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袅袅,唱响乡村振兴之歌——记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苏溪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用《桃花源记》中的部分文字来形容现在的苏溪村,最恰当不过了。苏溪村,原名“苏期”村,清嘉庆年间,灵石知县王志融定“苏溪夜月”为灵石八景之一,后苏期村改为苏溪村。位于灵石东8千米处的苏溪村,是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的一部分,其农业人口达到了1800人。近年来,苏溪村积极学习并实践了“千万工程”的理念,引领着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进行。这使得村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村民们都感到非常高兴。
环境“美”起来 乡村“靓”起来
走进苏溪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和错落有致的民居。这得益于苏溪村开展“五域综合治理”“垃圾不落地”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落地见效,推动村内环境面貌大改观,村民的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苏溪村石碑
“面子”换颜,美环境
对于乡村“面子”的换颜,苏溪村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在苏溪村中,常见的护栏和绿植装饰,带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村中的护栏是工人用废弃的树木和废旧轮胎扎成的,变废为宝,让人眼前一亮,为村庄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景色。苏溪村结合“花园乡镇”的理念,在重点路段进行花箱摆放、绿篱种植、月季花补植绿化,新增绿化面积达1470平方米,并种植花冠苗木300株,以期将苏溪打造成“花园乡村”。
由于垃圾的堆放严重影响了村容及村民的生活,苏溪村通过将村中的日常废弃物进行集中管理,给村民打造了一个整洁、宜居的居住环境。例如,对于居民生活垃圾实行上门收集,对于建筑垃圾采取电话预约,随后由承包人员统一收集并运往村级规划处置点。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村庄的“颜值”,还大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里子”改造,便民生
对于乡村“里子”的改造,苏溪村紧跟乡村振兴步伐。在2022年,苏溪村积极把握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建设的良好契机,对基本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改造,并且实施了水电暖气等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同时也完成了淤泥堤坝的建设。最值得一提的是苏溪村的厕所改造。小厕所关乎大民生。厕所在没有进行改造时,夏天恶臭四溢,蚊虫四处飞舞。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村的厕所改革进程持续推进,并且实行了许多有利于村民的优惠措施。这使得许多村民开始进行旱厕改造。这种转变不仅使村民以较低的改造成本享受到更优质的卫生设施,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改造后的苏溪村,夏天鸟语花香,冬天银装素裹,漫步其中,犹如进入四季画卷,令人流连忘返。苏溪村通过“厕所革命”改出了文明新风,努力营造出优美、整洁、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在古镇中绽放出别样风景。乡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便利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大幅提升了村民的满意度。
环境美了,乡村靓了,村民的心情也随着乡村的变化美了起来。
产业“兴”起来,村民口袋“鼓”起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加大力度发展产业,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
文旅融合促发展
苏溪村地理位置优越,不仅离县城近,紧邻著名景点王家大院,还拥有资寿寺等文化资源。苏溪村紧抓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地域禀赋和资源特色,科学合理地规划产业,走出了一条“文旅+”特色发展之路。
苏溪村距离灵石县城仅7千米,又紧邻中国明清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晋商大院典范之一的王家大院,还拥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寿寺。
资寿寺,俗称苏溪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又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葺完善,现存的建筑均为明代建筑。所谓“资”者,供给、赐予之意,即“资民以康寿”,希望一方百姓安康长寿。资寿寺坐北朝南,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前临清溪,背靠岗地,凭借寺院本身雄伟精巧的构式,以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周围山环水绕、古树交荫的秀美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院落布局完整,总面积17 000平方米。整个寺庙由三个建筑组成,所有的建筑都是由砖木构建而成。这些古老的建筑结构非常巧妙,雕刻精细,屋顶覆盖着三彩琉璃瓦,制作精细,非常具有特色。资寿寺是一座集建筑、艺术、历史和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古刹。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建筑的雄伟与庄严,领略到艺术品的精湛与魅力,更可以沉浸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中,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宁静与祥和。
发展产业致富,苏溪村村“两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充分盘活村内古建筑文旅资源,创办精品民宿,融入晋商大院精品游线路,发展特色文旅产业,让古建筑持续释放新的活力。据了解,2024年,苏溪古村民宿文旅项目由山西联合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该项目计划分三期进行,其负责人苏征说:“灵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在建设中以‘保护+修复’为核心,使建筑既有文化性、美观性,又兼具实用性、舒适性。目前,一期7个院落改造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二期将配合一期的民宿群打造特色配套服务区域,包括商业服务、本地特色餐饮、文创产品、旅游定制等,以‘古镇京宿’作为项目品牌,创建区域文旅项目新IP,推动‘乡村经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三期还将联合政府、村民、企业等,创建多方联动合作,共同经营的管理模式,将村民手中闲置资源进行统一规模化管理,以‘民宿+’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扶下,苏溪村依托资寿寺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古朴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地域性、文化性、特色性”形成全域乡村文化旅游抱团发展,让村民们端起了“旅游饭”,实现了家门口增收致富梦。
村企合作促增收
苏溪村依靠现有的两家煤矿和两个洗煤厂,以及旺盛的运输需求,村民们组建了一支长期稳定的运输队伍。这一行动不仅推动了乡村物流业的发展,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来源。苏溪村还设立了“百姓食园”餐饮夜市集中点,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环境,提高“夜经济”的活跃度。
同时,2024年4月,苏溪村还在集体闲置的土地内划分一亩两分地,实施了“家有一分田、分块化领养”项目,通过共享出租的经营模式,开启农旅结合新模式,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我们相信,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合作下,苏溪村将会迎来新生,村民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文明“树”起来 乡村“活”起来
生活环境美了,口袋鼓了,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也要同步提高。苏溪村积极借鉴“千万工程”的经验,通过改变工作模式、鼓励公众参与事务、制定新的村规民约等多种措施,不断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
党建引领聚力量
苏溪村持续推进村“两委”干部“坐班制”“每日碰头制”和“10分钟便民代办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村民的“闲时间”变为干部的“工作点”,把“善在田间地头问情于民”作为村干部的座右铭,努力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村民的“最美零距离”。实行群众事群众议,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引导村民共同商议,打造苏溪“槐树下议事”品牌,持续巩固苏溪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成果,让基层民主协商更加深入持续。
此外,在原有村规民约的基础上,苏溪村村干部采纳村民的意见,将乱停乱放、违法乱建、破坏基础设施、乱扔垃圾等行为全部纳入村规民约,完善相关制度,并结合年底的集体经济组织分红、乡风文明超市、群众救助网络、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机制,该奖的奖、该罚的罚,真正将村规民约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文化活动娱生活
借助村内丰富的文化内涵,苏溪村以激发公众热情为核心,逐步建立并优化了功能齐备的文艺设备和活动空间,组织乡村的艺术团队,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致力于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典范。在2020年,苏溪村拥有两个艺术团体,包括超过100名的晋剧爱好者和50多名的舞蹈爱好者。近年来,苏溪村持续增加资金支持,以更高的标准打造和布局了“一站一场”的文化活动设施,这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在这片550平方米的空间里,苏溪村配备了新时代的文明实践站,并且还提供了诸如晋剧票友活动室、农家书屋、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党员活动室等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苏溪村也新建了一个面积700平方米,配备了各种健身设备的文化娱乐广场,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了文化统领的作用。
此外,苏溪村每一年都会组织“我们的节日”的主题活动,通过歌舞、晋剧、武术、双人台等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形式,创造了一种充满友善、协作、快乐的文化氛围。它已然变成了苏溪村的一张文化名片。近年来,苏溪村荣获“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度山西省善治示范村”“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2023—2025年山西省卫生村”等荣誉称号,这都离不开村“两委”的不懈努力。苏溪村村“两委”的成员团结一致,致力于打造“苏溪”这个富含文化内涵、优质服务、优雅风貌、深情关爱的品牌,以此来建立一个文明、优雅、友善、宜人的和美乡村,并确立其稳固的根基。
乡村环境美起来、乡村产业旺起来、乡村新风树起来……眺望整个苏溪村,处处都能感受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脉搏,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的深层次重塑,“千万工程”之笔已经勾勒出苏溪村这片沃土的诗意栖居地。未来,苏溪村将继续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努力绘就乡村和美的新画卷。
编校:郭欢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