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凭战略思维开启乡村绿途

时间:2025-03-27 09:43:15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 文字:耿燕杰 王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全局性的、长远的、根本性的谋划、判断、预见和决策的思维过程。战略思维经常应用于政治、经济、管理、社会工作等领域,以解决前瞻性、宏观性等重大战略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会滋生出不同的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在农村,基础设施匮乏、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党的领导力量薄弱等很多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拦路虎”。这就需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性,补齐乡村发展中的短板,使农村经济、政治、生态、社会各方面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战略意义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共产党人的职责和伟大使命是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和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潜在的负面影响,也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从战略的高度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系统谋划、统筹部署,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足以证明生态环境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居民的环保意识大幅提升,雾霾天气几乎消失不见,垃圾分类政策也早已实行,整体的生态环境正在慢慢变好。但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仍然缓慢,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淡薄,农村的政策、资源相较于城市而言,仍有很大差距,这就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农业、农村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已成为全面脱贫攻坚后的重点工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是一个分阶段实现的过程,旨在通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将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进入新时代,经济、组织、社会等各方面事业都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发展的弱项仍然在农村。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当前的基本国情,对我国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论断。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步伐明显落后,要求更加重视“三农”工作,使乡村加快赶上城市的发展步伐,避免出现城市越来越蓬勃发展、乡村却越来越停滞不前的情况。为此,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无数人的不懈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村振兴阶段性效果显著。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广大农民在解决好温饱问题之后,对物质条件有了更高的追求。同时,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憧憬,乡村振兴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也更具有挑战性。基于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目前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做出的必然选择。要加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这不仅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助于解决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繁荣兴旺发展的农村,才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中国农村的落后发展,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大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于农村的政策,强调农村对城市的过度支持,而严重忽视了农村的发展。此外,“城乡分治”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收入和消费水平上,还表现在教育、社会福利、医疗、政府收入、生活质量等方面。由于城乡差距大,大量剩余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工作,造成了农村发展的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农村各方面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是立身于如何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战略高度之下,进行的总体性和战略性的思考。当前,农村农业正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加快实施全面乡村振兴、一步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有助于系统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这是关乎亿万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大事,更是决定中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基层党组织的战略管理能力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一切工作的领导核心。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逐渐完善。但是,很多地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领导力还很薄弱。第一,部分党员领导能力欠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广大群众迫切希望党组织为他们提供发家致富的方法路径。然而,大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偏低,他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已经定势,难以制定正确的战略方法,与村民的期望和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不强。部分基层党组织没有团队意识,全党没有达到统一的步骤,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第三,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不合理。基层党员干部收入偏低,知识分子大都选择去往城市发展,农村党员结构严重老化,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农村后备人才不足,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正确战略的制定造成严重影响,也阻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

乡村组织战略实施不力

  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目标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由于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农村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组织力度不够的问题。第一,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污染相对分散,治理过程比较困难,所耗费的资金也就更多。由于资金不足,农村的基础设施难以完善。在生活方面,许多地区缺乏道路、供水和供电等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比较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第二,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农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易造成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缺乏系统化的管理,造成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和养殖,缺乏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相互配合,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基层党组织工作力度不够。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设施简陋,有的偏远贫穷地区甚至连最基础的办公设施都无法满足,各种活动更是难以开展。此外,农村各项工作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基层很多工作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导致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下降。

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人类作为自然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若能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大自然将会以丰富的资源回馈人类社会。相反,若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必将遭受大自然的反噬与报复。以往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个政策不仅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还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党中央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既要经济发展,也要山清水秀。乡村生态振兴逐渐提上日程,农村环境有所改善,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农民没有生态保护方面的意识。他们无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破坏生态环境。例如,过度使用农药、焚烧秸秆造成空气污染、生活污水以及动物粪便随意往河流倾倒等问题。其次,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持。尽管出台了相关环境保护法,却也收效甚微。基层党组织缺乏对农民在生态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广大农民对法律知之甚少,不能很好地遵守法规去保护生态环境。最后,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制度有待完善。农村地区村落比较分散,空间广阔,造成监管困难。人民群众是监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村民扮演着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双重角色,但是农民普遍缺乏监督意识,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

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径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领导

  战略思维能力是对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把握和思考,旨在谋求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首先,确保乡村振兴始终保持正确方向。要坚持党把方向盘,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的领导体系,针对现阶段的形势变化,构建职责明确、共同推进的农村工作体制,以保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其次,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基层党组织“领头羊”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此外,基层党组织要深入群众,增强服务意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党是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最后,培养一支专业的党员队伍。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要严格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等,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支部成员要定期进行思想培训和交流工作,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价值。

坚持对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进行科学系统筹划

  战略思维要求把全局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处理问题时既要把全局谋划好,又要把各个部分发展好。乡村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乡村生态振兴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坚持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导地位,由中央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贯彻落实工作部署。农村企业组织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遵循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理念,加大对治污排污的研究力度,在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又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鼓励和引导农民、乡镇企业等主动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实践中来。其次,要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调整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政府需要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还要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产业。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重点建立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还要紧跟时代潮流,与电商平台融合,增加就业岗位。最后,乡村生态振兴还促进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坚持农旅结合,农业与文化、体育、科技教育融合,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旅游”模式,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和经济收入。

坚持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生态宜居、环境优美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乡村生态振兴战略充分尊重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与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可以通过广播、文艺下乡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生态教育,引导他们爱护生态环境。还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将生态保护与实践行动统一起来,引导他们自觉、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其次,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完善符合当地发展的环保法律体系。引导农民增强法律意识,既不知法犯法,又能使用法律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后,要使村民参与环境监察,广大农民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政府部门要对农民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农民能践行绿色低碳活动,规范自身行为。同时,政府也要赋予农民一定的权利,加强其对各部门、领导干部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共同努力的局面,营造山青水绿的美好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解决好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程,必须坚持党把方向盘,各方形成合力,促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终审:魏文源

  监审:陈绪绚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