高了村庄的经济价值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基于宜阳县农村产业发展的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路径
整合生态治理与农业发展
河南省可以深入挖掘宜阳县的实践经验,推广生态农业一体化模型。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生态友好的技术和方法,通过使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采用生物防治代替化学药剂以及实施轮作和休耕制度恢复土壤健康等措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担,推动土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在保护农业生产力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河南省应加强农业景观的规划与建设,通过设置生态保护区、建立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和发展农田林网系统等多功能的农田边界,筑牢生物安全屏障,增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优化生态农业布局,提升农业区域的生态价值。
河南省基于“两山”理念,可以通过重建湿地系统、植树造林、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措施,在受退化影响的农田和水体周围开展生态恢复工程,从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间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生态恢复工程,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生态监测、环境管理和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就业机会,推动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另外,河南省可以借鉴宜阳县的经验,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景观设计相结合。河南省可以在村庄周围设计多样的植被带和生态廊道,在田间地头设置观光路线和休闲区,整合传统农业与现代景观设计,增加农田的观赏性和休闲功能,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平衡,助推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可持续的旅游产业发展框架
构建可持续的旅游产业发展框架需要深化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在深化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方面,河南省可以借鉴宜阳县的成功经验,开发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研究以及自然景观恢复等环境保护项目,并通过培训社区居民成为旅游向导、环境监测员或参与旅游服务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提高社区居民对环境保护项目的参与感。另外,河南省可以依托传统戏剧、手工艺和地方美食等历史文化资源,组织社区文化节、工艺展览和传统美食节等活动,促进游客与当地社区居民的互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在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方面,河南省可以利用古迹、寺庙、历史城镇和传统节庆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例如,河南省可以在安阳市展示殷墟文化,吸引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国内外游客,促进当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另外,河南省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山地徒步、河流漂流、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游览和野生动植物观察等活动。例如,河南省可以通过开发黄河沿线的生态旅游项目,展示其独特的地貌和生态系统;也可以在豫西的伏牛山区开发山地旅游项目,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服务,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社会、文化、经济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推广高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宜阳县的经验表明,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河南省可以投资建设涵盖道路、桥梁和公共交通系统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降低物流成本,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便利,吸引更多游客,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河南省还应加强水利设施、能源供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水利设施的完善可以保证农业灌溉需求得到满足,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能源供应的改善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稳定和环保的能源解决方案;而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可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机会。
在推广高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过程中,河南省需要确保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在财政的可持续性方面,河南省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环境的可持续性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方面,河南省应注重项目的效率和效果,提高建设和运营的质量。
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需要将农业活动作为旅游的吸引点。河南省可以开发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活动,通过果园体验、农事活动、乡村美食节等活动,吸引游客亲身体验水果采摘和传统农耕活动,使得游客能够直接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体验收获的乐趣,了解食物的来源,增进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解。另外,河南省可以结合传统节日,举办特色农业旅游活动,通过编织、陶瓷制作等传统手工艺活动,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使得游客在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同时,促进地方手工艺品的销售,进一步推动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河南省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手段,创建虚拟农场游、农业历史的互动教育程序以及对农业技术进行模拟体验,从而丰富农业旅游体验,增强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整合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宜阳县通过生态环境治理、花园村庄旅游产业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旅融合实践,有效践行了“两山”理念,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基于宜阳县的成功经验,文章提出了整合生态治理与农业发展、构建可持续的旅游产业发展框架、推广高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等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路径,以推动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校级科研项目“河南省在中国式生态现代化进程中‘两山’论价值转化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D062);202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两山’论价值转化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L-2023-2118)。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