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之火点燃产业兴村之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蓝图。进入“十四五”阶段,如何深化产业兴村,夯实乡村振兴实践基础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民族杂居村落的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文化行为。产业兴村在前进村苗族的文化差异,反映了生计方式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互渗关系,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民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激发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助力乡村建设。
文章通过对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织金县前进村的田野调查,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揭示苗族村民对产业兴村的态度差异,反思民族杂居村落产业兴村的文化逻辑,总结相关经验,揭示产业兴村背后的文化因素及其影响,为贵州民族杂居村落产业兴村提供个案参考。
前进村村情
前进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西部,总面积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7.33公顷,林地面积41.33公顷,草地面积50.67公顷。耕地均为旱地且土质肥力有限,耕作比较困难,只适合种植马铃薯、玉米和一些豆类作物,农作物品种单一且产量低,当地人俗称“种一坡,收一箩”。全村平均海拔1 700米,是织金县最高寒地区之一,山高坡陡,山峦起伏,岩溶发育,地质条件比较恶劣。在地势上,全村东北高西南低,东北平坦、西南陡峭,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不易于修路且交通成本高。由于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全村经济生计方式相对较为简单。目前,当地苗族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和传统农业,收入途径单一,从整体来看,苗族生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传统乡土,生计方式还需进一步优化。
苗族村民生计情况
生计方式及其质量决定着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各个民族的生计方式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果。贵州民间素有“高山彝,水仲家,苗家住在石旮旯”的谚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生存环境的特征,前进村苗族村民所处的黔西北山区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模式,使当地苗族在生计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留家务农。这类人员主要以55岁以上老年人为主,基本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约占全村苗族人口的13%。种植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和部分豆类作物为主,所种玉米和马铃薯除供食用外,还用以喂养牲畜和家禽,村民靠贩卖农作物、牲畜和家禽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前进村苗族村民居住山地,耕地资源分布较远且贫瘠,肥力不足,粮食低产,一些好的耕地只能多培育玉米良种来种植玉米,较差的贫瘠耕地、荒坡和山地多种植马铃薯,所得收入大多只能满足日常开销,难有剩余。
二是外出务工。这类人员主要是青壮年和中年劳动力,约占全村苗族人口的53%,大多集中在江浙或沿海地区的工厂和建筑工地,部分在贵阳及周边县市。其中,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进厂务工,多为印染、烫染、电子、服装等工厂,这类工作虽然不受日晒雨淋,员工也都为年轻人,便于找对象,但工作时间长,假期少,工作内容相对固定,对体能和精力要求较高。至于村里的苗族人群,更多倾向于选择建筑工地,工地的特点为工资高、工作自由,缺点为饱受风霜雨雪,这类人上有老下有小,通常通过老乡间的相互介绍进入工地。
三是企事业单位人员。这类人员大多在当地县城和周边县市,收入基本在5000元至6000元。这类村民具有一技之长,通过自身努力进入相关单位机构,工作相对稳定和体面,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当地苗族群众的精英代表。与以上两种生计方式为生的苗族村民相比,前进村这类苗族村民相对较少。
前进村生计实践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述对前进村苗族村民生计问题的文化分析,反映出乡村振兴的实践必须立足乡土社会内部生计质量的提升。然而,想要达到此目标必须注意当地民族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对民族文化与生计方式的关系加以重视。为了引导民族村落传统的生计方式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分析和把握前进村苗族村民的文化习惯,因势利导服务前进村苗族生计转型便具有现实意义。
传统观念的导向因素
前进村苗族村民在生计方式的问题首先是文化认知的问题。在前进村苗族社会中,人们的生计方式更多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尽管这种文化思维对前进村苗族在山地环境的生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随着近年来黔西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也亟待与现代社会接轨。文化人类学历史特殊论学派博厄斯、鲁思·本尼迪克特等人认为文化是特定环境中的经验产物,并通过一定的文化模式对个体的心智形成形塑作用。如果借鉴这一观点,可以将不同民族历史上的文化传统视作其现代发展的基础,即某一民族群体的现在是建立在过去的传统之上,特别是当文化传统作为一套经验在区域群体内代代传承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习惯所反映出的文化观念差异也就愈加明显。
发展条件的影响因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可以打破传统农业技术和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从前进村苗族村民的发展条件来看,苗族人居环境山高坡陡,耕地肥力差,经不住旱涝,天晴则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天雨又容易出现滑坡,水土流失日渐增多,给苗族村民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在此环境下,前进村苗族村民的生计选择是村民被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结果。综合来看,前进村所处的地理环境均不同程度地给当地苗族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制约。
环境适应的能力因素
生态环境不能产生生计方式,只能稳定生计方式,社会环境对民族生计方式的形成更具影响。前进村苗族村民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发展条件利用,表明内在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外部的发展条件利用是民族生计的基础。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重视文化层面的引导、转化和利用,要求民族村落相关民族的生计方式必须加强环境适应能力,为更好地适应区域发展环境创造条件。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文化观念的转变是民族生计实践的前提,其实现必须围绕民族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一核心因素展开。
相对其他因素,环境适应的能力因素在前进村苗族生计方式的变迁及乡村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影响民族发展路径的几个因素中,文化传统是群体的集体表象,环境条件是客观存在的生存基础,如何立足现实发挥文化观念的认知,并利用好环境条件更能反映民族的环境适应能力。换言之,环境适应的能力因素是前进村苗族实现内在自我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对传统观念、条件利用等因素统筹的最终体现,提高环境适应的能力因素是前进村苗族村民生计方式转型的关键。
前进村生计方式的文化思考
基于对前进村苗族生计方式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文化传统观念对生计方式的影响必须随着民族发展的乡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文化层面反思前进村苗族村民生计方式,对当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转变思想观念
脱贫先立志,强民先强智。前进村苗族村民的生计经验表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对民族生计方式具有能动的影响作用。作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历史逻辑上的前后相继性、理论逻辑上的内在统一性、实践逻辑上的协同共融性。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面临着思想观念难以跟进转变、体制机制难以完善升级、内生动力难以全面激发等难点问题。传统文化观念的局限使该村苗族村民的生计选择尚未实现有效转型,种植业依然局限于传统的山地农耕,畜牧业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规模,外出务工又未能形成资本积累。因此,立足前进村的乡村振兴实践,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完善,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当地村民的思想转变,是该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正视思想观念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关系到不同民族发展差距的缩小,以及各民族在乡土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共生共荣。根本在于从不同文化视角对不同民族思想观念进行深度剖析,因势利导地激活前进村苗族村民的内在自觉,使其革新思想观念。因此,思想观念的提升也成为当地政府和民间大众的重要任务,即通过官方层面和民间层面的共谋,推进乡土社会的文化革新。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积极利用民间优秀乡风文化,推进优秀乡风文化在不同民族或群体间的传播,加快发展观念的转变。
参与社会变迁
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球村”的出现加快了社会文化变迁的速度,在市场化主导下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使传统的民族村落卷入其中,加速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面对这一形势,前进村苗族村民的生计选择对乡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影响。随着黔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前进村也正经历着社会变迁,苗族村民在应对社会变迁时也呈现出相应的文化反应,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调适和实践生计方式。
文化人类学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各方面现象的变化,社会制度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文化变迁与之相伴。任何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尤其是乡土社会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前进村苗族原有的文化观念、传统习俗、民族心理也加快转型,积极应对乡土社会变迁,优化生计方式,提高民族发展的适应能力便成为前进村苗族村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因此,立足社会变迁的现实,激活村民文化自觉,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留守村民和外出务工村民的生计体系规划,围绕前进村乡村振兴进行制度设计,是保障民族发展和乡村建设的关键。
优化生计实践
古往今来,文化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积累而成的。对于文化本身而言,行动实践并不是孤立的社会活动。前进村苗族村民的文化何去何从不仅是民族自身的历史记忆问题,更是苗族村民如何立足当下,面对未来的现实选择问题。乡村振兴是前进村苗族村民共同面临的重大议题,其发展质量取决于苗族村民是否实现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要想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村民素质。人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前进村苗族村民最大的短板是“适应不够、激活不够、开放不够”,在乡村产业生计上,苗族村民需要吃透政策、找准定位,根据各级各类规划,找准部门、敢谋善谋、做好准备;特别是要拓宽思路,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去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谋划项目。在实践层面,首先,要打造优势产业,如刺绣蜡染、牲畜养殖、土豆种植等传统产业,争取国家资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面向新产业新业态谋发展,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其次,对适宜发展产业的地方,找准发展路子,实施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到组到户为目标,以农民增收致富为导向,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定位、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做好项目规划。最后,争取建立乡村振兴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生计方式是民族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历史传统对民族生计方式的影响随着区域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也应与时俱进做出调整。织金县前进村苗族村民面临发展环境变迁,要求村民在当地政府和市场因素的合力下,积极调整自身定位,转变文化观念,激活乡村建设和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前进村苗族村民生计方式的个案表明,乡村振兴的实施必须强化乡土社会生计方式的驱动,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变迁,不断优化生计实践,在夯实生计的基础上调整当地民族的生计方式,借助相关政策红利,逐步改善生计结构和质量,实现民族和乡村的统筹协调发展。
编校:茹志威
网络:吴飞飞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