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加快东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时间:2024-07-01 16:50:34来源:中共东丰县委党校 文字:夏春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很多发展较快的地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已经总结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实践和经验。东丰县在借鉴这些地区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本县特有的农业产业特点,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重要抓手,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成绩加速了东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尤其要把产业振兴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推动乡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1]。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正朝着固本强基、稳中向好、持续加力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改造提升、转型升级、质效变革的新阶段[2]。东丰县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改造传统农业、加大装备建设力度、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农村各项改革,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

东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东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东丰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是中国著名的“梅花鹿之乡”和“农民画之乡”,同时也是一个传统农业比重较大的县份,种养业一直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进入21世纪,农产品加工业兴起,东丰县逐渐形成以鑫源米业、清龙米业为代表的水稻加工业;以东丰药业、睿康生物为代表的鹿产品加工业;以华粮生化为代表的玉米加工业;以唐豆豆、兴荣食品为代表的松子加工业这四大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东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东丰县立足农业新功能、新业态,着力发展县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最美休闲乡村和星级示范企业,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目前,东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以下几个优势。

  1.产业基础比较坚实

  东丰县积极打造“黄金玉米”“白金稻米”生产核心区,加快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规模经营,大力推广及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全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增速居全省中上水平。

  2.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一是金红苹果产业。该产业主要集中在小四平镇。当地现有金红苹果、龙丰、K9等果树面积1285公顷,果树110万株以上,年产量2000万公斤,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二是果仁加工业。东丰县建成以三合乡为主的果仁加工集散基地。三是食用菌产业。东丰县共有食用菌生产企业5个,合作社51个,专业屯达26个。四是梅花鹿产业。东丰县梅花鹿饲养量达到26.6万只,年产鹿茸507吨,涉鹿产值达78.9亿元。东丰县建设了国家级吉林梅花鹿种源保护中心,已完成4个种源保护场标准化改造。还建成东丰·国际梅花鹿产业创投园、养鹿官山园、皇家鹿苑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成立了东丰梅花鹿产业发展院士工作站,聘请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知名梅花鹿产业专家11名,为东丰县梅花鹿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五是稻米加工业。东丰县现有规模化大米加工企业8户,规模较大的有3户,产品销售到北京、天津、云南、上海、浙江、贵州、福建等13个省市。六是林果业。东丰县以国有林场为主导、以林业科技企业为支撑、以专业合作组织为带动,以产业扶贫为方式,带动发展林果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建成产业扶贫基地7个、示范基地6个。七是肉牛产业。东丰县建设了肉牛三产融合示范园区,企业和农户在肉牛产业链上形成了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模式,全力打造了肉牛产业三产融合、生态循环的“东丰样板”。

  3.生产布局不断优化

  东丰县新建高标准农田32000公顷,通过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田间技术、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项目,深耕深松项目等,东丰县粮食总产已基本稳定在85万吨的阶段性水平,粮食稳产保供能力较强,位列全省20个产粮大县、全国800个产粮大县行列。

  4.品牌打造正呈趋势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其中,六嫂食品、东丰鑫源、唐豆豆、十斗、立鹿、杉臻、丰井等产品,曾在长春农博会上获金银奖。“马季鹿茸”在2018年十七届长春农博会上被评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农产品品牌。“佰晟源”黑木耳、“鹿乡”金红苹果、“鹿乡太和”香瓜、“蓝汇”蓝莓等产品畅销省内外。

  5.电子商务不断推进

  目前,吉林省鑫源米业有限公司、吉林省睿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上线微信平台的产品多达200余种,企业运营良好。

  6.基地建设总体向好

  日前,东丰县初步形成了以东丰县佰晟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东阳恒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基地;以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棚膜果蔬产业基地;以林海蓝莓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蓝莓产业基地等农产品基地。

  7.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东丰县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完成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改造;各乡镇设立2名兼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管员;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和“黑名单”制度等[3]

  8.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县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6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旅游观光农业8处。东丰县依托全省乡村振兴现场会在辽源召开的有利契机,全面打造绿色生态游、鹿乡亲子游、红色教育游、金秋采摘游等旅游线路;依托县域特色形成农民画及衍生品、梅花鹿系列产品、生态采摘产品、加工农副产品等旅游特色商品,实现乡村旅游带动农村产业收入多维提升。

加快东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虽然东丰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已经具备自身特点和优势,但在其他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薄弱

  东丰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乡镇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抗灾减灾能力弱等问题。在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比超过1/4,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粮食作物多元化发展进程滞后,农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土地资源分布零散,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程度仍不高;高投入谋求高产出的惯性思维没有改变,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超标,土地性状变劣堪忧,粮食生产安全在一些地方亮起了“红灯”;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增速放缓,依靠科技增产增收步履艰难。

  品牌战略意识缺乏

  东丰县只有少数农业产品实行了品牌战略,大多数企业和种养大户对品牌不够重视,没有大力开展品牌建设,部分产品包装差,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多数企业没有依靠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宣传力度小,没有达到更广泛的宣传深度;东丰县的农业品牌在全国叫得响且有一定美誉度的很少;在农业品牌的宣传、投入方面存在力度不够,认识不足,品牌建设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等问题。

  龙头加工企业实力较弱

  东丰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种植养殖企业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多数规模偏小,实力不强,辐射带动效应不强,特别是多数龙头企业仍处于买原料、卖原料的粗浅加工层级,深加工能力欠缺,产品增值空间有限,链条短;农户和企业之间基本没有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农户没有获得二次分配的红利;多数企业处在成长期,面临着扩大规模与资金短缺、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人才培养与利益分配、市场开发与营销策略等诸多矛盾。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研发资金落实不够、研发人才缺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二是农产品商品率不高,产品明显缺乏竞争力,多数农产品只是简单加工成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多产品供给者缺乏产品深加工意识。

  支撑体系建设不完备

  一些主体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问题仍然突出。上级专项资金扶持有限;县级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受土地、环保、投融资等约束较大;畜禽、棚膜经济发展用地不好解决;政银担、防疫加保险、活体畜禽生产贷款等约束条件较严格。

  与农产品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尤其是面向养殖场(户)和散养农户时,如何将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做好相关的利益分配,使农产品在加工后能顺利流入市场,并且提高肉类和蛋品深加工的比重,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使增值空间受到很大制约。

  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粮食产业、园艺特产业、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全县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数量少,加工业产业结构层次低、精深加工产业链有限、品牌意识不够强、销售渠道较狭窄;金融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的环境还有待优化,银行贷款手续复杂、利率高,周转资金严重不足;特色产业加工和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初加工多、深加工少,高端产品少、低端产品多,大路货多、精细货少,作坊式生产方式多、工厂化生产方式少,粗放型、分散型经营方式多,集约型、规模型经营方式少。

  合作经济组织实力单薄

  东丰县缺少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长、功能性极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型合作社,部分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不能发挥区域带动作用。合作经济组织存在重视数量轻视质量、重视发展轻视规范的现象。同时,在人才培育与引进方面不够重视,比如,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强、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资金严重缺乏,贷款难,资金比较紧张,资本的积累能力弱,资金方面的问题会使企业在组织扩大再生产方面缺少优势,会制约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不规范。部分专业合作社机构制度不健全,有组织无作用,有章程无活动,制度章程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大部分合作社处于“闲置”“空转”“休眠”状态,存在等项目、等政策、等扶持的“三等”心理;一个村重复注册同一个行业的多个专业合作社;部分合作社村社混杂,产权和管理不明晰;少数合作社与村合署办公,由村书记担任社长,财务管理混乱。

加快东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升认知水平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作出的指示批示精神,要找准制约发展因素,创新发展思路,补齐工作短板,树立“引导、扶优、规范、壮大”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秉承“数量与效益并重、改造与升级同行”的发展思路,加强对产业定位、组织规划、市场开发、基地建设、项目引进、优质服务、辐射带动、利益共享等工作的建设。既要引导适度扩大规模又要防止盲目扩张,既要广辟产业财源又要避免小散乱。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要对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进一步优化整合。对生产无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启动破产程序;对长期未开展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退出”制度,全面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对正处于发育成长期的经营主体多引导完善、少课征罚款,多敦促纠正、少违规处理,多放水养鱼,少竭泽而渔。采取资源整合、要素优化、项目争取、以奖代补、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稳步协调发展。要引导各类主体在自主研发、科技创新、品牌整合、系列加工、专业生产等方面下功夫,逐渐带动东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抓好项目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认真分析国家投资政策,抓住一切有利机会,进一步抓好园艺特产、秸秆转化、清洁能源、农产品深加工、田园综合体等项目资金的申请。要精心培育一批优势项目,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市场前景好的、发展潜力大的项目,要改善本地的投资环境,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用良好的服务和优越的条件来吸引外资到本地投资;还要做好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工作,发挥“政银担、政融保”投融资模式作用。

  加快培育品牌特色

  全面落实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不断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针对本地实际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协助家庭农场、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并将其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鼓励龙头企业整合品牌资源,探索品牌发展的相关制度建设,包括设立共同营销基金,在营销推广上建立统一的营销模式,打造联合品牌,使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相应的品牌成果[4]

  不断完善各类体系建设

  一是推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支撑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农业装备的深度融合。在发展农机产品方面要以先进适用、低污染、低排放、高能效和高效率的环保型为重点,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专业化水平。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既要注重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又要注重服务规模经营。这两方面协调并进,使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能够共同发展,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另外还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点培养,做好新型经营主体的相关扶持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解决经营效益不高和“谁来种地”的问题[5]。三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延伸农业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道路。

  综上所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于一体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多助力。

  参考文献

  [1]马红梅.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村振兴谱新篇——贵州坚持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J].当代贵州,2023(01):68-69.

  [2]吴万运.“三农”问题与振兴乡村战略: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研究[J].新经济,2021(08):51-55.

  [3]张军培,张改霞.长葛市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经验和做法[J].河南农业,2022(16):28-29.

  [4]李红利.三视角分析粤北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21(05):60-62.

  [5]蒋和平,杨东群.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就与未来发展思路和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05):711-720.

  网络:柳绣华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