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时间:2025-02-26 11:15:37来源:渤海大学 文字:杨萌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推动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都对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思想

  1.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农村生态文明”的观点。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们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入手思考自然环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产生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来获得发展。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靠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但同时,相对动物一类的生物而言,人类可以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人类虽依赖自然,但又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使之满足自身的需要。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在合理范围内改造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反噬。

  2.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异化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处于初期阶段,资本家贪婪地掠夺资源,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敏锐地觉察到了日趋紧张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并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论述了“异化劳动”,并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扭曲。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绝对规律就是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这就会导致其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和对工人劳动的残酷剥削。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家会想尽办法节省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扩大生产,他们根本不在意会对自然产生何种危害。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工人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但最终的劳动产品却不归自身,造成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3.共产主义图景下人与自然的和解

  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决定了它的生产和发展注定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上的。近代产生的生态危机,无一不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下无限度的生产所引起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存在问题,要想避免生态危机的产生,就必须对资本主义进行彻底的变革,寻求更高级的社会制度。“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两个和解,即“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敌对紧张状态,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一种合理、协调的物质变换关系,最终实现自然和社会在共存共荣中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人全面自由地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史。”纵观人类历史,生态的发展贯穿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从原始社会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到农耕社会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工业社会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历史向我们证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是走生态文明之路。

原始文明时期敬畏和尊重自然

  原始文明时期是人类文明的初始时期,在这一时期,人受制于自然。这一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局限在各地区和民族狭小的空间中,生产资料非常有限,生产力较为低下,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被诸多因素所限制,因此对自然的破坏比较小。但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人类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自觉能动地探索自然,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生活材料。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了火,开始利用火来烹饪食物、冬日取暖;开始制作石器、木器,使用这些工具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生活材料。

  但这一时期的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依旧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他们还无法参透自然的奥秘。由于人类依靠自然获取所需的生活材料,并需要忍受自然界所带来的疾病、饥饿、寒冷、灾害等,因此他们将自然视为主宰,并将自然力人格化,通过各种祈福活动祈求自然之灵的庇护,他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关系。

农耕文明时期探索和改造自然

  从原始文明时期发展到农耕文明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一时期,由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生产方式不断改善,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人类的主动性开始显现。人们不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而是通过创造条件发展生产来满足自身生存和繁殖需求,由原始的捕猎、采集转为通过畜牧、种植来生活;通过开发土地、森林等资源来满足需求。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人们通过开垦农田、兴修水利、改进工具等方式来提高农作物产量,扩大耕地面积,获取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人类为了发展对自然的改造也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例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及生物多样性受损等,导致生态的失衡。这一时期,生态系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但由于农业时期人类长期与自然、土地打交道,因此也提出了一些生态保护思想,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整体而言,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还没有超出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围,通过人类的轮作修复以及自然界的自我调节和再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仍然维持在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和掠夺自然

  18世纪中叶,英、法、美等国家开始相继进行工业革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自然界的神秘面纱被扯下,人类开始将自身凌驾于自然之上,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企图征服自然。

  依靠科技的力量,人类开始肆意掠夺自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换取人类社会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过度的工业化致使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物种灭绝、人口过剩,种种问题已经开始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尖锐化的状态。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尊重和保护自然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企图征服自然的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这种依靠消耗自然资源获取发展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自然界并非只能被动接受,人类施加给自然界的一切,最终将会反作用到人类身上。因此,人类开始不断反思过去的观念和行为,意识到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的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人类开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主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问题。人类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推动各项政策法规出台落实,提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主张适当实行人口政策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逻辑

  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才能体现其意义与价值。实现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发展。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张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自然的可持续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继承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性理解和认识,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推动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一致。因此,要想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就必须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生态安全是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议题。在经济发展乏力、政治局面动荡、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今天,各国必须协同发力,携手行动,共同应对当前复杂的公共事件,积极行动,承担责任。

  我国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清洁美丽的世界,呼吁各国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生态挑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需要各个国家积极承担相应责任,打造绿色发展方式。我国积极履行相应责任,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各国建立生态伙伴关系,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为应对全球生态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范例

  由于发达国家较早开始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将大量的资源都放到了对城市的建设上,虽然经济不断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留下的农村生态问题不断凸显,日本的“里山模式”、德国内生型更新重构治理模式,都是为了解决农村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农村生态环境改造。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互交流借鉴,促使双方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成效。

  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农村地区面临的诸多困境。例如,农村人口流失、农村基础建设较为落后、农村人居环境较差等。我国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与参考,有利于其他国家结合本国实际,制定出更适合国情的政策,从而有效地解决本国的农村生态问题。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从各个角度深刻理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