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下石台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两山”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生产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生态资源丰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山区腹地,县内富硒、负氧资源丰富,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存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以石台县发展实践为例,对石台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优势;经济优势;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安徽省石台县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5-018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章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石台县具有显著的生态优势,要想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就必须统筹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努力探索出富有石台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1 石台县生态优势
1.1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一是境内空气质量优良。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显示,2020—2022年,石台县空气质量各项指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要求,且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2]。二是水资源丰富。全县供水以地表水为主,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3万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水质优良,主要干流水质全年以Ⅰ、Ⅱ类为主,少数月份受干旱和洪水影响为Ⅲ类,山涧水基本可直接饮用[3]。三是河流湿地资源丰富。石台县湿地面积共1932.45hm2,其中河流型湿地面积1841.16hm2,人工湿地面积91.29hm2[4]。拥有国家湿地公园1处,即安徽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境内湿地特征显著、河流形态自然、植被景观保存较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1.2生态资源禀赋优越
一是县内森林资源丰富。石台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现有林地面积12.70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9.82%;森林面积11.97万hm2,森林覆盖率84.5%,林木绿化率90.32%[5]。高占比的森林覆盖率使得石台县生态环境优美,大气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成为周边城市康养旅游的首选地之一。二是富硒资源丰富独特。石台县为天然富硒地区,是“中国三大富硒地”之一,被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授予“中国生态硒都”称号。2016—2018年的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安徽省石台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显示,全县土壤总硒含量变幅为0.048~21.021mg·kg-1,平均含量0.556mg·kg-1。含硒土壤(硒含量≥0.175mg·kg-1)面积1398.8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9%;富硒区(硒含量0.4~3.0mg·kg-1)面积862.01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0%;足硒区(硒含量0.35~0.4mg·kg-1)占13.7%;足硒-富硒区约占84%[6]。
2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台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县,在探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山水土气”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一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石台县人口规模较小,经济发展总量不大,公共财力有限,相关产业发展环境保护配套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地区经济发展与发达县区相比差距较大,区域经济竞争力排序靠后。2022年,按常住人口计算,石台县人均GDP达43862元,而周边县区东至县人均GDP为66 104元,青阳县人均GDP达76195元[7-9]。二是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石台县地处皖南山区,地形复杂、村落分散;部分偏远乡村的道路状况较差,路面狭窄、陡峭且弯道多,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争取下,2021年下半年,石台G3W德州—上饶高速公路池州至石台段建成通车,虽然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依然无法完全满足当地的发展要求。
2.2转化路径单一且质量不高
一是产业发展路径单一。石台县在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方面有待优化,缺乏龙头企业支撑,短期内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方面仍有待提升。目前,发展富硒康养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为该县“两山”转化的主要途径,富硒康养产业类型较为单一、特色不够突出。二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融合发展创新能力不足。石台县特色原生态创意产品开发不足、品质有待提升、产品市场化转化率较低,生态产业发展的整体性、互动性、融合度较低,难以抢占市场高地。
2.3科技支撑与人才力量不足
一是科技支撑不足。石台县缺乏相关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致使生态产业发展受限,生态特色资源挖掘不足,生态产品品种单一,特色产业链较短,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低,高附加值的精品高端“生态+”产品较少。二是缺乏高素质人才。人才是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要素之一,石台县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福利待遇等因素影响,难以引进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高层次人才。石台县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以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导致当地人才资源匮乏。现有人员素质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生态产业发展面临产品精深加工、硒科技开发应用、物联网应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瓶颈。
2.4绿色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一是对富硒特色农产品、生态旅游业品牌的宣传亟待加强。当地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外界对石台县生态农副产品的认知度不高。“石台硒茶”“石台硒米”“石台硒泉”等生态农产品品牌虽然在省内外初具影响,但是与国内一些知名农产品品牌相比,其市场影响力远远不足。二是绿色品牌建设、运作不够完善。品牌规范管理和合理运用的协作措施不足,特色自然生态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利用,当地旅游业、特色农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足。
2.5转化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生态产品价值量化较难。全县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工作尚未开展,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及其价值不明确,难以为推进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价格核算依据。二是“两山”转化相关制度有待健全。自2018年以来,石台县在生态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2020—2023年连续4年荣登“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然而,石台县“两山”转化制度总体上仍然存在不足,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探索创新,加快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等相关机制。
3 推进石台县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有效转化的对策建议
“绿水青山”是石台县最靓丽的名片,如何使当地的“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关键是要做好“转化”这篇文章。石台县应围绕优质资源、绿色经济,着力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推进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文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完善基础保障,提升经济发展支撑力
一是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凭借区域内独特的生态、富硒资源优势,重点引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地区质量优、基础好、竞争力强的项目落户。二是统筹好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区及周边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公厕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强文化、卫生、娱乐等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区域功能品质。三是加快补齐乡村交通供给短板。完善交通道路网,加快路网提档升级,有序推进公路升级改造,因地制宜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道路交通网络,对乡村有条件扩容的道路进行拓宽,切实提高道路质量、网络可达性和连通性,提升全域整体道路品质[10]。
3.2拓宽发展渠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制订区域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将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发展有潜力、高效益的特色产业,延伸“硒茶”“硒米”“富硒粮油”“富硒蔬菜”等产业链,构建以“生态、富硒、康养”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双碳”战略机遇下,传统的高能耗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企业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探索“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的经营新路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品初级加工向科技创新、精深加工转变,促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减污降碳,朝着清洁、低碳、环保、无污染的方向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并举、生态与产业双赢。三是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深挖县内“山水土气”等生态资源,围绕“旅游兴县”战略,拓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摄影+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打造生态体验游、富硒康养游、摄影采风游、乡村休闲游、体育户外游等重点旅游产业链,着力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1]。
3.3注重开拓创新,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一是积极“走出去”,大力“引进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常态化对接交流机制,努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进驻石台县,争取项目合作,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同时,要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有效合作机制,组建专业团队,在科学技术普及方面提供指导,推动当地企业实现在生态环保、硒资源转化利用、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科技攻关,提高创新能力,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二是加强对现有领域专业型人才的悉心培养。提供相关专业领域集中培训、产业实践、部门挂职锻炼等机会,让人才在实践中开拓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三是多渠道引进理念先进型、管理创新型人才。从政府补贴、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以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尤其是要引进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能力。
3.4加强宣传策划,提升生态品牌吸引力
一是加强生态产品及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在县城各景点、高速路口、大型商超入口、车站入口处设置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宣传牌,加大石台县生态农产品宣传力度,提振市场需求;积极参加省内外农业展销会、长三角自驾游推介大会、文化旅游推介会等宣传营销活动,强化宣传力度,促进本地农产品、土特产销售,全方位提升县内优质生态产品品牌竞争力。二是着力打造“两山”文化品牌。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石台县地域特色的“两山”文化品牌,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体验石台县别样的生态之美;引导各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具有时代感、材质和工艺独特及艺术创意性强的旅游文创产品,将石台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融入文创产品的包装、形象设计中,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创新营销方式,丰富新媒体营销渠道。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覆盖广、传播快的特点,积极与中安在线、安徽卫视等省内外知名媒体广泛开展合作,借助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多渠道宣传,全方位推广石台优质的生态资源、康养资源,全面提升“生态硒都、养生石台”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5夯实制度基础,建立健全“两山”转化机制
一是对县内全域生态产品价值进行核算[12]。建立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突出石台县地域特色,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构建县域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数据标准化体系。二是完善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估考核机制,完善环境监管管理体制,杜绝高耗能、重污染项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三是加强生态修复,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以《石台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引领,重点对在建生产矿山实施“跟进式”复绿,严格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维护生物多样性。
4 结束语
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石台县要想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就必须充分挖掘地方生态资源优势,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探索“金山银山”价值,做好“山水文章”,让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从而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池州市局办公室.石台县2022年上半年环境质量出炉[R/OL].(2022-07-19)[2024-04-03].https://sthjt.ah.gov.cn/hbzx/gzdt/sxdt/121097111.html.
[3][4]方金生,吴雪霞,许信旺,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石台县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8):113-116+154.
[5]沈丹,潘和平,许从付.乡村振兴战略下石台县富硒茶产业发展SWOT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21,35(06):1-6.
[6]桂南阳,张青,朱小妹,等.石台县硒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J].茶业通报,2019,41(02):58-61.
[7]石台县统计局.石台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2023-04-28)[2024-02-06].https://www.ahshitai.gov.cn/OpennessContent/show/1376465.html.
[8]东至县统计局.东至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2023-05-11)[2024-02-06].https://www.dongzhi.gov.cn/OpennessContent/show/1381576.html.
[9]青阳县统计局.青阳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2023-05-05)[2024-02-06].https://www.ahqy.gov.cn/OpennessContent/show/1377328.html.
[10]云彬,李晓雅,雷经祥.霍山县发挥县域生态环境优势的举措及启示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3(05):25-28.
[11]于浩,郑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实现路径研究——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例[J].林业经济,2019,41(08):87-94.
[12]何祎鸣.关于推动延边州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几点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23,39(02):58-62.
编校:郭俊燕
网络:柳绣华
监审:巩学敏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