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漳平市为例

时间:2024-10-14 15:43:28来源:福建省漳平市统计局 文字:陈淑萍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农村居民持续稳定增收,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文章以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为例,对漳平市2018—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乡村振兴背景下漳平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剖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进一步提升漳平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1]。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难点、重点在农村,只有持续快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才能有效减少低收入群体比重,相应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因此,在新发展阶段,要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

  漳平市位于福建省中南部、闽西东部,东毗永春、安溪,南连华安、南靖,西临新罗,北接永安、大田[2]。漳平市地处玳瑁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之腹地,地势以南、北两方向中部九龙江河谷倾斜,形成沿江小块河漫滩平地和山间一些盆地,其余大部分为中低山和丘陵,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漳平全市人口约30万人,总面积2955.73km2,耕地9760.24hm2,城区(建成区)面积15km2,辖区设11镇3乡2街道176个行政村15个社区。漳平市素有“五区四乡”之称,即山区、林区、矿区、老区、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和花乡、茶乡、画乡、观赏石之乡。文章选取漳平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漳平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以期更好地助力漳平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漳平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调查


图1 2018—2022年漳平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图片来源:龙岩市漳平市人民政府网)


图2 2018—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漳平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发展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举措,全面促进农村居民增收。通过调查分析2018—2022年漳平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关数据发现,漳平市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持续稳步增长。2022年,漳平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264元,约为2018年的1.4倍。2019—2022年漳平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8.75%,见图1。与2019—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8.35%相比,漳平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快0.4个百分点,见图2。

漳平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主要受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四个因素的影响,且都呈正相关关系。

乡村产业发展质态稳步提升,提高经营性收入

  漳平市是福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近年来,漳平市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坚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强做优“木竹花茶菜”等主导产业,打造食用菌和杜鹃花等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村居民增收,初步形成“一乡一特色”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七大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85亿元,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入选全省首批“福农优品”百品榜产品名单,“台品”永福高山茶、“大用山”水仙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漳平毛木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增龙岩市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6个、示范家庭农场19个、示范合作社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绿色食品7个。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466.67hm2、产量6.2万t,新建高标准农田约1333hm2,复垦撂荒地206.4hm2。漳平市成为福建省唯一连续两年同时拥有两个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县(市、区),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和全国重点产茶县域、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城、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激励县。漳平市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全市运输、农资等行业的发展,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农村居民增收,提高了经营性收入。

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性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民心安。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渠道,漳平市以稳就业、保就业为出发点,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工作突破点,积极举办就业优惠政策宣讲活动,开展多种形式招聘活动,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

  一是漳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开展就业优惠政策宣讲活动,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具体事例,为参训人员详细讲解漳平市就业优惠政策的相关内容,包括省、市各级就业优惠政策、技能培训提升相关规定、求职通道、人策匹配机器人查询操作等。同时,积极引导参训人员进行线上求职、利用人策匹配机器人查询个人或企业的预享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参训人员对就业优惠政策的认识,增强了参训人员的就业信心,有力促进了重点人员就业创业帮扶工作的开展。二是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适应农村转移劳动力、农民工、脱贫人员、失业人员就业创业需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促进就业创业技能有效提升。2022年以来已开展老人照护、茶饮调配、茶叶制作、花卉栽培、美妆设计、茶艺师、育婴员、中式烹调师等工种培训29个班次,参加培训人员2423人,已举办马兰花网络创业培训2期,参训人员59人。三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举办多场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就业岗位推荐的形式,搭建供需平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2022年实际转移市内农村劳动力就业2564人,就业指数在龙岩市排名第6位。漳平市通过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拓宽财产性增收渠道,提高财产性收入

  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稳定,涉及广大农村居民切身利益,事关漳平市的发展大局。土地流转租金和集体土地流转是漳平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效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户把闲置的土地转让,既提高了收益,也拓宽了收入渠道。同时,漳平市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让资源变资产,不断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转移性收入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合理增长[3]。近年来,漳平市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力提高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一是积极履行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强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公共财力保障,实现城乡间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二是落实各类涉农补贴,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有效保障农村居民的利益。三是积极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

漳平市农村居民收入提升面临的挑战

  漳平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18年的17349元增长至2022年的24264元,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收入增长放缓、收入增幅不稳定等问题日益凸显。

经营性收入增收难度加大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否与经营性收入息息相关。受信息不畅影响,部分农村居民很难根据市场的供需变化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出现了农产品供需不匹配的情况,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种地的成本,制约了漳平市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

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

  当前,漳平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专业技能有待提升,部分农村居民以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为主,工资提升空间较窄,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动力减弱,给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带来较大压力。

财产性收入增长动力不足

  农村居民从土地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主要包括承包地经营权流转获得的租金收入和自有住房出租获得的房屋租金收入。部分农村居民在满足必要的消费需求外,用于投资的资金不足,造成投资收益较低。从长远看,直接影响了财产性收入的可持续增长。部分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积累速度慢、理财意识不强、理财知识少、应对风险能力较差。同时,受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影响,现阶段漳平市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长动力不足。

转移性收入拉动减弱

  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补贴标准、补贴范围趋于稳定,短期内惠民政策难有大幅度提升。同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简单的劳动,以传统的建筑业、餐饮业、加工业为主,由于在外务工期间的生活成本提高,挤压了寄回带回收入,限制了漳平市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增长。

漳平市农村居民收入提升的对策

  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动力[4]。漳平市要紧紧抓牢农村居民增收这一中心,多措并举,精准施策,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提高经营性收入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乡村产业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基础性来源。漳平市需要通过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夯实农村居民增收的基础,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红利。

  一是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持续做精做强做优“木竹花茶菜”及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对外销售体系,注重农产品质量提升。二是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助力农村居民增收致富,持续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三是促进农业产业链条纵向深度延伸。不断拓展农产品物流仓储、精深加工环节,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提升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水平,带动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四是推进乡村产业横向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向优质化方向发展,创新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五是进一步发挥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引导作用。智慧化、数字化是农产品流通升级的大势所趋,更是促进乡村三产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不仅有助于促进资源整合与分工深化,更有助于改善农产品的供需环境,缓解区域信息不匹配及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

持续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提高工资性收入

  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是推动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5]。一是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精准扶助重点人群。二是要精准帮扶低收入群体,加大对农民工以及就业困难人员等的帮扶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三是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与用工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与匹配程度,鼓励农村居民多学技术,掌握相应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四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坚持把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作为就业帮扶的兜底性举措。

深化农村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

  一是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将高效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和民宿等结合起来,通过集中流转连片农用地,推进农用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促进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平稳增长。二是健全农村集体资产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实现集体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权质押方式实现市场化集体经济股份制运行新模式,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和完善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解决农村居民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培养农村居民的投资理念和理财意识,使他们逐步从存款保值向投资生财转变,提高财产利用率,不断拓宽财产性收入增收渠道。

持续强化政策扶持,增加转移性收入

  一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漳平市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出台健全、可持续的农户生产生活补贴政策,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标准,按时足额把惠农资金发放到农村居民手中。二是加大对有增长潜力农村居民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保障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带动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三是聚焦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加快推进社保扩面提标,稳步提高、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文章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漳平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漳平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未来,漳平市需要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举措,在拓宽农村居民增收致富渠道上下功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苗苏.划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梳理[EB/OL].(2023-12-13)[2024-05-14].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312/13/t20231213_38827815.shtml.

  [2]龙岩市漳平市人民政府.自然地理[EB/OL].(2020-05-20)[2024-05-14].http://www.zp.gov.cn/zjzp/zrzy/202003/t20200318_1669381.htm.

  [3]张远新.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J].人民论坛,2024(03):49-51.

  [4]胡仙芝.共同富裕目标背景下的乡村振兴途径[J].国家治理,2024(01):44-51.

  [5]吕红星.兴产业促就业 多措并举助农民持续增收[EB/OL].(2023-03-15)[2024-05-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360075672285107&wfr=spider&for=pc.

  编校:李霞

  网络:柳绣华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