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乘乡村振兴风 解生态难题

时间:2025-02-28 09:33:32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文字:曾金兰

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其核心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构建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到位,本质上会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这种发展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进入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仍在继续,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持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美丽中国贡献更为显著的力量。经过持续不断地奋斗,必将展现产业向荣、生态环境优美、乡俗文明、社会治理有效、居民生活富足的乡村面貌。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农村环境问题,也影响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对改善农村生态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村为核心,依托科学技术,激活农村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把传统农村发展模式转向新的绿色可持续全链条模式,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只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才能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的进展,朝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实现新时期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蕴含着宝贵的现实价值。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逐渐追求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这一转变是我国人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现实反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村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基础,努力把人类生产活动控制在资源可承受的范围内,通过恢复生态平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构建美丽乡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贯彻发展,是对传统农村粗放发展模式的超越,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对农村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营造优美宜居的农村环境,解决长期存在的污染问题,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保障人民的生态安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村景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开启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开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优良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发展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步伐,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在此进程中,乡村振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极大地焕发了农村发展的新面貌,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亟需破解之题。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相对滞后

  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农民传统思想理念较重,生产生活模式滞后于市场发展,对生态环保的参与积极性较为欠缺。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往往选择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在追求经济效益发展的进程中,许多乡镇企业一味追求效益,不顾或回避环保职责。乡村的环境公益机构还不成熟,这也造成乡村生态环保主体单一,乡村生态文明发展责任淡漠。这些经营理念的错误,更加重了乡村生态文明发展能力的落后。

  另一方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教育存在相关性。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农民环保知识的获取和环保意识的提升。在很多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环保教育更是处于边缘地位。农民接受的环保知识有限,难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不够完善,成了农村生态文明治理机制的一大短板。一方面,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对农村环境污染行为进行有效的法律约束。法律层面的空白,使得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以钻空子,逍遥法外。另一方面,农村基层部门职责划分模糊,导致农村生态工作推进缓慢。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由于缺乏明确的职责界定机制,导致基层部门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出现物质化、政绩化、趋同化等现象。在处理农村面临的污染源头问题时,环保、农业、水利等部门都可能涉及其中,但由于责任不明确,常常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缺乏实质效果。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有待改进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管理技术都不够先进、高效。鉴于我国各地气候和资源禀赋不同的客观条件,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一方面,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手段单一。多数农村地区在生态治理上仍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方法,如简单的垃圾收集、污水排放等,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方法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导致治理效果不佳。同时,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导致生态治理技术更新缓慢,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村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信息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如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然而,农村地区遥感监测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地方无法享受到这项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大数据分析人才和相应的数据处理设施,导致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并不高,使得治理工作往往缺乏深入的数据支撑。

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破解路径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打造美丽宜居的农村环境,推进乡村生态的保护发展工作,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振兴。面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挑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从意识、机制和技术应用层面去探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培育农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第一,增强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认识。在培养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唤起农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保护意识,做农村生态环境的守护人。因此,建立在农民充分意识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基础上,深入农村,举办各种各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生态保护知识讲座和竞赛,帮助农民掌握生态文明方面的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农村生态环保理念,进一步深化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认知。可见,在此过程中,从意识层面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第二,拓展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多元形式。充分利用新兴媒介的宣传推广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媒体以其高效的传播速度、广泛的覆盖范围和相对低廉的宣传成本,成为重要的宣传工具。在进行农村生态文明理念传播时,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将传统方式和现代媒介相结合,拓宽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多元渠道,完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方式手段,推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知识。

  第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要做到通俗易懂。考虑到农村居民的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宣传内容应当避免过于复杂和深奥,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如通过生动的案例、直观的图片和短视频等形式,将生态文明理念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传达给农村居民,使其能够理解和接受,激发农村居民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农村居民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共同促进乡村环境的持续改善。

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第一,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国家层面,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密切围绕生态环境治理要求和内容,持续增添法治体系建设模块内容,制定农村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基本法,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在地方政府层面,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如土壤污染、水资源保护、农业面源污染等,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具体、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二,明确基层干部责任分工制度。加强改善农村生态文明的队伍建设,厘清基层干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实施农村生态保护责任制度,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严格遵循生态考核奖惩制度,对生态环保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地区和个人给予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各部门的主体责任感。

  第三,完善生态监督体系。加强严格执法监管,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农民是农村生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良好农村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应大力提倡农民行使监督权,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监督下进行。通过法律法规的保障,农民将有权对企业的环保行为进行监督,确保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受污染。同时,对基层干部生态治理绩效进行监管,不光要看到暂时的生态治理成果,更要以长期的治理成效为考核标准,持续性地监管农村生态治理工作进度,维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注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创新应用

  第一,创新治理技术。推行“组织引领+综合治理”模式,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多元化。重视和发挥村组织的引领功能,协调各种资源要素,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形成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构建和完善农村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实施好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确保管理的覆盖面和深度。提高农村生态治理技术的针对性、有效性,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生态支撑。

  第二,加大资金力度,扶持研发新技术。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企业研发投入、社会风险投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新技术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研发力度,鼓舞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投身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地方政府还应结合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提出具体需求,联合高校、研究所等共同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可以通过设立联合研究项目、建立合作实验室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三,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实现科学高效治理。利用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可以提高环境监测的精确度和效率,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开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云计算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资源配置优化,提升治理工作的协同性和响应速度,达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生态兴,农村文明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对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提升,持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面对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必须继续培育农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和应用,为实现更高水平的乡村振兴提供生态保障。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