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南阳艾草产业为农民增收破局

时间:2025-01-24 09:53:46来源:南水北调干部学院 文字:阚德未 徐琳

南阳艾草产业发展现状

  于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调研时强调:“艾草是宝贵的中药材,发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我们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三年来,南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打造“世界艾乡”为目标,将艾草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加快艾草产业优势重塑、扩容提质、联农惠农,完善集艾草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目前,南阳艾草种植面积超30万亩,艾产品占全国市场70%以上,艾草种植、加工企业和服务机构近2000家,艾产业年产值150亿元,带动30余万农民从中受益。

三年来推动艾产业布局“科学化”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加强政府设计。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南阳市艾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艾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政策制定。南阳市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南阳艾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2021—2025年)》《南阳艾产业优势再造若干措施》等文件,加快艾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计划到2025年建成全国最大的艾草原材料供应基地、生产加工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灸疗技术培训基地和灸疗健康服务大市。二是强化标准引领,着力打响品牌。南阳市建立健全艾草地方、行业(团体)、企业标准体系,指导高校、科研部门、艾草协会、企业等参与制定艾草种植、加工、服务等全产业链技术规程和标准。目前,南阳市共计参与制定艾草国家标准1项、河南省地方标准2项,牵头制定市级地方标准8项、团体标准26项;“南阳艾”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是强化文化引领,推动内涵提升。立足医圣张仲景故里优势,南阳市连续举办了16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6届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开设“仲景大讲堂”、推出中医药文化夜市,累计举办750余场次,惠及群众95万余人次。

三年来着力促进产业链发展“一体化”

  一是重抓科技创新促转型。结合艾草全产业链科技需求,建设“河南省艾草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市级创新平台11个,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强创新企业培育,为企业引进技术40余项,开展科技培训80多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多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发艾草精油、纳米冻干粉等新产品。二是构建溯源体系优品质。与国家中药材技术体系艾叶单品种攻关小组合作,建设“南阳艾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基地”,收集保护全国艾草种质资源100余种,开展示范种植品种6个,建成“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8个。制定区域艾草种植、采集、贮存和初加工的技术规范,培育打造一批艾草种植GAP认证示范基地,建立“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的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生产体系,从源头保证艾草原材料品质。目前,南阳市已建成“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22个、“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25个、“定制药园”11个。三是加快集群集聚扩规模。通过市级国有功能类公司投资、企业自筹建设等方式,建设南阳艾草产业园,已在卧龙区等地建成大型艾草产业园5个,总面积超4000亩,入驻企业近百家,年产值超40亿元。其中,总书记考察过的南阳药益宝公司,大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新建科研大楼、饮片车间和艾叶仓储基地共2万余平方米,已发展成为一家集艾草种植、收储加工、艾制品生产研制、艾产业旅游观光、健康养生等为一体的特色民营企业,公司年销售额从2020年的8000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2亿元,员工收入从月均4000元上涨到现在的近万元。四是促进融合发展丰富业态。推进“艾+文旅”深度融合,全面推进艾草文化、服务、产品进景区、进宾馆、进疗养机构。在景区设置艾灸保健室、养生馆,筛选以艾草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列入南阳康养旅游礼物评选范围。实施“灸疗服务进万家”活动,持续推进灸疗服务进医院、进社区、进家庭、进康复机构、进养老中心。结合“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疾病康复、慢病管理等服务。目前,20余家A级旅游景区和星级宾馆配套完善艾产品养生服务;全市880万人与家庭医生完成签约,签约率超90%。

三年来实现农民增收“多元化”

  一是培育市场主体,丰富就业岗位。南阳市加大对艾草骨干企业支持力度,对当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艾草企业,按企业上缴税款地方留成部分的30%给予奖励,支持在宛企业发展壮大,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推出利率低、额度高、手续便捷的“艾草贷”“艾草产业贷”等信贷产品,已为40余家企业累计授信11.5亿元,放款超8亿元。目前,全市艾草市场主体5 800余户,其中个体工商户3 200余户、企业2 600余户,带动就业约30万人。二是建立惠农机制,拓宽增收渠道。南阳市建立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工厂+实体经济店”等模式,实行“订单种植”,免费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南阳市还组建了艾草专业合作社,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和从事锄草、收割、晾晒等艾草管护工作,实现土地租金、佣金双丰收。每名农户年均增收约1万元以上。三是强化技能培训,夯实致富根基。建立完善灸疗服务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围绕农民、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通过建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医针灸培训基地”等平台,在全市特别是基层开展灸疗适宜技术培训。目前,南阳市累计进行相关技能培训5 000余人次。

南阳艾草产业的问题与困境

在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距离行业权威标准有差距。目前,南阳仅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因国家层面还未对艾草产业链各环节建立国家标准,如在艾草种植行业未建立统一种植技术规范、在生产加工行业未建立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缺乏艾草行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导致南阳艾草产业发展中缺乏权威标准体系指导。

  二是科技研发能力不足。目前,南阳仅建立省市级艾草研究科技创新平台,缺乏国家级艾草科研平台,对艾草、艾灸的药理、功效、应用机理等方面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艾草的认知还处在经验阶段,医学应用的理论支撑与市场的方兴未艾存在巨大反差。

  三是区域品牌打造不足。南阳艾加工企业创新力不足,安于“手工作坊式”现状,缺少“走出去,向外学”的意识。2021年南阳获得“南阳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区域品牌的使用管理、宣传推广、保护创新等方面仍有差距,缺少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南阳艾”企业、品牌。

  四是艾灸服务规范化程度低。虽然南阳灸疗服务遍布城乡,艾灸馆整体数量达300家,但因缺乏专业规范化培训,艾灸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艾灸服务规范化程度低。

在农民增收方面

  一是就业技能单一,收入待遇偏低。艾草产业就业人群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大多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收入不高。

  二是劳动就业岗位不稳定。大多艾草企业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受种植季节、产品订单影响,不能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大多为阶段性临时性就业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人员大多为临时农民工,大多不愿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不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缺乏有效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障,规范用工有待加强。

南阳艾草产业的发展路径

在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提升品质规模。种苗优质化,建立南阳艾种质资源库,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品种,持续提高南阳艾品质和效益。种植标准化,充分发挥基层农技人员作用,根据不同地块,因地制宜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提高南阳艾规模和产量。收割机械化,鼓励市内农机生产企业生产适用不同地方的旋耕机、收割机、烘干机等机械,并争取纳入农机购置补贴,降低种植的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农户积极性。收储一体化,由市产投集团牵头成立营销公司,对全市艾叶统一赋码收购、储存,统一向涉艾企业出售。在有条件的县市区规划建设原料仓储基地,推动就近收购、及时收购、应收尽收。

  二是强力锻链壮群。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对于药益宝、神农艾草等成长性好、质量品牌优的艾制品企业,积极探索产业化分工、股份制合作等方式,推进数字化改造、规模化加工,推动尽快上市挂牌,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蝶变发展,不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进一批重点项目,力争引进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型涉艾龙头企业、大型中医药企业。同时,积极招引艾产品上下游企业、配套及关联项目,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建设一批专业园区,有条件推广卧龙艾草产业园发展模式,积极构建集“种植、收购、仓储、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体系,提高艾产品集约化生产水平。

  三是助推服务升级。加快专业连锁机构建设,鼓励和推动大型企业建设连锁灸疗馆,积极培育连锁品牌,推广“艾制品店+灸疗馆,前店后馆”模式,尽快实现覆盖全省、走向全国。加强专业灸疗服务培训,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契机,设立仲景灸师培训中心,开展艾灸师社会化培训和劳务输出人才培养,打造辐射全国的艾灸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输出基地。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坚持“走出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组建专业营销团队,在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扩大南阳艾在国内的知名度、美誉度。用好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的金字招牌和独特优势,推动南阳艾“扬帆出海”。大力“请进来”。可建设一批以艾草为主题的宾馆、若干条艾制品历史文化街区、一批养生示范店、精品超市,让来宛的游客能够近距离识艾、用艾。

  四是打造区域名牌。推进产品创新,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根据高、中、低端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设计生产不同的艾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体验,推动产品由同质化、低端化向特色化、个性化转变。加大宣传力度,将南阳艾纳入城市宣传片内容,在央视和省级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以及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推介,助力品牌影响力提升。支持品牌建设,引导涉艾企业积极开展ISO“三体系”(质量管理、环境质量、职业健康)认证,积极申报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级、省级、市级政府质量奖,让一流的品牌形象成为南阳艾最鲜明的标识。

在农民增收方面

  1.创新种植模式,扩大艾草种植规模,增加农民增收渠道

  破除艾草种植的政策限制,稳步扩大艾草种植面积,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让荒山荒地、沟渠、房前屋后、河边路边变成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变成村民致富的金山银山。一是充分发挥南阳市西北部浅山丘陵地区优势,引入第三方市场主体,对丘陵荒坡进行土地整理,实现规模化生态化种植。二是持续发展林下种植,深入推进与中林国控林下种植合作,稳步扩大艾草种植面积。三是以村集体为主体,发动农村留守闲散劳动力,利用河边、沟边、房前、屋后等空闲土地种植艾草,实现农村环境与经济收益双丰收。四是积极探索艾草与农作物套种的新模式。与规模化种粮大户合作,探索艾草与农作物套种的可行性,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2.多元化开展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工技术能力,提高其收入待遇

  一是大力开展“科技特派员送‘技’下乡”,联合我市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对农民开展技术指导。二是政府牵头,鼓励引导企业持续性开展技能培训,针对企业生产需求,提升农民工技术能力。三是引导企业建立农民工多层次薪酬体系,从而倒逼农民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技术能力。

  3.推动企业升级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

  一是加大政策补贴,引导企业对生产线、生产环境等硬件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升就业环境和产品质量。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三是加大高技能人才招引力度,引进艾草领域的省级、国家级科研人才,打造院士工作站,增强艾草产业高端科技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4.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通过税收补贴等形式,鼓励引导企业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工伤、失业、医保、养老金。二是加大普法宣传,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集中宣讲,法治知识培训教育等活动,增强企业和农民工法治意识,健全用工制度和社保体系。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对企业进行不定时抽查检查,及时发现并改正其违法违规用工行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小艾草带动大产业,南阳艾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周围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艾产品的加工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能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艾草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但当前发展中亦存在诸多难题,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研究开发核心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产业结构,挖掘艾草文化内涵,打造宛艾品牌,使艾草产业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带动群众致富的重要抓手,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实现兴业富民双丰收,让小艾草真正变成人民群众的健康草、致富草、幸福草。

  编校:牛勇雯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