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内生动力培育研究 ——以昆明市 YT 村为例
与西部省份多数乡村一样,YT村面临先天产业优势不足、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抗击经济风险力 量薄弱等挑战,通过外部力量主动参与及资源导入,该村成为建设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村。现以 YT村为案例,具体解读YT村围绕村民内生动力针对性实施各种措施的主要做法和建设成效,分析培育 乡村内生动力的路径与行为逻辑,通过培育内生动力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 针对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面临新问题作出的 重大决策。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 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更好激 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1]”。2021年6月,我国《乡村振兴 促进法》正式施行,预示着乡村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得到 完善[2]。可以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研究乡村振 兴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我国乡村面临农业内卷化、农村空心化、农民原子 化的发展态势[3]。相关研究表明,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 市场和社会力量不足、乡村村民自主性不强、政府主导 下内生动力不足等挑战。由于过往乡村发展由政府自上 而下主导推进,使得乡村发展更多依靠目标规划、资源 动员、项目整改等推进,外部力量的过多介入,使得内 生力量不自觉地隐退[4]。这种自上而下的外部推动,使 得部分乡村地区出现了政策实施效率低、村民增收乏 力、现代化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等现象[5]。内生动力 根植于乡村内部主体行动的自觉性,依靠群体对内源系 统中的资源组合条件、产业结构形态、文化价值理念等 要素进行挖掘、再创新,从而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力 量。从乡村振兴动力来源上看,内生动力源于乡村社会 中的个体成员,个体成员在特定的利益规则下自发采取 有针对性的、持续性的行动策略[4],而村民主体意识和 行动开启是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激活的重要开端。鉴于中 国大多数乡村资源匮乏和人才外流等现状,村民主体意 识和行动开启在前期需要外部动力或资源的导入。因 此,资源不可避免成为乡村内生发展的前置条件和逻辑 起点[6]。正是基于这种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形成逻辑, 需要改变政府过往主导乡村振兴发展的惯性,在单一乡 村发展层面上,政府需要从惯性主导转向发展内生动 力。有关乡村内生动力的研究成果丰硕,在全面脱贫转 向乡村振兴的重要转型时期,研究如何推动乡村地区形 成内生动力的有益经验仍颇具价值。在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的大背景下,需要改变以往的乡村建设模式,使乡村 真正成为发展主体,由自发走向自觉,由“输血”走向 “造血”,培育内生动力机制是根本,研究如何培育和 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重要的研究维度。越来越多 的学者意识到在资源匮乏及外部环境单一时外部动力主 导乡村振兴的效果明显,不过随着乡村内外部环境发生 变化,内生动力培育越来越成为乡村得以振兴的基础。 因此,研究如何培育乡村振兴内在动力,对于乡村振兴 战略实施而言具有推动作用,特别是研究民族地区乡村 振兴的内在动力,更是值得探索的新领域。
【作者简介】成群鹏(1987—),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产业发展。
案例引入
案例选择
YT村与多数中国乡村一样,具有先天产业优势不足、 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抗击经济风险力量薄弱等挑战,乡 村发展活力逐渐丧失。同时,由于外部财税体制改革,乡 镇企业发展受限,乡镇经济功能弱化等,下辖村(社区) 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可以说,YT村所面 临的发展问题与中国其它传统乡村面临的挑战一样,在这 种两难的局面下,YT村借助中国农业大学以及由知名专家 带来的外部资源,以建设YT村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村 契机为依托,逐渐探索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培育模式,逐 步释放乡村振兴势能,成为昆明市乡村振兴发展的典型代 表。从YT村的实践经验来看,可抽象概括出外部力量介入 与培育内生动力的行动逻辑,对云南省其它州市推进乡村 振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案例背景
YT村隶属昆明市安宁市县街街道,全村有430户, 1167人,党员30人,劳动力712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为 256人,规模养殖户45户[7]。2019年,YT村被选定为昆明 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村。YT村内生动力的产 生源自外部力量进入,引导村干部及村民形成内生动力 后,从内部治理逐渐拓展至乡村产业的规划、落地、组 织和推进,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以共建共治共享推 动乡村形成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
主要做法
在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的支持下,YT村确定了乡 村振兴的实施规划,即“激活乡村资产资源、激发农民 主体潜能、激活社会资源势能,推进民居古村恢复”。 在实验村建设早期,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及驻村博士生团 队每周都参加乡村振兴实验建设工作推进会,参与街 道、村委会、小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总结本周工作,并 制定下周工作计划。博士研究生刘某某表示:“都市驱 动型乡村振兴实验是引入城市‘人才’‘市场’‘管 理’三大动能来撬动村庄发展。”同时,作为昆明市乡 村振兴重点建设项目,且拥有地级和县级资源的支持, YT村围绕村民内生动力针对性地实施了各种措施。在YT 村建设初期,由外部专家及智库力量主导,进行工作规 划和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则由村“两委”组织推进,推 进过程中不断完善村民的参与机制。
1.完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
一是规范协商程序,村务协商按照“提出议题、事 先告知、民主协商、组织实施、过程监督”等五个环节 进行,实现议事流程的专业化管理。二是根据村务开展 实际情况,制定村级项目工程管理办法,对于村内工程 量小、技术含量不高的建设项目,由村工匠队负责建 设,村务监督小组对物资采买、施工流程、验收标准 及资金支付等环节进行监督。三是聚焦“党建+物业管 理”,推动乡村治理创新发展。
2.建立村级协商议事平台
一是成立协商议事平台,成员由村“两委”、村民 代表、老干部、老党员等相关人员构成,充分挖掘乡村 议事议题的多元性和代表性。二是根据乡村发展实际需 求,将村属机构设置、场所建设、发展规划等纳入协商 内容,让协商事项落到实处。三是拓展协商主体,将村 内外各利益相关组织和个人纳入协商主体,充分考虑各 方利益和意愿。确保村民参加村务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此外,还需要构建基于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议事平台, 反映村民自身需求。
3.提升乡村基层自治能力
一是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挑选党员志愿服务队中 懂技术、善管理的志愿者,在提升村庄风貌和优化生态 环境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打扫村庄,让群众享受优美的 村庄环境。二是将事关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民生 等事务,直接由党员和群众协商议事,健全完善“党内 议事体系”和“村民议事体系”,以制度促进自治能力 建设。三是结合村级协商议事、政协协商在基层等协商 工作,成立“YT协商议事室”,形成“党组织搭台+乡贤 评理+村级协商+纠纷调解”协商议事平台。自治能力的 提升是乡村内驱力建设成效的体现之一,村庄不再是城 市现代化的边缘区域,村民也不再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 间,自治能力的提升体现了村民主动参与建设乡村的内 在动力,乡村逐渐成为可以安身和安心的居所,村民自 发推进乡村建设的意愿更加强烈。
建设成效
1.村庄环境整体改善
在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等各级财政资金支持 下,YT村改善村庄消防通道及交通道路,为YT村改造、 整治奠定基础。同时,在YT村“两委”的指导下,村 民主动拆除村内七十余座旱厕,填埋十余个沼气池,新 建、改造五座公共卫生间,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雨 污分流主管道、人畜饮水管道,村内沟渠整修并加设沟 盖板,环境由“脏乱差”变为“整洁美”。村民谢某 说:“我们村之前穷的不像样,进村的路坑坑洼洼,现 在不仅有宽阔的水泥路,村里还搞起了旅游,我觉得以 后会越过越好。”
2.乡村产业逐步发展
YT村在中国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相关专家的指 导下,制定了“一产支撑三产”“三产带动一产”的乡 村产业发展规划,逐渐形成了文化旅游、乡村游学、安 宁红梨等特色产业。YT村积极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同步推进产业培育与村庄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YT村合作社下成立了文化旅游公司,村党组织委托合 作社,将村资产、资源交由文化旅游公司运营,拓展村 内业态。
3.乡村治理逐渐共治共享
YT村在外部力量的支持下,经过一系列内生动力的 培育做法,加快推进产业兴村、旅游活村、文化立村,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美向线美、面美拓展,YT村建设 过程中重视村民主体性培育,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积 极性。可以说,尊重村民主体地位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是化解乡村振兴不顺畅的关键所在。YT村的 内生动力不仅激发村民参与,更吸引了在外打工的村民 回乡,调动起乡村人才建设家乡的积极性。YT村“乡村 CEO”赵某某说:“回到家乡,我就想要干出个名堂,为 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作出贡献。”
分析与启示
基于 YT 村案例的分析
1.主体行动:建设乡村优美宜居环境
YT村村民的主动参与是村庄环境整体改善的前提, 村民由“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但是在欠发 展的乡村地区,主体行动实现的前提离不开外部力量的 介入和帮扶,而这种介入和帮扶是暂时性的,村民只有 在看到外部力量改善乡村环境后,才能从“接受帮助” 向“主动行动”转变,这是乡村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2.产业挖掘:形成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
YT村自身产业资源并不丰富,也没有特色的物产和 特产,只能更多寻找外部资源并引进,配合内在要素, 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影响力。挖掘乡村振兴的产业形 态,其行动逻辑就是如何通过内生动力培育探索乡村发 展路径,因此,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重视产业发展定 位。鉴于此,YT村以民俗旅游为主题,形成乡村特色旅 游品牌,在乡村合作社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巷区, 通过对村庄的整体改造,发动村民广泛参与,产生了空 间叠加效应。
3.共治共建:破解乡村振兴的治理困境
乡村振兴的实质是激发村民主体性,让本土组织和 本土人才能够积极参与村庄发展,实现人才和组织振兴 对产业振兴的支撑,这与YT村打造都市示范性乡村行动 逻辑下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是一致的。乡村 发展以共治共建为目标,体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价值 理念。
启示:内生动力培育的行动逻辑
政府虽是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定者和资金主要提供 者,但不可能完全替代村民发挥主体作用。从理论维度 来看,政府与村民的行动需要有边界,清晰的边界才能 形成合力,乡村振兴的行为界限一旦模糊或有失公平, 往往会导致乡村振兴成为“面子工程”。在乡村振兴战 略实施初期,政府等外部力量可以成为行为主体,为推 动建设适当压缩村民行为边界,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 的全面推进,政府行为需要自我压缩,村民的主体地位 应逐渐提高,这也是大多数乡村培育内生动力的路径。
YT村在高校、政府、专家等外部力量支持下,乡村内部 资源、制度、组织、人员、资金、产业等相聚且逐渐成 熟,外部力量在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同时,逐渐激活了 乡村内部发展的主体性,初步实现了传统村落向和美乡 村的转型升级。 YT村的发展对研究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发展路径具有 借鉴意义,主体行动是发展基础,为乡村发展凝聚组织 和人员;产业挖掘是村庄经济引擎,为村民参与乡村振 兴提供行动平台;共治共建是价值重塑,促进村民在参 与中形成价值认同。外部力量帮助YT村实现了三个变量 的相互衔接和组合,激发并形成了村庄的内生动力。在 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虽然各地区的乡村 拥有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也有所不同,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乡村发展而言,内生动 力的培育和发展始终是乡村得以振兴的主题,也是乡村 持续振兴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新知新觉)[EB/ OL].(2019-10-08)[2023-06-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 d=1646770218969461175&wfr=spider&for=pc.
[2]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 兴促进法》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EB/OL].(2021- 06-02)[2023-06-08].https://rprc.scau.edu.cn/2021/0602/ c13414a282321/page.htm.
[3]张文明,章志敏.资源参与·认同: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 逻辑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2018(11):75-85.
[4]彭小兵,彭洋.“参与—反馈—响应”行动逻辑下乡村振 兴内生动力发展路径研究——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20(03):420-428.
[5]闫丽娟,孔庆龙.政府扶持、社会助力与农民行动——人 口较少民族乡村发展的内源动力新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文社科版),2016,37(07):19-25.
[6]袁宇阳,张文明.乡村内生发展视角下资源的内涵及其应 用[J].世界农业,2020(06):10-17.
[7]昆明市党委政法委.“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人才为本” 安宁雁塔村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Z].2022-01-30.
责任编辑:张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