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青春归巢:高校学子返乡就业之路

时间:2025-02-26 14:18:12来源:广东药科大学 文字:廖安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乎‌个人发展、‌家庭幸福,还直接影响到‌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不仅如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反映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匹配程度,高质量就业更是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尽管城镇化不断提高,但大城市存在的“虹吸效应”,使得年轻人尤其是应届生更倾向于到一线城市就业,乡村年轻人口也在不断流向大城市,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方针,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党中央的这些战略方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推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缓解就业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4年有1179万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21万人,就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此外,根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6.2%,并且还在不断提高。有学者发现在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会产生人口“虹吸效应”,可能使得周边中小城市人口不断减少并流向大城市。这可能造成工作岗位供需矛盾、就业难的问题。当前的大学毕业生虽然返乡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但总体而言返乡就业增量较低,毕业生们更倾向于去一线城市就业创业,然而城市提供的岗位有限,且这些岗位往往竞争激烈,如果毕业生都扎堆在大城市就业,那么很可能会造成岗位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造成一些毕业生无法顺利找到工作,然而如果毕业生能够脚踏实地,选择返乡就业,那么相对于竞争激烈的大城市而言,或许选择在乡村就业能有效缓解毕业后的就业压力,也能促进其成长成才。

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推进乡村振兴

  当前,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使高校毕业生不断向大城市聚集,也使我国乡村青年人口不断流失,造成了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这会导致大中小城市之间及城乡之间发展更不协调,导致出现“马太效应”。对于大城市而言,短期来看可能因为人力资源的不断聚集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推进城市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这会进一步加剧城市交通拥堵、污染、就业难等问题;对乡村而言,人力资源可能不断流向大城市,这也可能会导致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两极分化扩大。然而乡村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等领域,存在着丰富的就业创业机会。如果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选择返乡就业创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乡村建设,加之年轻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及创新思维,使其能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加速乡村形成经济集群,改变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强农兴农。

高校毕业生不愿返乡就业的原因分析

乡村因素:公共基础配套较差

  相对于大城市而言,乡村在公共基础配套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乡村交通网络较差。道路存在崎岖不平、拥挤狭小的情况,缺乏公交、地铁等作支撑,这导致交通与出行不便。其二,商业配套不完善。乡村缺乏丰富的文化娱乐场所,如购物场所、饮食餐馆等。其三,乡村网络环境较差,其覆盖面有限。不少地方存在无网络、网速慢,或者信号不稳定等情况。其四,乡村缺乏良好的医疗条件。三甲医院少且距离较远,重大疾病患者如果要接受良好的诊治,往往需要去较远的地方看病,消耗的时间、精力成本大。其五,乡村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很多来乡村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在乡村地区,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初高中的教育资源都相对落后,招聘教师的学历也相对低于城市,乡村教育设施较落后,活动场所也相对有限。这些因素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不愿回乡就业的重要原因。

政府因素: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高校毕业生不愿意返乡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制定的返乡就业创业的激励性政策不够完善系统,以及缺乏相应的指导与帮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返乡就业岗位的提供与返乡创业人数往往成正相关。创业能提供就业岗位,从而带动就业,但当前对于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给予的税收减免、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场租补贴及创业担保贷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或不全面,而且还存在优惠政策宣传不足的情况,因此返乡创业的人数较少,这也导致了乡村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其二,国家提供了一些岗位来支持乡村发展。例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乡村教师,这些岗位确实能为部分高校毕业生提供返乡就业的渠道。但是,这些岗位综合待遇相对较差,发展空间较小,无法让高校毕业生长期留下来,很多选择“三支一扶”等岗位的高校毕业生都将其作为过渡性岗位,骑驴找马的情况不乏存在,导致毕业生刚熟悉工作,就考去了大城市就业。

社会因素:宣传引导不到位

  由于历史户籍制度的原因,我国早期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在老一辈心里还存在着跳出山村,“人往高处走”的理念,父辈因此也不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回到乡村工作与生活,如果子女能在大城市工作他们也倍感自豪,所以父辈给孩子灌输的择业观大多是“走出去”。不仅如此,高校毕业生如果选择返乡就业,往往也会被亲朋好友定义为“在城市混不下去”的失败者,这些传统偏见不利于推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在学校方面,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及职业规划课都未能充分引导学生选择返乡就业,未能挖掘与宣传返乡就业创业的典型模范、典型事例,未能让大学毕业生充分认识到乡村发展的机遇、变化及返乡就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使得学生对乡村的认知不够全面,因此不能推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

推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的对策

加强经济投入,优化乡村公共基础配套

  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家战略,同时也是促进人民幸福、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政府应该加大乡村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乡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及交通网络建设,优化道路及交通状况;加大对乡村环境的整治力度。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工作,提升乡村环境、卫生水平,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留住人;加大农村社区医疗及教育的建设力度。通过建设更好的医院及学校,保障返乡就业创业学生的子女能够享受良好教育与医疗条件,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加强网络建设,扩大乡村网络的覆盖面,使乡村的网络更加稳定,网速更快,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

加强乡村宣传,改变毕业生对乡村的认知

  学校、政府等主体应该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进宣传。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返乡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宣传乡村的青山绿水,分享返乡就业创业成功人物及其事例,用具体的案例来激发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热情,扭转大学生对乡村的错误认知,让他们了解乡村的优点,如自然生态环境好、生活成本低、邻里关系和谐以及未来乡村发展的美好前景。在宣传中,尤其应加大对乡村籍大学生的宣传力度,让其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摒弃好高骛远的梦想,坚持脚踏实地,将理想与国家乡村建设的战略方向相结合,引导他们挖掘乡村特色亮点,利用乡村资源发展旅游业、农家乐及特色农产品等,激发高校毕业生的乡土情怀以推进其返乡就业创业。此外,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更应加强针对毕业生在乡村就业的择业观引导,任课老师要将乡村就业创业的途径、优惠政策等讲解透彻,并在理想信念方面进行正确引导。

优化返乡就业创业的激励性政策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此外,政府制定的激励政策还应该更具针对性,为不同专业、不同创业项目的高校毕业生制定更具个性化的激励政策,以便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实际问题。政府还应设立专项资金,并为其提供创业资金、贷款担保、风险投资等方面的支持,通过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和优惠,降低他们的创业风险和成本,通过创业创造岗位带动就业。对于一些医疗、农业、教育等专业的高校毕业学生,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来推进高校与乡村有关部门开展定向合作培养,高校也应该主动加强同乡村企业、高校、医院等部门的联系,为大四的学生提供到乡村医院、高校、企业等实习的机会,让他们在乡村实习期间更好地了解乡村的发展现状,改变大学生对乡村的错误认知,更好地认识到乡村未来发展前景。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人数少的原因,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问题,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社会宣传引导效果、政府制定的激励性政策等。要改变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入大城市就业的情况,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主体协同合作,任何一方主体的缺失都不利于大学生择业观的塑造。此外,乡村有着许多城市不具备的优势,如果能对其进行挖掘并推广,一定会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与创业,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