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新模式,被认为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提升居民收入;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有助于保护和美化自然环境。乡村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乡村旅游在推广与实施过程中亦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文章就乡村旅游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参考。
乡村旅游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的关键要素之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强调,乡村旅游能够利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资源,同时确保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提升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由此可知,乡村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确保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当地社区的生活质量。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科学地规划和管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地会经历探索、涉入、发展、成熟至衰退的不同阶段,若缺乏及时地调整和创新,则会导致旅游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
考虑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有效的资源管理,避免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发生。文章旨在通过综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探索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可以采取的具体路径和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和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提供新的视角,使乡村旅游作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联系
从产业振兴角度讲,乡村旅游直接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为吸引游客,满足游客需求,乡村地区加强了对住宿、餐饮、交通和导游服务质量的管理。游客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需求的增加为乡村地区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了居民的增收渠道。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促使乡村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游客的游玩体验。从人才振兴角度讲,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服务行业、文化保护、生态保护、市场营销等多方面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乡村旅游的多样化发展促进了当地教育和培训机构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技能和专业水平。
从文化振兴角度讲,乡村旅游为当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许多乡村地区开展了多项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举办文化节、制作传统工艺品和民俗表演等,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特色。这些活动促进了传统文化活化的开展,为文化产品创造了市场,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因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现象,保护并弘扬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从生态振兴角度讲,可持续的乡村旅游理念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部分乡村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如鸟类观察、徒步旅行和生态摄影等,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还建立了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纽带,增强了乡村地区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能力。
从组织振兴角度讲,乡村旅游的成功往往需要有效的管理组织和协调机制,地方政府制订旅游发展计划、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社区组织则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和管理,确保社区利益的最大化。乡村旅游的开展促进了乡村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提升了乡村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从而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案例分析
凤凰古城概况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东与泸溪县交界,南与麻阳县相连,西同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接壤,北和吉首市、花垣县毗邻,史称“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古城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凤凰古城依山傍水,赤水河穿城而过,古城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街道石板古朴,保存着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遗产。优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凤凰古城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古城内的主要景点包括沈从文故居、东门城楼、虹桥风雨楼等,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故事。
图1 凤凰古城(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现状
经济方面,凤凰古城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旅游业的繁荣直接促进了当地住宿、餐饮服务和零售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节假日期间,游客的大量涌入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旅游业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直接促进了经济的振兴。
社会方面,凤凰古城知名度的提升,增强了当地居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当地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这不仅便利了游客,也极大地改善了本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源,为乡村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开放性。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
丰富旅游产品与提升服务质量
丰富旅游产品与提升服务质量,不仅能够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还能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四川平武县政府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了以“竹林深处的农家乐”为特色的旅游项目。该项目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传统农业资源,打造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体验活动,如竹筏漂流、竹林徒步和竹制手工艺品制作等,这些活动能让游客深入感受当地的自然美景和农耕文化,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业品牌的建设。随着这些独特体验活动的推广,平武县的旅游业知名度显著提高,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综上,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不只是增加新的旅游景点,更关键的是如何将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融入旅游产品,创造独特的旅游体验。这不仅可以让游客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还能激活当地的农业经济。服务体验的提升则是通过提供专业和友好的服务,包括培养专业导游,提升服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等,提升游客的好感度。
强化地区品牌与市场推广
强化地区品牌与市场推广能有效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从而促进乡村振兴。地区品牌建设需要明确地区的独特“卖点”,即那些能够于其他旅游目的地相区分并吸引游客的独特特征,包括独有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民俗活动以及其他可以体现地方特色的元素。明确“卖点”后,可通过各种渠道有效地宣传这些地区品牌特色,可通过视觉图案和文案材料,在线上和线下平台同步推广,大幅提升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市场推广策略则需要侧重于目标市场的选择和推广方式的创新。选择目标市场时,可以依据旅游产品的特性和潜在客户群的偏好进行细分。推广方式的创新包括利用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平台进行内容营销,分享游客的真实体验故事,以及与其他品牌方或机构合作,开展旅游博览会、文化节等活动,有效扩大市场推广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例如,云南省大理市将自身定位为“风花雪月”的浪漫之地,此品牌定位体现了大理的自然美景,融入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大理的品牌建设策略包括精心设计的视觉图案和文案材料,通过各种线上和线下平台的广泛传播,大幅提升了其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大理的古城、苍山和洱海等自然景观在宣传材料中得到了突出展示,吸引力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在市场推广策略方面,大理市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了精细化的推广,对于寻求自然和文化体验的游客,大力推广生态旅游和文化遗产游,并利用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平台进行内容营销,包括分享游客的真实体验故事。利用品牌效应使得大理市的地区品牌得到了显著强化,有效地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地区经济的繁荣。
增强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
增强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旨在确保旅游活动能够为当地社区带来实际性和持续性的效益,增加社区居民对旅游项目的接受度和支持。通过直接分享旅游收益能够夯实整个社区的经济基础和增强社区居民凝聚力。增强社区参与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社区居民能够在旅游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发声,具体可以通过开展定期的社区会议或公开论坛等实现,让居民对旅游发展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这些计划反映了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另外,培训和教育项目也是提高社区参与度的有效方式,通过培训,提升居民关于旅游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利益共享机制的建立是确保旅游收益能公平分配、合理使用,可以通过支持当地小型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实现。例如,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开设民宿、餐饮店、手工艺品店等,让他们从旅游活动中获得直接收益。
例如,云南省喜洲古镇旅游发展模式注重社区的全面参与和利益共享。古镇通过保护和利用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纳西民族传统,开发了一系列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社区居民直接参与到旅游接待和服务中,很多家庭经营起了客栈和餐饮业,提供地道的纳西菜肴和手工艺品。考虑到社区居民需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实际利益,古镇与社区合作,建立一系列的培训项目,提升居民的服务技能,如培训导游、客栈服务和地方手工艺品制作等,提升了居民的职业技能,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从而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加强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框架和支撑。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政府为乡村旅游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旨在降低旅游业的创业门槛,如提供税收减免、资金补助和技术支持等,政府可以通过减免土地使用税、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激励投资者和企业家在乡村地区投资旅游项目。同时还可以通过制定旅游质量标准和服务指南,保证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游客的安全,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资源整合则将地方的自然、文化和人力资源有效地组合使用,以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这需要地方政府、旅游企业以及社区居民的共同协作,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创造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例如,通过不同部门的协调,将文化保护、农业发展和旅游推广结合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这可以保护和利用当地的文化遗产,促进农业和旅游的互动发展。
例如,黄山市政府为在乡村地区投资建设景区、酒店和其他旅游设施的企业提供了税收减免政策。同时,地方政府为其提供低息贷款和资金补助,鼓励投资者和企业家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如乡村民宿和生态旅游活动。资源整合方面,黄山市政府积极协调不同部门和社区,推动文化保护、农业发展与旅游推广的融合。此外,黄山市的宣纸和徽墨的传统制作技艺被融入当地旅游活动,游客不仅可以观赏自然美景,还能体验传统手工艺,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讨论
乡村旅游在不同类型乡村的适应性
乡村旅游在不同类型乡村的适应性表现在其能够根据各地的特定条件和资源配置,调整和设计符合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农业重镇”和“文化历史村庄”为例,这两种类型的乡村在发展旅游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农业重镇”的乡村旅游开发往往以农业体验和生态旅游为主。主办方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元素,设置农场生活体验、农产品采摘等互动活动,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农村生活,直接推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业品牌的建设。“文化历史村庄”的旅游发展则更多侧重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这类乡村普遍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需要精心设计,确保旅游活动不会破坏文化遗产。主办方可以通过导览、文化节庆活动和工艺展示等方式,让游客深入了解和感受当地的乡土风情。
乡村旅游在不同类型乡村的可持续性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是指在发展旅游活动的同时,确保当地环境、社会和经济资源不被过度开发或破坏。以“生态脆弱型乡村”和“人口老龄化乡村”为例,它们在推进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需特别考虑旅游活动对当地环境和社区的长期影响。“生态脆弱型乡村”通常拥有独特但敏感的自然环境,任何不经考虑的旅游开发都会导致生态破坏,如生态系统失衡、物种栖息地减少等。“人口老龄化乡村”的发展旅游则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旅游活动提升社区的经济活力,解决劳动力短缺和社会服务不足等问题。这些乡村可以通过开发面向老年人的旅游产品或服务,如健康养生旅游、历史文化体验等,不仅为社区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吸引外来老年游客感受乡村生活气息。
文章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明确了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文章展示了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和产品,强化地区品牌,以及促进社区的广泛参与和利益共享,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总之,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制定乡村旅游的策略和政策时,应考虑乡村旅游的多维效应,并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特色和需求的旅游发展规划。
2023年度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科研项目(巴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万源市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彩龙船’为例”(项目编号:BCF2023ZC03)。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