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文体旅融合 贵州乡村展新姿

时间:2025-02-28 09:46:35来源: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吴玉玺

  乡村全面振兴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其中文化、体育和旅游现代化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生活服务;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村BA”与榕江县“村超”等富含民族风情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备受瞩目,并逐渐演变成为融文化、体育、旅游为一体的乡村盛事,成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缩影。这样的乡村活动反映了广大乡村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基于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和文化、体育、旅游火热的社会现象下,探究当地特殊民族文化、体育赛事与旅游业如何协同作用,共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引领:民族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与台江县的乡村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其显著特征在于将民族文化、体育文化、旅游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这种多元性并非简单的堆砌或杂糅,而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经过不断地转化、融合、创新所形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文化基因参与调控。

激活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乡愁基因

  首先,乡愁根植于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地区,通过各类传统节庆、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等形式,表达人们对自然、生活、社会的精神态度与追求。而过去稻田里种出农耕文化的乡愁,已经无法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产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对照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求与构筑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需要,“村超”与“村BA”借助其自身特有文化同乡愁情感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文化现代化建设新路径。其次,“村超”与“村BA”是记忆和乡愁所构建的文化空间。在台江苗族地区,吃新节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每逢“六月六”吃新节,人们穿上盛装,肩挑糯米、肉、鱼、鸡等礼品,赶着斗牛来村寨庆贺。节日通过举行各类比赛活动,充分展示民族礼仪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包括对歌、篮球、斗牛、跳芦笙等。“村BA”由乡土民族文化孕育而生,已经成为承载乡愁的新文化空间。最后,保持了原汁原味乡土气息的“村超”与“村BA”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对乡愁的回忆与追求。一方面,在奖励设置上,两项赛事获胜队伍的奖品十分接地气,均为当地民族文化产品和农产品,有苗族银帽、木龙舟、苗族绣片、小黄牛、本地猪、小香羊等。另一方面,在赛事氛围上,体现出非职业化、热闹快乐的特点,同节奏激昂的锣鼓啦啦队和民族歌舞表演,共同展现了一幅原生态乡村文化画卷。

调动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力量

  第一,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村超”与“村BA”每场比赛开始前和休息间隙都是一场民族盛宴,各地区代表队通过侗族大歌、台江反排木鼓舞、甘肃巴当舞、川剧变脸等极具民族风格的表演,展示了各地区民族的独特风情。基于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再加上“土”味十足,既让“村超”“村BA”能够打破群众,尤其是城市居民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刻板印象,也让人感受到乡情,记住乡愁,进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第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当地方民族歌舞、服饰等文化在赛场上出现,尤其是比赛间隙进行的民族时装秀,蜡染、蓝染、苗饰、马面裙和各种农具等服饰工具展示,是凝聚中华力量建设文化强国的又一生动实践。第三,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基因。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承的主体是人,特别是青年群体,在“村超”和“村BA”的赛场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传承、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挖掘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激发人们对体育和地方文化的热爱,形成了民族风格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培育更多非遗文化和体育人才。

发掘丰厚的体育文化底蕴

  据《榕江县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大学的迁入,将足球运动一同带到了榕江。”20世纪80年代,榕江的足球赛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足球文化在当地已深入人心。民间俗语“要想找工作不愁,就要学会踢足球”便是对榕江人民热爱足球的生动写照。自20世纪40年代足球运动传入榕江,经过广大乡村群众传承和发展,至2021年榕江县荣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县”称号,充分彰显了榕江在足球文化方面深厚多彩的历史沉淀。同样,台江县悠久的篮球历史造就了“村BA”篮球赛事的体育文化底蕴。据《台江县志》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在县立高等小学操场立简易篮球板,为台江有篮球运动之始。”自此,台江篮球运动开始兴起。其中,台江女篮在篮球文化发展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台江革东“苗寨女篮”在贵州省第二届“丰收杯”农民运动会中获第一名;同年,在全国第二届“丰收杯”中获“精神文明运动奖”。台江女篮通过各类体育活动所展现的传统民族文化、拼搏体育精神在代际之间埋下了传承的种子,即“母亲所在的队伍勇夺女篮冠军,捧杯回乡,是一桩值得谈论半年的美事趣闻”。这种源自内心、非营利性、为集体荣誉而战的篮球文化,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为“村BA”赛事现象级的出圈构建了基础文化内核。

体育承载:“村+”县域IP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和人才建设

  乡村体育赛事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激发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有机结合,进而将群众性体育运动作为突破口,让广大乡村群众凝聚到乡村文化振兴进程并投身乡村文化振兴,已成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村+”县域IP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首先,以文化繁荣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村超”“村BA”以民族文化为内核,依托服饰、歌舞、节庆等民族文化符号,通过共享流量实现资源互补,充分展示多彩民族文化,线上线下相结合开设民族文化产品和农副产品专营店,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其次,“村+”类体育IP带动体育等相关产业发展。以体育发展促进乡村体育,既能够丰富乡村地区体育文化产品供给、改善场地设施、发展体育赛事活动等,也能够促进乡村体育消费升级引领乡村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良性互动。最后,体育赛事活动本身可以带来巨大流量。“村超”“村BA”得益于国家主流媒体的推动,互联网自媒体和地方融媒体中心的持续关注,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地区旅游综合收入快速增长,并推动餐饮、旅游、体育等各类产业项目快速发展。仅两个月时间,榕江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了1.3亿元;2022年“村BA”赛事期间,仅台盘乡直接消费就在4 000万元以上。

“村+”县域IP促进乡村人才培养

  首先,广大村民是乡村体育赛事的主体。当地政府扮演着引导、策划和协调的角色。以“村+”类体育赛事引领,激发旅游、文化以及公共体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在问题需求的导向下,培养具备体育赛事组织、运营及综合能力强的乡村体育治理人才。其次,“村+”类体育赛事带动本地人才返乡创业。随着“村超”与“村BA”赛事的影响力不断上升,衍生出许多创业就业机会,许多在外务工、学习、就业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随着这两种“村+”类体育IP的庞大流量注入、共享与变现,黔东南地区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进入全面兴盛的新阶段,这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村+”类体育赛事促进人才资源流动。乡村体育赛事由于产业融合性,涉及品牌搭建、赛事运营、传播推广等方面,需要文化、旅游、生态等多方面人才助力乡村体育赛事振兴。“村超”“村BA”赛事从策划、组织、运营者到各地参赛者、民族文艺表演者等都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一部分,形成了文体旅深度融合,城乡人才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乡村人才振兴现实图景。

“村+”县域IP助推乡村文化现代化建设

  首先,乡村体育是乡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乡村生活中,互助、互信、团结的邻里关系不断发展传承,这种精神文化符号与乡村体育发展十分契合。特别是“村超”“村BA”中体现的强烈集体荣誉感,各参赛队伍携带着各自集体的文化符号在场上竞技拼搏;这样的群体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其次,群众性体育是宣传与发展乡村文化的新窗口。无论是“村超”还是“村BA”,赛事的中心是大众,参赛者是大众,奖品是民族文化产品和农副产品。这种带有浓厚“乡土气”和“乡土情”的体育赛事,有着数量庞大受众群众性体育运动群体,不仅仅是关注体育赛事本身,更多是聚焦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助力多元民族文化赋能地区发展、建设精神家园。最后,聚焦基层群众的日常体育实践。发展和传播乡村体育运动,实现以体育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于深入挖掘乡村体育文化内涵。特别是赛龙舟、赛马、舞龙灯、武术等各具特色精神内核和文化标识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利用好这些体育项目的文化底蕴,满足群众体育文化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力。

旅游带动:文体旅合力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

  同传统农业生产相比,旅游组织生产更容易推动民族文化、区域特色旅游、民间体育等资源融合发展,形成形态新颖、别具一格的公共文化空间。

旅游连接文体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一方面,乡村文化和体育场地的逐渐完善、交通便利、互联网自媒体的发达等多方面物质文明现代化的条件,为乡村体育赛事“出圈”提供了现实可能。表面上看,“村超”“村BA”成为一种现象级乡村体育赛事是由于民族文化伴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过程的融合创新,进而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进一步看,具有全球广泛影响力的体育项目能够在贵州乡村生根发芽并因耦合民族文化而迸发出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强大动能,也得益于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节日庆典以及全民参与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黔东南州得益于“村超”“村BA”赛事的发展,通过建设苗侗古寨与古村落、乡村生态体育公园、生态旅游特色景区等体育和生态旅游区,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使得生态旅游资源实现提质升级,改善优化了地方环境,从而加快实现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目标。

旅游联合文体助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

  第一,村民议榔、议款传统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榔,也称榔社;榔社遇有重大事件,均要举行全榔会议,制定公约。款,是侗族古代村与村、寨与寨之间的一种联盟组织;款组织一般每三五年举行一次会议,协商款内事宜,制定款规等。苗、侗村寨自古就有议榔、议款等民主协商性传统,农村中的乡规民约多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今新的现代议事制度“院坝协商”既在“村+”类体育赛中发挥着简捷便民、务实有效的积极作用,也在维护社会秩序及保障文旅活动正常进行并借以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等方面,树立了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基层治理创新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典范。第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模式。“村超”“村BA”的火爆出圈不仅仅依靠其独特赛事模式,还是在社会治理中厚积薄发的结果。在以法治为保障、自治为基础、德治为补充的前提下,通过“村级院坝会”“村规民约”等机制加强民主协商,确保基层民主贯彻到基层治理全过程。第三,以“村+”类体育旅游活动促进乡村治理。在赛事和旅游服务方面重视村民思想素质教育,重视法治建设,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例如,“村超”针对村寨展示队伍,通过“院坝协商”商议,在旅游服务方面不哄抬物价,形成有序经营的文明风气和良好精神风貌。

旅游融合文体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第一,促进乡村人民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相统一。同发达城市相比,在同样的“赛道”竞争,乡村地区从经济、人才、组织等方面来讲很难突出,只有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探索异质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相统一。“村超”“村BA”正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群众组织和政府引导,保持了体育赛事的非职业性、非商业性和多元文化主体性。第二,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村超”“村BA”将自身原生态民族文化通过篮球、足球等世界通用的体育语言呈现,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提供新的中国智慧。第三,群众体质的提升、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的富足均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村超”“村BA”从全国各地参与游客的精神风貌方面,集中展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逐步实现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意义。同时,“村超”“村BA”将自身巨额流量共享,辐射到周围特色民族风景区,并通过吸纳传统民俗节庆与现代文体有机结合,表征了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文体旅赋能乡村振兴合力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党的领导,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指导。不论是“村超”“村BA”,还是其他乡村体育赛事,均为中国乡村地区的一种多元文化现象,在推动民族地区团结、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提供了民族地区文体旅赋能乡村振兴合力机制运行的实践经验。因此,必须深入挖掘乡村民族文化,激发赛事组织内生动力,优化体育赛事传播载体,筑牢旅游链接文化体育桥梁,进一步发挥文化引领、体育承载、旅游带动的乡村振兴合力机制,推动文化、体育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亚丽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