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 助力基层治理创新——以武清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为例

时间:2024-10-12 15:45:44来源:中共天津市武清区委党校 文字:张艳华

  摘要: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中的独特力量,它植根于基层社会,既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服务需要的重要服务体,又是广泛吸纳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组织平台,还是密切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社会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近年来,培育社会组织越来越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工作基层治理的工作重点。民政部于2020年12月7日印发了《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天津市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更好发挥作用,制定了《天津市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十条措施》,以这些方案措施为指导,武清区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基层治理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探析武清区培育社会组织的路径,对于加快发展社会组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天津市武清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社会组织快速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武清区聚焦群众关切,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创新基层治理。自2019年以来,武清区连续四年开展“五益计划”公益创投、定期举办社工人才培训班、推进“小巷管家”培育三年行动等举措,截至2023年底,武清区依法登记社会组织共有441家,其中社会团体15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82家,累计培育专业社会组织40余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5600余支,志愿服务人数增长8300余名,持证社工同比增长70%;类型涵盖教育类、文体类、卫生医疗类、劳动保障类、养老服务类、社会工作类等,在民生保障、卫生健康、人民调解、文体教育、治安保卫、环境与物业等方面,有效解决了百姓家门口的急事儿、难事儿、愁事儿,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在重大事件中高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机制体制创新形成新路径

  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和《天津市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十条措施》的指示,武清区民政局连续四年以公益创投方式,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推动“五社联动”、发展志愿服务、培养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不断深化,形成“益成长、益志愿、益治理、益服务、益协商”的治理方案,筑牢城乡治理体系基本单元的治理基础。2023年,第四届“五益计划”以社工站为平台,以“草根组织”为主体,聚焦问题要解决,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介入,打造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室,全区622个村、115个社区建成645个社会工作服务室,实现了区、街镇、社区(村)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以“绣花功夫”服务居民、治理社区,全面激活社区活力,夯实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基础。

搭建多元共治新平台

  武清区民政局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为方向,以“小巷管家培育计划”为重要举措和抓手,通过搭建居民参与、多元共治平台,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拓宽了社区服务的深度与广度。近三年来武清区已有效地挖掘、培育了一批具备领导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小巷管家”。2021—2022年度“小巷管家培育计划”自实施以来,共计在武清区12个街镇88个社区开展实施135个项目,培育504名小巷管家,其中162名小巷管家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委员,队伍规模,服务人数,服务内容相较前两年有了很大提高,志愿团队人数从2021年的1001人增长到了1505人,群众基础不断扩大。

天津市武清区培育社会组织的经验与启示

具体举措

  健全体系明标准。按照“六有”标准,构建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建立区级社工站指导中心、29个街镇社工站和735个社会工作室,实现街镇社工站全覆盖。制定《武清区街镇社工站建设与运营指南》2.0版本,明确了社工站服务指标与评估标准,持续深化“五益计划”主题服务,丰富基层社会治理内容和形式。

  专业引领树典型。发挥专业平台优势,多举措夯实基础。例如,指导中心邀请高校老师、社工实务专家开展协商议事、志愿者管理、下属委员会建设等主题培训30余次,街镇社工站开展青苗计划、头雁领航、“大培训大练兵”等系列赋能活动50余场;开展一对一督导和“社区基金建设”“一站一特”等团体督导60余次,开设个案、小组、社区专业工作坊10余场,夯实社工业务能力;搭建“社工有话说”“主任百话”沙龙分享平台,促进经验交流;定期联系沟通,实现站与站和站与街镇之间的信息双循环。

  激发活力建机制。社工联动居民、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武清区挖掘培育志愿骨干3100余名,开展环境保护、小区建设、治安维护等志愿服务560余次;培育兜底保障、邻里互助等社区社会组织2600余家,开展“微星芒”“向阳爱相伴”“筑光行动”等助人服务300余次,服务居民16300余人;武清区首家村级互助金成立,开展“聚希望之光”、公益市集、“防汛抗洪”、“百企进村”等活动,链接起爱心企业70余家,募集物资累计达40万元,有效盘活社会资源,推动邻里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的氛围形成。

  聚焦民生强服务。武清区发挥社工专业优势,探索“四位一体”帮扶模式,围绕困难群众、空巢老人、困境儿童等开展暖心活动420余次;提供义诊、义剪、入户清理、物资捐赠等关爱活动530余次;搭建社区服务平台,通过上门走访、设置心愿墙等方式,广泛征集居民诉求,多方协同解决难题5200余件;开展手机课堂、安全培训、摄影大赛、农家书院、少年中华墨、情暖夕阳等为民服务活动300余次;按照“三工联动”模式,开展个案和小组工作180余例,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创新治理举措。武清区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完善村规民约,推动村务公开,解决电动车乱停放、充电桩选址、快递扰民等问题70余件;开展公益微创投,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打造儿童成长公益空间,为近300名儿童提供服务;邀请基层治理专家,梳理街镇社工站创新做法,挖掘品牌内涵。武清区持续打造了一批“健全五社联动治理机制示范点”,全区“一站一品牌,站站有特色”的格局基本形成,得到《公益时报》《中国社会报》《天津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累计报道达340余篇,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实践启示

  政府引导。武清区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工作中,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确保其健康发展。一是完善管理体制。武清区将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纳入党建引领基层体制机制创新范畴,区民政局会同区委组织部选强配齐了29个枢纽型社会组织负责人,并指导29个街镇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了注册资金为零的历史问题。健全街镇备案登记制度,明确了章程、业务范围、人员管理等内容,确保工作规范。二是指导业务发展。以“小巷管家培育计划”为例,武清区结合社区实际,以“小巷管家”为抓手,指导社区(村)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重点培育了养老服务类、社区服务类、抚危助困类和慈善救助类社会组织2800余家,在街镇完成备案登记。三是注重发挥作用。建立“挖掘培育居民骨干、规范备案登记流程、项目实施参与治理”三步工作模式,已在全区113个社区挖掘居民骨干1505人,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微创投项目135个,有效解决了不文明养犬、楼道堆堵、停车难等一些社区治理难题,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严格社会组织管理和监督。武清区在社会组织发展中,积极发挥监督作用,确保规范发展。一是开展年度检查。区民政局对应参检的333家社会组织开展年度检查工作。会同教育、人社等52家业务主管单位建立综合年检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工作任务。以线上的方式开展年检培训工作,组织社会组织进行网上填报;线下建立“送检”模式,改变以往“等检”模式,业务主管单位分批次、分时段进行现场审核。全区参检率达到95%,较2021年增加3.2个百分点。对未参检单位发放了整改通知书,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工作。二是开展日常检查。区民政局建立日常检查专班,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出“社会组织党建不合格,年检结论直接定为不合格”的工作要求。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按照5%的比例,每月至少实地抽查2家社会组织,重点检查非营利性、法人治理结构、重大活动开展、变更登记事项等内容。2022年全年共实地抽查社会组织26家,对3家“僵尸型”社会组织采取注销登记的方式予以清理。三是开展内部审计。区民政局聘请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抽查了全区20家社会组织2021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并延伸检查其财务资料。对审计反馈的7家组织中存在的期末库存现金余额过大、审计意见与实际情况不符等7类问题,立行立改,并向业务主管单位进行反馈。各领域普遍开展了自查,举一反三、为警为戒,避免问题再次发生。四是加强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2022年以来,区民政局联合区工商联对行业协会商会开展收费政策和社会团体实务培训,会同区发改委、市场监管局开展行业协会乱收费执法检查,配合区教育局对民办非企业学校进行实地监督检查,形成了有效的监管合力。

  加强服务,提升社会组织专业能力。一是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2022年以来,围绕法人治理结构、项目管理、志愿者培育、乡村振兴等内容开展4次社会组织沙龙分享,促进优势互补。开展社工专业培训12次,团体督导5次,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坊3期,推动专业方法的实际应用,解决各社会组织的问题和疑惑,增强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以“五益计划”(“益成长”“益服务”“益治理”“益协商”“益志愿”)为载体,开展公益创投项目。围绕组织培育、协商议事、扶老助老等内容,区民政局共支持开展17个项目,从而不断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专业优势。二是探索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武清区对标全市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要求,将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纳入天津市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体系。三是搭建社区治理平台。武清区民政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29个街镇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初步形成“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的联动)机制,着力解决高龄空巢、情绪疏导、构建社会支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区社工站建设工作,被新华社、天津日报、天津新闻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营造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

关于进一步加快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

营造浓厚的公益氛围是前提

  社会组织培育,离不开浓厚的公益氛围的土壤,因此,基层政府在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壮大中不能“急就章”,必须从源头做起,从公益事业入手,发现培育公益氛围,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推进,社会公益组织才能破土而出,健康成长,真正发挥作用。武清区坚持深入调研,先后挖掘培育志愿骨干3100余名,培育兜底保障、邻里互助等社区社会组织2600余支,在开展环境保护、小区建设、治安维护等志愿服务560余次就是最好的实践案例。

提升专业化发展能力是关键

  社会组织要想能够健康发展,无论是设立还是运营必须走专业化的发展之路。社会组织从创立中的专业骨干发掘、社区领袖的培育、组织设立的各种流程项目资料的准备、公益创投项目骨干的培训、公益创投项目的设计、运营等,都需要专业化的标准和专业人士的引导。武清区对社会组织的项目设计、运营、培训等先后制定构建了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六有”标准,制定《武清区街镇社工站建设与运营指南》2.0版本,明确了社工站服务指标与评估标准,连续4年定期举办社工人才培训班,邀请高校老师、社工实务专家开展主题培训30余次,基层街镇社工站开展“青苗计划”“头雁领航”“大培训大练兵”等系列赋能活动50余场,确保社会组织专业化健康发展。

打造品牌化公益项目是目标

  社(村)公益事业涉及方方面面,社会组织规模也各有不同,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工作中,必须结合基层治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打造品牌化项目,把项目做出特色,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精品服务项目,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武清区邀请基层治理专家,梳理街镇社工站创新做法,挖掘品牌内涵,持续打造了一批“健全五社联动治理机制示范点”,全区“一站一品牌,站站有特色”的格局已经形成,得到《公益时报》《中国社会报》《天津日报》等多家媒体广泛关注,累计报道达340余篇,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建立长效机制是健康发展的保证

  社会组织要健康发展,基层党组织要主动参与,通过提供举办公益项目创投项目运营场地、定期举办公益项目创投、项目评估监管等服务确保各项公益活动落到实处,为群众实实在在办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满满的获得感,实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效性。武清区在社会组织体系创新中构建的“五社联动”联动机制,实现了社工联动居民、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其中武清区首家村级互助金成立,开展“聚希望之光”、公益市集、“防汛抗洪”“百企进村”等活动,链接起爱心企业70余家,有效盘活社会资源,推动邻里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的氛围形成。

  本文系2023年度天津市委党校系统科研课题“新时代农村宗教治理对策研究——以武清区韩村宗教治理为例”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XXTKY23-11)。

  编校:郭欢

  网络:柳绣华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